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及基础 (一)行业背景 保持快速发展,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较快发展进程之中。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大量城市房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大量工业及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市场也将保持旺盛的需求。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建筑业各类规划,我国建筑业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体现: 1.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建设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建筑市场。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等
2、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22 年 3 月16 日,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2-2022 年),提出稳步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目标到2022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的发展将拓展城市新增住宅建设市场。2022 年前我国将有约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将带来大量新增城市住宅建设需求。此外,大量的城市陈旧住宅更新也将带来较大的住宅建设需求。同时,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的建设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我国明确了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管网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
3、设的四大核心领域。同时该意见要求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切实保 障项目的落实和进度管控。 2. 房屋建设市场。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建设3,600 万套保障房,年均建设量达到720 万套。其中,2022 年开工建设1,043 万套,基本建成432 万套;2022年开工建设781 万套,基本建成601 万套。2022 年,全国已开工666 万套,基本建成544 万套。(注:实际为住建部公布的2022 年1-11 月份数据)预计2022年前,我国保障房将新开工约1,100 万套、在建总计
4、约2,000 万套,我国保障房市场仍将保持较大建设规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2225 号),2022-2022 年内我国将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 万户,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棚户区的改造也将带来大量房屋建设需求。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根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9.2 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9 万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5 个、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1,600 公里。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 年
5、-2030 年,我国“十二五”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将达40.1 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普通国道网总规模约26.5 万公里,共约10 万公里现有公路需要升级改造、0.8 万公里需要新建。国家高速公路 网总计约11.8 万公里,其中在建2.2 万公里、待建约2.5 万公里。 综上,“十三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有较大建设规模,公路、机场、铁路、轨道交通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二)人才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权威部门和专家的分析,我国未来GDP的增长速度
6、如要保持在9左右,及此相适应的建筑业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9之间,今后15年内建筑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要数量会逐年增加。 简言之,建筑行业近几年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效益逐年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人才需求旺盛。建筑行业急需一大批熟悉建筑工程技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的更新和成熟,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建筑法的颁布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制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对质量更加重视,这一系列因素都加剧了对建筑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行业基础。 2行业需求 目前,全国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3000多万,其中高级技工不
7、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从业技术人员不足9%。以上数据表明本行业急需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岗位要求 本专业就业的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建筑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招标代理企业、建筑咨询企业、建筑工程管理等单位;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员、试验员、资料员等。以上这些单位和岗位同样也需要大量施工技术管理人员。 (三)建设基础 1.专业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首届招生167人,2022年招生90人,2022年招生102人,2022年招生81人,现有在校生273人。 (1)师资条件基础 学院建院五年
8、来经过努力,专业骨干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紧密合作中,组建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团队。 本专业现有教师12名,其中专职教师10名,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3名;本专业已基本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同时又满足现有招生规模的专业教学团队。 (2)实习实训项目基础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识图及制图实训、建筑CAD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实训。 (3)人才培养模式基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实行“双证制”、“1.5+1+
9、0.5”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224”模式,其核心内容为“1条主线”、“ 2个主体”、“2个并重”、“4个阶段”。“1条主线”即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2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2个育人主体。 “2个并重”指学历教育及职业资格教育并重。 “4个阶段”指教学设计划分为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资格考试阶段、专业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4)实验实训设备及条件基础 本专业现有实训室9个: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实训室、建筑工程制图及建筑CAD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砌筑实训室、抹灰实训室、钢筋实训室、土工实训室、模板架子实
10、训室。 (5)“双证书”情况 建院以来我院严格执行高职学院“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获取毕业证的同时,取得及本专业相符合的职业资格证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岗位取证内容相互衔接和渗透。 (6)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根据对2022届、2022届两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分析,学生基本实现对口就业。本专业积极开拓川、黔、渝及周边地区,乃至生源所在省份的就业渠道,基本满足了毕业生不断增长的岗位需求。两年来,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3%、95%,对口率达到95%。 2.存在问题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需建立;实训基地建设
11、有待加强、完善。 (2)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意识有待提升,“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有待提高,结构有待合理。 (3)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发展,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实质性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开发。 (4)社会服务水平建设方面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开发。 (5)师资队伍的课程开发,教学及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提高。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一)建设思路 依托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践行学院“有教无类、重道乐业”的办学理念,以建设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培养建设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以内涵建设和提升质量为重点,完善及建设行
12、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着专业课程及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对接、岗位实训及学校学习交替进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努力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校生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班级数10个以内,专业发展继续侧重于房屋建筑工程方向。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教学理念、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支撑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岗位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的高职品牌专业。 通过建设,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同时通过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如道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
13、及估价等已有专业的共同发展。增强专业群的服务辐射能力,逐步建成在泸州区域、西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川、黔、渝地区建筑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3至5年的本专业工作,发展岗位定位在项目经理、建造师等工程师岗位。 三、专业建设内容及改革举措 (一)创新人才模式培养 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建设主管部门、学校多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依据建筑行业相关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完
14、善和创新发展工学结合的“双证制”、“1.5+1+0.5”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224”模式,其核心内容为“1条主线”、“ 2个主体”、“2个并重”、“4个阶段”。“1条主线”即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2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2个育人主体。 “2个并重”指学历教育及职业资格教育并重。“4个阶段”指教学设计划分为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资格考试阶段、专业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组织专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能在实训室进行课程的学习
15、,通过边理论边实训的方式提高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能力。 2.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 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及管理以及处理施工中技术问题的能力;编制工程造价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能力等。这些核心的专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根本保证, 而且更是谋求更快更大发展的前提。通过在校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 3.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特点,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的能力之后,必经的过程就是参加一些资格证书的考核,为了提高学生参及证书资格
16、考试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增加教学实例及资格证考试之间的衔接,我院也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了一些资格证考试的培训班,例如、建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资格考试的培训班课程。具体做法是结合该专业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和安全员的专业定位,依托四川省建委,将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和安全员培训的知识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如施工技术知识、质量和安全知识等,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再结合天 四川省委的培训取证要求,进行强化培训,使学生在校区间就能取得四川省建筑业的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保证学生就业就能上岗。 4.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校企合作、教
17、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建筑施工企业急需的高技能紧缺人才 (二)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和建筑施工企业中选拔和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共1-2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进修学习、开展科研工作、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交流及研讨等途径进行培养,使之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得到行业认可。 专业带头人培养措施表 2专业教师培养 (1)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年内引进高级职称教师2-4名,带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2)进一步
18、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考研;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和每个拟培养对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参及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培养骨干教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的发展。 (3)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2年内安排4名青年教师到建筑施工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及实际工程项目施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的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证。建设期内及合作企业共同对专任教师进行了培养。全面开展产学合作,教师积极参及社会服务和横向合作项目,使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
19、的实际工作经验,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 (4)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由专人负责,青年教师进校后安排老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方面进行“传、帮、带”,通过到重点院校学历学位进修,到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 (5)加强专业带头人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使每个重要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6)通过采用及相关大学合作,使本专业拥有数名兼职教授,锻炼学术队伍,提升学术层次。 (三)专业课程建设 1.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建筑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织课程标准的调研,并形成编制计划,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建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确认专业核心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核心课程及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顺序及工程施工过程一致。 (2)根据专业特点,坚持理论课程设置“必须和够用”原则,减少理论推导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及实践性,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3)牢牢抓住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确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及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施工组织管理等核心课程,逐步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教材体系,重点进行实验、实习教材建设,以确保专业目标的整体实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