读书报告2(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docx
《读书报告2(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报告2(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书报告2(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 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 空间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空间认知心理学研究大脑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的机制,它是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空间认知是人们认识在生存环境中诸事物、现象的形态与分布、相互位置、依存关系以及变化和趋势的能力和过程。地理空间认知 (geospatial cognition)关注人们可以活动于其中的空间,而不是室内空间、桌面空间甚至抽象的欧氏空间。其研究的地理对象除了空间分布特征外,还具有丰富的地理语义,即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在知识加工过程中是密
2、不可分的。因此,地理空间认知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参照、地理概念、关系、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相关的空间知识表达。 地理信息科学的空间认知研究 (专栏引言)1一文认为地理学的空间认知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的针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化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地理空间表达(如地理空间理解、地图结构表达和空间语言理解)的合理性、对于地理建模分析(如地理对象建模、空间尺度分析和空间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如人机交互界面、地理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智能性。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涉及空间认知研究,由
3、此推动空间认知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历史时期。 作者认为地理学研究空间认知是探索人的地理概念形成的机制,怎样从具体的实在转化为实在的概念。地图学研究空间认知的目的是寻求为什么地图是最佳的空间认知工具的答案,从而探讨如何设计地图才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空间认知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认知的对象是大脑而不是实在,认知的模式是大脑与客观实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复深化,也包括再认知;同时,电脑认知实在、大脑使用电脑认知客观实在、以及用计算机模拟大脑来认知客观实在,是空间认知的研究内容。 地理信息科学中空间认知理论与技术研究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对于空间的认知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有待于心理学、语言学、
4、地球科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如何将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模型和语义模型转化为数学或逻辑模型,将人类对于时空推理的概念和方法融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实现基于朴素地理学的智能化GIS的关键。 文章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2认为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 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对地图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表示的地理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感知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两个阶段;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5、,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3一文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作者认为地理空间作为空间的特化,既继承了空间的特性,又有其独特性。为了能够开发与集成人工智能的新一代GIS,必须对地理认知进行特化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化表达和信息系统的实现。在地理认知方面,作者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5个方面:1)地理知觉过程是一个由下而上分析和由上而下分析共同作用的复合过程, 但由下而上分析进行到什么程度,由上而下分析才能被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2)地理表象的各种理论有其
6、合理性证据,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表象实验,产生一个能整合现有相关工作的比较完善的表象理论尚需深人研究。3)原型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生物体、人工事实和可处置物体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于地理分类,对基础层次地理类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中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4)对地理空间中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的研究刚刚开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5)分层空间推理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地图是地学及其相关信息的图示。图示在信息世界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具有极高的信息密度。图采用平行方式传输信息,其传输通道宽,速率高。它是表达大系统,认识大系统的工具。地图空间认知的功能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并在地图的
7、实际应用中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然而,关于地图为什么具有空间认知功能的理论探讨却相对薄弱,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见之不多。地图空间认知的数学原理4一文根据非退化区间为等势集合的原理,论证了从制图区域到二维地图平面间的映射与复合映射是双一一函数。主体意图对制图物体性质的确定,使地图符号既满足视觉感受的要求又满足制图物体Ax与地图符号pgf(Ax)之间的双一一函数关系。然后根据集合的连续定理,证明了地图符号pgf(Ax)是制图物体Ax的同胚象, 从而为地图的空间认知提供了数学基础和理论支持。 此外,作者认为地图语言是一种视觉图解语言,它由目视语言写成,通过视觉器官去接收和认识,这就是视觉感受。为满足视觉感受
8、的要求,点状符号的尺寸必须达到视觉可接受的阈值,这对于地图符号的设计及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图空间认知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地图制图学的需要出发, 对传统纸质地图的空间认知过程的研究。文章在线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5从地图使用者的角度, 对目前出现的在线地图或网络地图的特点、使用方式和空间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在线地图的特点和使用方式, 并以交通查询为例分析了用户使用在线地图的地图信息认知过程、信息获取的阶段并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在线地图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地图认知的一般过程,即地图认知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等。地图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是地图图
