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完美版.docx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完美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完美版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朝代沿革顺序歌): 古代中国的起讫时间是约170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 一: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东周),一统秦两汉(西汉、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两晋前后延(西、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梁、唐、晋、汉、周)传,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唐尧虞舜夏商周, 二: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时空定位: 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前期 前11C 前770 前475 前221 前202 220 581
2、618 960 1271 1368 1616 前771 前476 前221 前206 220 581 617 907 1279 1368 1644 1840 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 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夏朝(前2070-前1600年):启桀 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前1600-前1046年):汤纣王 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前1046-前771年):姬发幽王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 封建初步形成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商鞅 封建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始皇 封建强盛时期:隋唐时期(公元5
3、81公元907年)唐太宗 封建衰落时期:明清(前)时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康熙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中国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 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复习重点:一是关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二是关注封建社会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唐、发展于宋、 强化于明清的过程,并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秦统一中国
4、后,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从汉到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4、明清时期,随着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另外可联系选修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包括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复习时,除了准 确评价三位历史人物之外,一方面要归纳三人顺应人民愿望、时代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举措;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他们作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 控制的本质。此外,要认识他们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所做起的作用。 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了解) 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中国
5、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继承禹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从此血缘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3)夏朝的灭亡:维持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标志: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标志着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 建立者:周武王(姬发) 政权性质:奴隶制政权 灭亡的时间:公元前771 灭亡的原因: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 2、分封制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周王(首次实行分
6、封是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所谓的“封建亲 戚,以藩屏周”。 3、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4、特点: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 侯的纽带;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 5、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有为天子缴纳贡赋、随从作战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职、建立军队和征派赋 税,有相对独立性。 (人民版)诸侯的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
7、提供贡赋和力役。 6、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天子的命令;对不履行义务 的诸侯天子有权进行处罚和征讨。 7、西周分封制推行的过程:A、武王建立周,实行分封。B、周公东征,扩展疆土,再次分 封。 8、西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封国(姬姓诸侯国)燕、鲁;功臣封国齐;先代贵族封国 宋 9、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宋、晋、吴、楚等。主要诸侯国有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齐(深 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10、分封制的作用(影响):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 于周朝开发
8、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消极: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11、分封制的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12、分封制的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周王室偏居一隅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宗法制的历史渊源: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过来的 3、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9、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稳定。 4、特点:(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特点或核心);(2)大宗和小宗拥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 6、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诸侯和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7、意义 (1)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
10、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努力主贵族的统治 (3)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形成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形成了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所以,嫡长子与分封
11、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着双重关系,在血缘上他们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又是君臣关系。 问题:“想一想:“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 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题目: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
12、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长子? 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嫡长子。 四、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 文字表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成为支撑西周王朝统治的政治支柱。(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表格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关系 示意图归纳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周 时期 政治制度 完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