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3.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3.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
2、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
3、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
4、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
5、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6、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
7、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
8、,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找出意象。 1、
9、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