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感悟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和法
2、家流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建议学习本课时,注意联系语文课中相关的文言文课文,以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论。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导学案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单元引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
3、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7,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1.阅读教材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百家争鸣”的内涵。【1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兵家等十家。所谓“争
4、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论阔,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A(2):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你获得哪些认识或感悟?【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斗、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5、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认识或感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6、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特别提示】对“百家争鸣”意义或影响的其他认识: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阅读教材第二目“孔子和早
7、期儒学”。(注意“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部分)A:列表简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组学生板演预测】代表思想内容孔子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政治思想核心思想为“仁”“礼”。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思想提出“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哲学观点政治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8、。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伦理思想“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发现:孟子与荀子,从不同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思想进一步接近社会现实与发展的需要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特别提示】孟子和荀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1.核心: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
9、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2. 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教育功能: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
10、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2)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
11、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3)教学方法
12、:培养道德习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雍也)又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这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能保持继续不断前进的毅力,养成道德习惯。孟子曾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讨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孟子还作比喻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孟子用庄稼的成熟来比喻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颇为形象的说明。培养道德行为自觉。孔子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孟子着重论述了道德的责任感。他认为“任何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要反问自己。总之是行为
13、的正当与否,行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能依赖别人,或归咎于别人。”“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伦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观念。今天我们应当吸取和发扬其积极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
15、,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启发诱导: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