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专题质量检测(二十一) 散文阅读(一).doc
《(整理版)专题质量检测(二十一) 散文阅读(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专题质量检测(二十一) 散文阅读(一).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质量检测(二十一)散文阅读(一)(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的权谋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
2、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
3、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
4、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
5、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 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
6、,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解析:A项,“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太绝对,文中说“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说
7、明还是有人赏识他的。E项,“淡泊”在文中没有体现。答案:AE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6分)(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答:_(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答案:(1)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炼要点的能力。纵观全文,摘取表
8、现陶渊明诗作特点的语句作答。答案:文笔自然,言词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8分)答:_答案:“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二、(2011东北三省四市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读树李国文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
9、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
10、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
11、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
12、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
13、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
14、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解析: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太庙里的“古树”,还有“新树”。答案:CE6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可以结合全文内容并从第
15、二段中“树和人一样”以及第六段中“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明显看出,不过,将树简单与人等同会失之偏颇,应从更高的角度予以揭示,指出其历史与未来、成熟与新生的象征义。二者的关系,可以从第二段的“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第五段的“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等句子中概括出来。答案:寓意: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代表了成长中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2分)只有
16、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2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7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范围(三、四两段),然后寻找主要的修辞手法,最后分析其作用。对比是明显的,如第三、四段将老树与新树对比,表现其差异(老树宽容大度,新树生机勃勃);拟人主要从“嚣张跋扈”“从容不迫”“大度”“宽容”“尊严感”等词语中可以看出。答案:对比和拟人。(2分,每点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专题 质量 检测 十一 散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