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从传统上来讲,我国的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属于集权型模式,随着人类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使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无法顾及地方、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差异,课程决策权限受到了新的挑战。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课程资源开发被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学生身心全
2、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它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实践意义就在于使得学校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老师成为课程的主人,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真正受益者。(二)制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而且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过程和途径往往脱离实际、流于形式、价值低效。包括:1、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实际的课程资源不能被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德育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对于新兴的课程资源如网络等,不加筛选和引导,致使腐朽资讯对有些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3、3、以大一统的形式进行道德灌输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互动体验,导致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道德演变成一种负担。因此,当务之急强化资源意识,提高对于德育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建构德育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资源,从而体现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对小学德育的多样化需求。(三)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有关资源性学习的探索,实际上是在多年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吸取借鉴了以往有关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旬,我校开展的课程教材改革,将小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
4、活动课三个板块,其中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改革进入课程开展领域,为德育资源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而近年来我们在跨学科综合课程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提出了主题式学习包,课程微型化、模块化、体验式学习,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交互性导论想和做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起出了一条新路。二、目标构想(一)理论目标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旨在通过提升德育课程理念,拓宽有利于学生利用的课程资源,营造开放的新型成长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道德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探索德育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2
5、)研究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3)探索德育课程资源的模式构建(二)实践目标(1)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与道德素养。(2)整合学校、社区和家长等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成长环境(3)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资源开发意识,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4)实现德育课程的活动创新,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指导原则1、优先适用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几套固有的传统活动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德育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教育资源,使其得到优先开发。2、差异区别原则 考虑主体的差异性,尤其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和德育工作者群体情况,给他们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3、时空开放原则 开展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一切可能的德育课程资源。4、因地制宜原则 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需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条件,做到德育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5、有效对应原则 必须在明确德育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各类德育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