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变形监测方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隧道变形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变形监测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隧道变形监测方案 富水土质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应用 (中铁建某集团山东) 摘要本文以新松树湾隧道为例,通过内空收敛和围岩内部位移的量测,分析了富水土质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对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富水土质隧道围岩变形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对富水黄土地区的隧道施工参数的测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松树湾隧道为例进行探讨。 1 工程概况 新松树湾隧道为既有松树湾隧道复线的单线铁路隧道,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境内大营梁,全长1726m,复合衬砌。大营梁为黄土梁峁区,该隧道范围地层为上更新统风积粘质黄土和下、中更新统冲、洪积杂色砂粘土。粘质黄土为淡黄色、棕黄色,厚020m,土质较匀,具
2、孔隙及虫孔,局部含白色钙丝及钙质斑点,半干硬至硬塑,II级普通土,II类围岩,0=150kPa,具II级自重湿陷性。杂色砂粘土主要表现为强崩解性,一定的膨胀性及含有盐碱成分。II级普通土,II类围岩,0=200-250kPa (局部软塑流塑状,I类松土,I类围岩, 0=100-120kPa)。大营梁地带年平均降水量513.3mm,隧道三面汇水,地下水较发育,系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和裂隙水,前者一般埋深1530m之间。多见有泉和渗水出露,水量相对较大,隧道内日渗水量22-18m3/d.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侵蚀性。经调查,既有松树湾隧道(1960年建成)各地段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隧
3、道渗水主要通过拱顶、边墙接缝、排水沟孔、墙角部位渗出,水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有侵蚀性。因此,新松树湾隧道采用曲墙有仰拱衬砌,除进口端I类围岩模筑衬砌,余均采用复合衬砌。初期支护为1榀/m钢格栅+钢筋网+钢筋锚杆喷锚。在施工中采用新奥法分三台阶开挖。 2 量测项目 根据现场情况,选取了八个量测断面进行内空收敛的测试;还选取了两个断面进行围岩内部位移测试。内空收敛在开挖后马上埋设测点,在12小时内测取初始读数,采用煤炭科学研究院生产的JSS30型数显收敛计量测。观测断面里程分别为1#面DK1601-8.4,2#面DK1601+6.4,3#面DK1601+21.9,4#面DK1601+36.1,5#面D
4、K1601+46.5,6#面DK1601+86.5,7#面DK1601+122.5,8#面DK1601+172.7,其中7#、8#面进行围岩内部位移测试(图1),每个断面各有六条内空收敛测线,即1-2、1-3、1-4、1-5、2-3、4-5。围岩内部位移采用煤炭科学研究院生产的杆式多点位移计进行测量,这种位移计使用膨胀木锚头,具有安装简单,可靠等特点,每个钻孔可分别测量埋深1M,2M,4M处的围岩与洞壁之间的相对位移。 Fig.1 Arrangement of the c onvergences and inter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ll rock 3 内空收敛
5、量测 通过测量结果计算各测线收敛累计值,同时计算出各测线的位移速率。 隧道周边收敛按下式计算: R R U i i - = 收敛速率按下式计算: ()()11-=i i i i i t t R R V 其中,0R 初始观测值; i R 第i 次观测值; i V 第i 次观测时的收敛速率。 为研究开挖面的影响,用下式计算观测面与掌子面的距离。 L=D-D 0 其中,L 观测面与掌子面距离; D 掌子面里程; D 0观测面里程。 3.1 内空收敛随时间变化趋势 根据现场情况,根据初期支护形式将观测面分为两组:1#5#面均为格栅钢架支护,7#、8#面为工字钢型钢钢架支护。因篇幅所限,在两组观测面中各
6、选取一个观测面作为示例(图2,图3)。 图2 3#面内空收敛与时间关系曲线 Fig.2 The curve of the c onvergences-time of 3th cross section 根据观测曲线可见,隧道收敛随时间变化而增大,图中收敛量的瞬间突跳,通常由开挖进尺向前延伸引起;测值偶有下降,是围岩组构中局部范围内的节理裂隙,瞬时出现较大变形的伴生现象。曲线的几何形状可表示为连续的折线。通过分析,从这些监测数据中可发现富含水土质隧道收敛有如下变形规律: (1) 每个监测断面内各测线收敛值差别较大,水平测线收敛量明显大于其他测线,说明侧墙朝向洞内变形较大,这是由于隧道仰拱施工前,
7、两侧墙墙角受到的约束较小所致。 图3 7#面内空收敛与时间关系曲线 Fig.3 The curve of the c onvergences-time of 7th cross section (2) 隧道的收敛主要出现在开挖后的短期内。表1为各测线第一天收敛与最大收敛量比值,可见第一天内收敛量占各测线收敛量很大比重,要求初期支护尽快进行,以约束变形。隧道开挖后的前两三天之内,隧道变形发展较快,之后收敛仍继续增大,没有稳定的趋势。说明隧道围岩具有一定的时间依存性,在外荷载不变情况下,围岩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另一方面与地下水渗透有关。隧道开挖后,因地下水重新汇集,使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变形随时间而
8、不断变化,结果使隧道周围可能出现一定范围的破坏区(或松动区),破坏区内围岩渗透系数增大,导致围岩变形增大,因此隧道变形趋于稳定需要较长时间。 表1 第一天收敛量与最大收敛量比值表 Table 1 Ratio of the 1st day of the convergences (3) 在进行1#5#面观测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生初期支护向内变形侵线现象,经分析为钢格栅支护变形过大所致,据此变更支护形式,将支护改为工字钢型钢拱架1榀/m 支护,以增加支护刚度。通过现场量测,变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修改支护参数后,内空收敛的规律相近,只是初期支护采用型钢 拱架,收敛值大为减小。根据变形曲线,各测线收敛
9、并非都是单调增大,主要是开挖顺序影响;因采用左右上下的分步开挖方式,左右土体不是同时开挖,隧道变形也非对称分布。 3.2 内空收敛与开挖面距离的关系 为研究内空收敛与开挖面距离的关系,选取典型数据做相关曲线(图4)。 图4 7#面内空收敛与掌子面距离关系曲线 Fig.4 The curve of the c onvergences-distance of 7th cross section 由曲线可见,观测面与掌子面距离越远,收敛越大,因此时掌子面的约束随离开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当掌子面离开一定距离(约30m),收敛变化幅度趋缓而不稳定,围岩仍产生缓慢变形。 根据隧道开挖进尺,大部分时间为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变形 监测 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