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汇总.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汇总.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教育学知识点 1. 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 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 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 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 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2、10. 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 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 14.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 15.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 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3、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17. 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 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 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 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21. 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 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 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 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4、” 25. “产婆术”苏格拉底。 26.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 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 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30.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 洛克白板说。 33.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 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
5、得到一般发展。34. 华生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35. 布鲁姆将学生学习结果划分为认知技能、情感技能和动作技能。 36.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37. 华生外铄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8. 霍尔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9. 亚里士多德提出将人的灵魂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伦理的灵魂,并根据主张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 40. 马卡连柯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41.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 42. 荀子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3. 凯洛夫教育学,总
6、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44. 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 45. 苛勒顿悟说(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46.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7. 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谈话法。 48. “三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49. 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 50. 历史法: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51. 行
7、动研究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 52.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53.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5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5. 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因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56. 马克思认为,复杂的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57.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58.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59.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
8、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0. 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6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62. 教育的历史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3. 教育的民主性体现为教育的普及、教育机会的均等及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 64. 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65. 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陵节而施)。 66. “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 67. 初中阶段一方面表现出孩童的稚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青年的充满理想和激情,这种错综复杂、充满矛盾
9、的状况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渡性的特点。 “心里哺乳期”一般发生在青少年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68.6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70.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71. 家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 72. 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73.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称为校园文化。 74. 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校风。 75.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76. 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学
10、校教育制度。 77.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8. 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班级。 79.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80. 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81.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选择课题。 82. 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83. 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84.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5.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86.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 87. 教学过程中为改善
11、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 88.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 89.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90. 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91.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9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93.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94. 我国初中阶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95. 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与社会课属于综合课程
12、。 96.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分科课程。 97. 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98. 我国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课程:学科课程 99. 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并存。 100. 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101. 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两个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102.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103. 泰勒原理(四段论)目标模式。 104. 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螺旋式 105. 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中做学”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论(儿童、活动、经验)杜威。 1
13、06. 杜威“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 107. 杜威“连带学习”: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学习数学了。 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内容时,:“附属学习”克伯屈 108.兴趣和情感的熏陶。 109. 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110.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创新精神。 111. 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 112.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中学为体
14、,西学为用)。 113.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114. 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15. 校园文化隐性课程。 116.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非制度化教育。 117. 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118. 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再认。 119. 花了10分钟背诗,然后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方法属于适当过度学习。 120. 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121. 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122. 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123. 自我提高内驱力
15、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124. 在儿童早期,促使他们努力获得学习成就的是附属内驱力。 125.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要素。 126. 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属于顺向、正迁移。 127. 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具体迁移。 128. “温故而知新”顺向正迁移。 129. 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习的中文语法的理解逆向迁移(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 130. 总是把前面的学习材料和后面的学习材料搞混,属于负迁移。 131. 从事拧螺丝的工作后,学习别的操作技能都很不麻利,
16、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负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互相干扰、阻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132. “近朱者赤”不属于迁移。 133. 人们熟悉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用。这种现象是功能固着。 134. 鲁班由“茅草划破手”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原型启发。 135.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教育,事半功倍是定势。 136.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37. 尝试-
17、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138. 效果律: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 139.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140. 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到小狗也会恐惧,是刺激的泛化。 141. 在数学课上学会了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在英语课上学时也做出类似行为,是刺激的泛化。 分化。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是刺激的
18、142.143. 撤销处分,巩固良好行为,叫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 144. 效度一个测验能够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45. 信度指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程度。(两次测验学生分数相同,说明测验信度高)。 146.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了低分。) 147. 考试情绪过分紧张导致遗忘内容属于压抑说(动机说)。 148.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 149. 对前面一组的材料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 150. 当前我国中学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知识点 完整版 更新 汇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