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区域产业规划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相关产业的路线图。特定区域内某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当地政府以前瞻性的眼光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和培育规划。通过区域产业规划来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招商工作确定方向和框架。 从区域规划文件的区域角度分类看,除了省级、市级,还有跨区域规划。而从规划内容分类,则有产业规划、综合规划等。其中,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是规划中涉及产业发展新
2、思路方面内容。在当前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发现的背景下,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往往能够刺激投资者的敏感神经。 2022年以来,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这些规划提出依据地方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地方十二五规划中,以京、沪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淡化了GDP指标,转而更加关注结构调整;而诸多西部省份则提出未来五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在产业布局方面,京、沪等地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重点指向现代服务业,而西部诸多省份仍主打能源产业。 早在2022年4月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已着手
3、启动和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当前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编制工作的继续进行,随着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的不断出台,未来各地区各项产业规划将会不断出台,为各项产业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及思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共创经济新繁荣。 在当前经济挂帅的政府工作中,产业规划已从最初的个案,发展到今日日益受到重视。但我国地方产业规划体系不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产业规划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提高产业规划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规划的体系以及产业规划在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需要从规划的制定过程入手,明确为什么规划、规划
4、什么以及如何规划;最后,要注重产业规划的实施过程,使规划施之有效。 中投顾问发布的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区域产业规划的概念、范畴及应用领域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及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传统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规划状况,并对重点经济区域及重点省市的产业规划做了分析。随后,报告对区域产业规划进行了理论分析、内容体系分析、编制分析及创新方向分析,总结了区域产业规划制定的战略建议,最后告对十三五规划发展蓝图进行展望,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可能发展方向。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
5、部、财政部、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区域产业规划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有区域产业方面的项目规划,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产业规划体系不健全 1.2产业规划定位不准确 1.3产业规划边界不明确 1.4产业规划地位受到质疑 1.5产业规划的深度不够 1.6产业规划操作性不强 第二章中国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状况分析 2.1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 2.2外资加速向我国内陆地区布局 2.3
6、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 2.4产业链条式、整体式、集群式转移的特征2.5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的重要合作方式 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预测 第四章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发展制定建议 4.1找到符合本区域的宏观趋势 4.2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群 4.3注重培育动态更新产业体系 第一章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规划体系不健全 我国地方产业规划体系不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产业规划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因为产业规划的理论研究不足,二是因为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现有理论
7、的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作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同时,很多产业规划是应景之作,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产业规划定位不准确 实践中,产业规划要受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我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地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产业规划的定位要明确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做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不是应付公事,不是纸上谈兵,要有具体的作用方向和途径。第二,产业
8、规划的目标是什么?是增长问题还是发展问题?第三,产业规划要考虑哪些约束?产业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与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考虑这些因素。第四,产业规划该如何实施?需要明确哪些是指令性规划,哪些是指导性计划,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目前我国地方产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于上述四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而造成的。 3产业规划边界不明确 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将所有产业不加以甄别均列入其中,这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往往是规划 中的“规划发展”的产业在该地区没有按规划很好地发展,而在规划中“规划放弃”的或未提及的产业却如雨后春笋般方兴未艾,这是产业规划引起众多质疑的原因。明确
9、规划的边界,就是明确“规划什么”的问题,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不能每个产业都规划一通,像纺织、服装等领域,政府编制的规划,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苏州近年来IT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就不是按规划发展起来的。对政府干预不了的行业,编制产业规划的意义不大。 4产业规划地位受到质疑 产业规划的地位受到质疑。产业规划在时序上是先于城市规划,为其提供思路和依据的战略性规划,还是后于城市规划,为其提供落实保障的策略性规划,始终未有定论。 5产业规划的深度不够 产业规划的深度不够。很多产业规划在编制方法上只是对城市中的产业布局进行描述,或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提炼汇总,规划的技术(或专业)空间狭窄,缺乏对区域发展、
10、产业发展等的深刻认识,导致规划内容比较单一,发挥的作用有限。 6产业规划操作性不强 产业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产业规划的编制团队水平参差不平,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彻,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障碍认识不足,导致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的衔接产生矛盾,产业规划的思路和布局难以落地。 第二章中国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状况分析 一、我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 2022年以来,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东北、东
11、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在2022年达到最高,为60.36%,但2022年以后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2022年为55.05%,2022年降为50.2%。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2022年占比为8.68%,2022年降为8.59%,2022年略微上升,达到8.83%。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比重都实现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22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22年的19.48%、16.88%,2022年比重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21.64%
12、和19.33%。 图表301994-2022年我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比情况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外资加速向我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与发展的重心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并逐步向交通便利的苏南、浙北、安徽等紧邻地区转移。但是,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快速攀升,而中西部则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投资环境,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推动外资从东部周边梯度式转移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域直接转移转变。当前,东部吸收外资在全国占比逐步下降,2022年东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的比例为64.11%,2022年