9、形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对地理空间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第三部分介绍了在线地图的使用特点及使用方式,特点有适时性、多变性及多种方式的交互。在使用方式上,在线地图与传统的纸质地图不同,通常使用在线地图的用户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并以百度地图的使用方式为例研究了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即:通常用户首先找到自己希望找到的地点(需求决定),然后才注意到地点周围的事物,位于其视觉中心的是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如路线图、关于某事物的详细信息等;其次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仔细研究他认为重要的空间信息,如路线沿途的地标、到哪里应该拐弯换乘等,这时用户头脑中就形成了初步的心象地图;再次,用户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经验,
10、对这个初步的心象地图进行判断和比较,如果符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判断,那初步形成的心象地图就会被加强,反之,用户会重新查询那些有疑问的地方,直至消除心里的问题, 这时,用户会形成一个加强的心象地图,然后他会按照这个心象地图对所有涉及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扫描,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用户才会把这个地图放入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最终的心象地图,得到地理信息。 最后,作者对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存在以下特点:认知过程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在线地图空间认知的过程中,通常将目标的图片、文字资料与地图相结合,形成对目标的综合性的认知;用户对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是信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他们首先从目标点入手,逐步形
11、成对目标点、地标以及路线的认知;用户使用在线地图的过程中,其地图认知过程是把地图作为地理模型空间进行研究的,是一个模式识别和生成的过程。 我国移动地图与互联网地图逐渐成为地理信息与电子地图应用的主流趋势。我国近期移动地图与互联网地图发展综述6一文从地图数据的组织与传输机制、可视化技术、在线地图服务以及导航各行业拓展应用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近期移动与互联阿地图的研究进展,点评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我国 实际情况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对网络地图的数据组织与传输机制、移动地图与网络地图可视化技术、导航电子地图涉及与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
12、缺乏高质量的删论研究成果支持;由于移动与互联网地图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监管仍处於薄弱状态,对相关企业的资质、审查力度不够;相关行业的标准化扔需要进一步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的推广以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用户信息更新与涉密地理信息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地图数据缺乏高效的共享、更新机制,导致电子地图的现实性难以满足实时应用的需要;公共服务的普及力度差,与相关行业服务的关联性不足,仍需要基于已有的建设平台,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的普及率,加强与民政、公安、交通等行业的关联性建设。 文章移动地图应用模式及其空间认知功能研究7阐述了移动地图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移动地图的应用结构,从移动地图的内容选取、可视化方法和地
13、图可用性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移动地图的空间认知特征,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在移动地图系统开发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介绍了移动地图的特点,如显示功能强调效果、查询功能强调效率、分析功能强调实用、操作界面强调简便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移动地图的应用结构,主要包括Client/Server 应用结构、终端/中心应用结构。最后,对移动地图的空间认知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移动地图必须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表示用户关心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方式上以形象的符号和便于区分的区域设色为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要素内容按照详略进行分级,配以相应的境界要素,逐级放大显示;在局部区域内,移动地图的信息表达清晰,内容
14、主题突出,如道路和居民地详细反映出用户环境的结构,给用户较强的视觉感受,便于用户形成区域的方位和轮廓图形,增强认知效果;在可视化方面,受显示屏的尺寸和精度限制大,对于符号化来说,色彩的运用相对于形状和尺寸等视觉变量更为重要,传统的纸质地图要求的符号体系的表达效果不太适合移动地图;视觉效果要求清晰简洁,要有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点目标的表达以颜色区分类型,轮廓变化区分级别的象形符号表达的效果为佳,线状目标以线条粗细、颜色变化和阴影立体感符号显示效果为佳,而区域以颜色和图案的填充为好,但是填充的深度不能太强,而是要进行透明处理,以便达到既区分目标又不干扰周边信息的表达。 在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方面,不
15、同密度区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模型的建立与应用8一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将地理区域划分为最密区、密集区、中密区和 稀疏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区域建立了适合其显示的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模型。研究了基于RGB灰度值的地理区域类型自动判别方法,在定性分析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基础地理要素显示分级体系,并以我国中原某地区的电子地图为例进行了多尺度显示实验。 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居民地将地理区域分为最密区、密集区、中密区和稀疏区种类型,并根据不同比例尺设定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并研究了不同密度区域多尺度显示模型建立的思路,即运用基于特征点求解关键比例尺的原理和方法对各密度区域的载负量随屏幕比例尺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计
16、算出各密度区域电子地图显示的关键比例尺,即可建立不同密度区的多尺度显示模型。最后,作者对不同密度区域多尺度显示模型进行分析,认为:载负量大的地区需要的关键比例尺应多一些,载负量小的地区需要的关键比例尺少一些;不同密度区的关键比例尺值各不相同,因而不同密度区的显示应由不同的多尺度显示模型来控制。 在应用方面,作者借助要素色彩与背景色彩之间的差异提取出地物要素的色彩面积,计算出要素所占面积与图幅总面积之间的比例,即电子地图的面积载负量,从而根据相应标准调用相应密度区域的多尺度显示模型进行显示。该多尺度显示模型解决了显示多少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需要显示哪些的问题。在这方面,作者将定性分析法和调查统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 报告 地图 空间 认知 移动 设计 表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