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
2、件: 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
3、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
4、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16、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5、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17、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18、“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19、结构: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的基本性质: 1 整体性:对象内容或元素全面 2 系统性:对象内容或元素在具有相互的关联 3 规律性: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
6、的基本关系 4 可转换性:多种具体形式的可能性 5 图示表现性:能用图形、图表、公式等表达 20、用地配置:包含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与比例。 用地配置影响因素 1.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单位用地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人口密度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人均用地 住宅区规划人口每人占有的用地数量(平方米/人)。 建筑套密度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
7、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建筑密度 住宅建筑密度(毛):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之比(%)。(常用) 住宅建筑密度(净):居住区内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与该项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总用面积之比(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面积之比
8、(平方米/平方米)。 21、居住密度确定影响因素: 1 土地资源状况与节约用地 2 保证生活环境质量 3 城市生活氛围营造 22、适宜的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 300-800人/公顷 23、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24、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25、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26、 1 幼儿游戏场地 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以便监护,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米,或每2030个幼儿(或每3060户)设一处。 2 儿童游戏场地 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约150户,或100
9、个儿童)设一处儿童游戏场地,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 3 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 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约200户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 4 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 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服务半径一般在200300米左右。 27、空间层次与组合 1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2 基本要求 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 3 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
10、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 4 考虑因素 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28、居住区规划形式:- 1.片块式布局-不强调主次等线,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 2.轴线式布局: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型,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强烈的向心型,顺其自然地形 4.围合式布局: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6.隐喻式布局: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 29、调查内容: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或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或重点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住宅区 设计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