13、降为55.84%。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比在全国的13.5%左右。中部地区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的地区,2022年占全国的 比重仅为13.93%,2022年上升到19.47%,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未形成长期稳定的上升态势。2022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占全国的9.67%,2022年上升到14%,但2022年起逐步下降,2022年仅为10.91%。 图表312022-2022年我国四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情况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转移与转型协调的新阶段 过去,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
14、表现是,东部沿海地区单向对周边的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传统产业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以期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国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同时更加注重对转移地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对转移地区域消费市场的考察;另一方面,国内产业转移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单向转移的态势,呈现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而部分中西部龙头优势企业也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和总部企业聚集
15、优势。综合来看,我国转移正进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转移和转型协调的新阶段。 东部地区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2022-2022年,东部地区在转移传 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5年里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5.12和3.77个百分点的增长。二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加快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市利用当地的科
16、技、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环境的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建设。三是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东北地区拥有以沈阳、抚顺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沈阳、大连生物制药及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辽东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哈尔滨医药产业集群,通化医药集群等,在承接医药产业转移和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中表现突出。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加快转移和集聚,在全国的地位更为突出。 能源原材料型产业呈现东中西部双向流动,优化布局的趋势。2
17、022至2022年,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占比下降的比例分别为4.04%、3.97%和1.96%,较其他类型产业幅度较小,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如铝土矿等有色金属产业从资源地向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东部地区转移布局主要基于矿产原材料进口、生产过程中的给排水需求及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等的考虑,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转移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低劳动力成本及电价优势。 龙头企业出于拓展市场需要主动转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内市场潜力的逐步释放,加上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定制化生产等,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区域化制造”战略,选择在销售地附近生产,优化区域
18、布局。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当前转移的主力。如世界500企业已有247家落户四川;湖北承接李宁服装、康奈鞋业等国内知名品牌;上汽、北京现代、华晨、一汽-大众等相继进入中西部,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四、产业链条式、整体式、集群式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 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 转移。也就是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
19、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由此,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吸引东部企业转移,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因此,在当前产业转移中,产业配套型转移尤为突出,即主要是与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和前、后向配套产业的分工组织关系相关联的,一旦主导产业出现空间区位变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产业或生产环节也会追随至相应的生产区位。在一个相互间形成关联关系的产品供应体系内,各关联企业的转移活动往往会带来连带效应。对处于某
20、种供应链环节的生产者来说,如果其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大量转移到某地生产,则会迫使尚未进入者跟进转移,提高转入地的配套体系的运作效率。 例如,上海电气集团、上汽集团、宝钢集团、华谊集团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大型企业在推动上海产业转移中就带动和引导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与“配套”互相吸引、互相推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安徽宿州吸引百丽、康奈、七匹狼等国内品牌企业以及8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资源集约配置、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提速提质。而随着富士康产业的内迁,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四大产业集群,其中富士康在珠三角地区,目前正转型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
21、、销售展示及人员训练中心、模具制造及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及新能源研发中心、新设备及自动化制造研发中心等;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精密连接器、无线通讯组件、网络设备机构件、半导体设备和软件技术开发等产业链体系;在环渤海地区以无线通讯、消费电子、电脑组件、精密机床、自动化设备、环境科技、纳米科技等产业;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精密模具、镁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光机电模组等产品,配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 五、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东部沿海省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推动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在异地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等。
22、这大大降低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外部商务成本和发展环境限制,利于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异地工业园管理体制 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双方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设立管委会及合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政企合一型”模式;二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实行“政企分离型”模式;三是完全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加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实行的“公司型”开发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异地工业园非常注重充分发挥两地政府各自的优势。一般是东部地区出资金出企业,产业承接地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土地、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园区开发公司则由双方共同筹建合资经营负责园区具体的规划、开发、建设
23、、经营与管理工作。开发公司的内部架构上东部沿海地区方面一般持有50以上股份占据控股地位并负责选派合适人员担任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同时还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开发公司与管委会之间的信息互通和统筹协调。同时,由东部沿海地区及所在地主要领导或部门牵头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在异地工业园管委会上面建立协调理事会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 园区的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其中土地收益和税收返还是园区的最主要收益来源。一是土地收益,包括土地一级开发收益、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收益。其中房地产部分的收益包括工业标准厂房的租售、配套商品房及生产性服务业用房的销售费用等。二是税收返还,根据承接地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园区的税收部分或全部返还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资金。三是开发基金及招商奖励等,承接地政府设立了多种开发基金和奖励措施,以推动和扶持园区建设、鼓励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的改造与创新和主动招商引资等。四是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商业服务、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服务而产生的配套服务收益。五是园区通过投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如热力、煤气、管网等)等而产生的直接收益。 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预测 中投顾问2022-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通过与国际先发国家或地区的横向比较,来判断各地区在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区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