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论语选读:高山仰止2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论语选读:高山仰止2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论语选读:高山仰止2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诲人不倦1 诲人不倦(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 12月编号07 一、核心解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 岁左右即开始讲学 , 从教 40 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
2、类”的论断。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诱导的原则。 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 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教学相长理念。 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
3、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 互有助益的过程。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二、名句填空:1子曰: “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由也兼人,。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 ”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
4、“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诲人不倦2 ,天何言哉?”6、子曰:性相近也,。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8、子曰:当仁,。9、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可谓好学也已矣。”10、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三、字词注音:诲人不 倦(hu)不悱不发(f i )举 一 隅(y)贫而无 谄(ch n)如切如 磋(cu)巧笑倩兮(qi n)素以为 绚(xun)信而好古(ho)闵 子 骞(m n,qi n)陈 亢(gng)四、实词整理:1、通假字:(
5、1)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智,智慧(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汝,你(3)子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反=返,回(4)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与=欤,吧2、词类活用:(1)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形作动。离开,保持距离。(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进(退) :使动。使进(退)(3)子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正:形作动。厘正。3、古今异义:(1)言语:宰我,子贡。言语:辞令(2)文学:子游,子夏。文学:文献,文化典籍。(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独自站立。(4)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小子:弟
6、子,学生。4、一词多义:愤:(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样子(2)退论书策以舒其愤郁闷(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奋发的样子(4)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愤怒,怨恨作:(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创作,创新,创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诲人不倦3 (2)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起身站立(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身站立(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写作移(1)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改变(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改变(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迁移抑(1
7、)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不过,但是(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压制,压抑(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还是,或是5、解释加点字词:(1)子以四教: 文,行, 忠,信。文:历史文献。行:社会实践。(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 异闻乎?”异闻:特别的听闻。(3)尝独立,鲤 趋而过庭趋:小步快走以示恭谨(4)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5)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隅:方位(6)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愈:较好,胜过(7)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素以为绚兮。盼: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流转(8)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8、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9)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启发(10)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述焉?述:传述,阐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6、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1)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智下愚: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2)子曰: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4)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9、。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5)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诲人不倦4 闻一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
10、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虽然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等加工成器,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共同商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告往知来: 告诉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据此知彼。(7)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8)子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 颂各得其所。”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五、虚词整理:诸(1)告诸往而知来者。代词:之,代子贡(2)子路问
11、:“闻斯行 诸?”兼词:之乎(3)我不欲人之加 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兼词:之于(4)尧舜其犹病诸!兼词:之乎而(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表转折,却(2)告诸往 而知来者。表承接,于是,就(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表转折,却(4)鲤趋 而过庭表修饰与(1)子曰: “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与:赞同(2)若圣 与仁,则吾岂敢?与:和(3)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 与?”与通欤,语气词(4)子曰: “赐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与:和,跟其(1)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表商榷语气,大概(2)有父兄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论语选读:高山仰止2 2022 论语 选读 高山仰止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