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变革的时代.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况 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培养学生学会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使学生学
2、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谈话引导法 3、分组讨论法四、 课时安排1课时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中“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商鞅为什么要发起变法?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战国时代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从
3、生产发展讲起。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的内容,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是青铜时代,但在农具使用上仍以木、石为主,西周时才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教师】:非常好!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本中P36页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教师提问】:生产工具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呢?比较一下以上众多材料的生产工具,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质量的生产工具?【学生回答】:铁, 后者: 铁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和我们的同学一样聪明,他们当时也选择
4、了铁器来作为生产工具。图片中的铁器就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1950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为什么铁农具在当时能这么快推广呢?【学生回答】: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教师总结】:我把大家说的内容概况一下就是: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教师讲授】
5、: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看一下,人们利用什么来帮忙拉犁耕田呢?【学生回答】生:牛【教师讲授】:对,人们找到憨厚老实的牛来帮忙耕田,也就是由人力耕作变为畜力耕作。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件来看一下,比如说在春秋时期,人们常用牛来起名,如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的,还有一个叫司马耕, 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夫姓牛,字子耕,那么通过这些个人名,说明在春秋时期,确实已经出现了牛耕,而且可以知道牛耕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教师过度】: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之后,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战国的时候,就出现了名闻世界的都江堰工程。2、著名的都江堰【教师提问】:阅读
6、课文回答,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学生回答】: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教师讲解】: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被人们称为世界水利史的一个创举。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为“堰”是用来挡水溢洪的,而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县境内,当时人们称它“都安堰”,后来改名都江堰。下面大家默读课本37页最后一段小字部分,并请同学来给我们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学生默读,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指图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修筑及工程原理。)【教师讲授,简单讲解】:先我们来看岷江,岷江水上游就是青藏高原。下面就是四川盆地 ,所以这个水势从高处直泻千里,下
7、来一到成都平原的时候,这样的话由于落差非常大,每年都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水灾,所以成为一个水患,那么李冰是怎样治理这个岷江的呢?他就在水由高处向低处,这个过渡的地方修筑了一个都江堰工程,首先我们看都江堰工程包括三大部分,一个是都江鱼嘴又叫(金刚堤),它是在这个岷江水的中间,建了一个坝,据说当时李冰让人民用竹子编成篓 里面装上石子,然后用船拉着,到岷江的中游往下扔,一块一块一块地扔,最后生垒起一个大坝来,像一条大鱼似的摆在岷江的中游,所以又把它称为都江鱼嘴。那么这个都江鱼嘴就把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泄洪 内江是灌溉。那么第二个工程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我们看沿内江,沿内江然后直接往下,往东
8、去它有一个玉垒山,这个玉垒山就挡住了,岷江和成都平原,成为他们之间的一条隔阂,怎样把这个给打穿呢?最后李冰率领众人把整个的玉垒山给凿了一个口,像一个瓶子口一样,所以又称为宝瓶口。这个宝瓶口据说当时开凿是非常的困难,一直凿了有八年多的时间才开凿完,李冰采用了一些非常好的方法,大大地缩短了工期,李冰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先用火烧,把这个石头就是说给烧红了,烧完了之后再用江水一泼,然后再一冷,热胀冷缩之后石头崩解分裂,分裂完了之后再用这个铁凿,钢钎把它给它凿碎,一块一块的这样生凿出来,把一个大山给凿穿了,凿穿了之后岷江的水,沿着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了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那么灌溉了大量的
9、粮田,成都平原在秦汉的时候大概有100多万亩,到现在已经是有1000多万亩的这个田地,成为这个中国的一个大粮仓。那么除了这个宝瓶口之外,还有一个工程就是这个飞沙堰,飞沙堰它是在,宝瓶口这个外侧做了一个堰,当水势来的时候 水势多的时候,那么多余的水就会沿着飞沙堰,排到了外江 排到了外江,起到了排除泥沙的作用,排除泥沙的作用,特别是水势越大它排得越好,据说水势大的时候,内江的泥沙有98%的泥沙,都会沿着飞沙堰给排到了外江,起到了很好的排沙作用,所以这个都江堰工程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智慧,那么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这个都江堰工程的它的这个精妙的原理这是内江,通过宝瓶口之后,内江的水
10、 流入了成都平原,灌溉成都平原,那么其余的水 顺外江流走,这就是都江堰工程)【教师讲解】:结合所学体会都江堰的作用和李冰的功绩,明确: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它选点合理、配套工程严密完整,造价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齐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还有利于航运。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着李冰的功绩。【教师过度】: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及水利的兴修,都是生产发展的表现。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形成,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更为显著
11、。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关于商鞅变法部分的内容。3、商鞅变法【教师引导】: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根据学生回答讲解】: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定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教师讲解】: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边讲边板书)商鞅变法它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这四个方面,使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秦国面貌大为改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并使学生明确商鞅
12、变法的历史意义: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用制是私有制。这些变化被后人称之为封建性质的改革。总之,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动脑筋”的内容: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讨论一下,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的惨死
13、,并未中止变法的实施,只是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总结】: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 课堂小结在课程小结部分,通过板书回顾,串讲知识要点的形式来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二) 拓展练习让学生课后查看资料,寻找变法的小故事。六、板书设计大变革的时代一、 农业生产 二、商鞅变法1、 铁器牛耕 2、水利工程都江堰 5教学比较成功,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点牢固。值得提倡。但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一是导入部分显得太仓促,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还显得不到位,三是与现实的联系欠缺。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