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00题.docx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00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练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00题(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小农经济相对发达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2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BCD3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上刻有一段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
2、制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减少决策失误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集权于中书省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
3、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7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A宰相专权B强干弱枝C地方困弱D过度分权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A普遍推行郡县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C恢复宗法分封制D用权术驾驭大臣9东汉后期,民间流传着有关察举制的歌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
4、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当时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C察举制严重不实、选拔腐败D察举的对象大多德才兼备10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是A宗法分封B权力制衡C分工协作D君主集权11宋史记载,许唐“尝拥高费(资产雄厚)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后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这反映了宋朝A科举制度影响较大B商品经济趋向没落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D弃儒就贾渐成潮流1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5、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3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1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6、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15对下面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割据分裂到江山一统的变化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的趋势C反映了郡县制向行省制的演变过程D体现了疆域扩大和管理体制的创新16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17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A宗法关系B以法治国C爱惜民力D等级关系
7、18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19哈佛中国史中写道:“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A侯国B郡县C九州D行省20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A避免决策失误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君主专制D强化地方管理21左传载:“(周)
8、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2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后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候106人。这说明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3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下图标识地区描述正确的是A处属于单列的行政区划B处主管机构兼管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C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D处属于全国十大行省
9、之一24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25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BCD26先秦的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中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27“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这套制度”主要表现为A三公九卿制B中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28吕思勉为晋朝惋
10、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行省制29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礼乐制度C郡县制D宗法制30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1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11、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郡县制ABCD32秦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与县同级的还有国、邑、道。这反映了秦朝A社会治理的僵化B行政体系的细化C宗法观念的弱化D贵族政治的强化33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34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
12、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5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3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7明朝,内阁可以封驳
13、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A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38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A世禄制B征召制C察举制D科举制39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A分封制的仪式
14、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40有学者这样评价古代中国某一机构,以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充无定员每日晋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大事,对朝延各部门与各地方发布命令。下列对该机构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监察百官、制约皇权B分工明确、决策科学C职权明确、统帅六部D有官无吏、效率较高41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载:“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4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只要家庭里有一人做到两
15、千石的官,他当一郡太守,便有权察举。他若连做了几郡的太守,他便是足迹满天下,各地方经过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这种情况应该发生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43“寄信上谕是清代雍正以后特有的,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当时负责帮皇帝寄信的机构是A中书省B六部C内阁D军机处4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汉武帝的刺史制度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45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
16、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说明当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当时实行的分封制当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各有分工当时实行的宗法制ABCD46现代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中国古代的某项政治制度时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据此判断这项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47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其目的是A打击地方势力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君主专制D增强六部权力48汉代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采纳某项措施时谈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项措施是A三公九卿B推恩令C郡国并行D三省
17、六部49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B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C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D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50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B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选择题 2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