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婉约词浅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轼婉约词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婉约词浅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婉约词浅析提纲一 苏轼词虽以豪放名世,却以婉约居多。二 形成苏轼婉约词风的社会原因。三 苏轼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一) 言情词(二) 怀古词(三) 咏物词四 苏轼提高了婉约词的境界兼与柳永、秦观之婉约词比较。(一) 从格调上看,柳词格调较低;苏词品味告绝;秦词介于二者之间。(二) 从风格上看,柳词俗;苏词旷;秦词婉。(三) 从艺术手法上看,柳永“以赋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秦观“以词为词”。(四) 从情景关系上看,柳词多秋景,善于景物铺叙,借景言情;苏词多“明月景”所抒多为旷达情;秦词景情皆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五) 综上所比,苏词如大家闺秀,秦词如小家碧玉,柳词则“粗服乱头”。五 结
2、语:苏轼的婉约词不论在题材上,意境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大有创新,不愧为词史上的一座丰碑。一 苏轼词虽以豪放名世,却以婉约居多在一般的文学史教材中,苏轼都是以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出现的。的确,苏轼的“三百多首东坡乐府一向被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一个新的流派的开创者;再词的发展史上,他更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沈祖棻宋词赏析)“从绝对数量上讲,苏祠还是以婉约之作为最多,这对于一个风格多样的大作家本不足怪,更何况苏轼是生活在婉约为宗的时代。”(赵仁珪论宋六家词)王水照先生也说:“他所写的传统的爱情题材的创作,仍以婉约见长。他吸取了婉约派词人抒情的真挚和细腻,又显示出深沉、醇厚
3、的自家面目。”(苏轼)吴世昌先生说的更是直截了当:“苏轼的所谓豪放词,如大江东去、之类,在他全部词作中至多只有十来首,仅为全集的百分之三。旖旎风光的词占绝大多数。”“东坡有哪些豪放词于是翻开每一本文学史或词论,照例举出了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明月几时有等几首”“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手都要称赞歌女舞伎(“佳人”),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吴世昌诗词论丛)综上所述,笔者并非想抹杀苏轼在词史上的历史地位或漠视他对宋词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而只是想证明一个事实:苏轼
4、的婉约词占其全部词作的绝大部分比例,而所谓“豪放词”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我们忽视或漠视这一事实,则会对苏词的研究流于片面或错误。二 形成苏轼婉约词风的社会原因我们评价一个人及其作品,最好是“知人论世”。对于苏轼及其婉约词,亦应如是观。苏轼生逢北宋相对稳定的承平盛世。统治者雅好词乐。上自皇帝宰相,下至乐工歌伎,填词倚声,全是婉约一统天下。就连“太平宰相”晏殊、文坛宗师欧阳修均脱不了词必婉约的框子。尽管范仲淹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豪放的调子,但因“曲高和寡”“势单力薄”,只是豪放词史上的一个引子而已。北宋词上承南唐和西蜀两座词坛。南唐“二主一宰相”均以婉约名世;西蜀词坛,一部花间为宋词的繁荣提供了诸多借
5、鉴,堪称“倚声填词之祖”(明汲古阁本花间集毛晋跋二)。至于花间集的内容,无非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加之柳永婉约慢词风靡朝野。所有这些对苏轼婉约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三 苏轼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有遗传就有变异,有继承就有创新。在以婉约为正宗的北宋,要在婉约词中出人头地,别具一格,那是非常难的。可喜的是苏东坡做到了。首先,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热情,人生哲理等无不摄入笔端。(论宋六家词)所以刘熙
6、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话很有见地。赵仁珪先生说得更是中肯:“他的词再也不仅是花间式的绣幌绮筵,晏殊式的小园芳径,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同上)在苏轼众多的婉约词作中,最有特色且成就最大的要数言情词,怀古词和咏物词。四 苏轼的言情词词为“艳科”。言情最是婉约词人的传统题材。苏轼并非完全打破“诗庄词媚”的藩篱。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不但言情,而且抒情之直至,描写之细腻,已臻化境。如蝶恋花一词就很有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很明显,上片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尚小,燕子双飞,绿水环绕,柳絮乱飘,凄凄芳草,一派暮春景象。下片写人:秋千架上,佳人欢笑;隔墙行人,驻足痴听;笑声渐悄,自生烦恼。小词幅短,情韵深长,描绘了一个热情美丽的“佳人”形象。词贵含蓄婉转。词人没有直白地刻画佳人形象,却用“墙里秋千”“墙外行人”两句对比映衬,尤其结句:(墙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多情却被无情恼。反衬出墙里佳人之美丽以及墙外行人之多情。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以声衬人,更显高明。正是苏词婉约笔法高妙之所在。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枝上柳绵吹又少
8、,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明为写景,其实含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其不仅仅伤春,亦“借佳人妖娆之态,抒人生失意之慨”。尤其“天涯何处无芳草”系化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是“作者表示失望,甚至有点绝望的反语。那墙外多情而失意惆怅的行人正是作者自己”。(庆振轩两宋党争与文学)词语很有见地。王士祯评苏轼蝶恋花说:“恐柳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大江东去耶?”(花草拾蒙)闺情、怨情,这是前人写烂了的题材,不是伤春,就是悲秋。苏轼也写过这类题材,但他写得“真挚、热烈、纯洁”,“读起来仍觉新鲜有味”。(曾枣庄苏轼的婉约词)请看他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
9、,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这是一首思妇念远词。不管“雪似杨花”,还是“杨花似雪”都是容易动人情思的意象。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人顺手拈来,妙加点化。不露痕迹而意境独特。“去年”“今年”点明时间相隔之久,尤其一“犹”字更突出了思妇盼归的急切心情。下片用烘托手法,以景言情:举杯邀明月,言良人不归;姮娥怜双燕,衬独守空房。写法上,有回环往复,有比喻衬托。抒发了思妇形单影只的苦闷。写得情意绵长,令人回肠荡气。苏轼言情词写的最有名的要算那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婉约 浅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