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汇报 班级:机设08-1 组内成员:庞沙沙何宏雷宋盈盈指导老师:汪飞雪 完成时间:2022年10月26日 目录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3)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3) 三、平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计算 (5) 四、平行辊矫直机工艺参数计算 (8) 五、讨论感想 (9) 六、参考文献 (9) 七、组内分工 (9)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平行辊矫直机属于连续性反复弯曲的矫直设备,这种矫直机克服了脚力矫直机断续工作的缺点,是矫直效率成倍提高,使矫直工序得以进入连续生产线。 金属材料在较大弹塑性弯曲条件下,不管其原始弯曲程度有多大区别在弹复后所残留的弯曲程
2、度差别会显著减小,甚至会趋于一致。随着压弯程度的减小其弹复后的残留弯曲必然会一致趋近于零值而达到矫直目的。因此平行辊矫直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具有相当数量交错配置的矫直辊以实现多次反复弯曲;第二十压弯量可以调整,能实现矫直所需要的压弯方案。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1、辊系与辊数 (1)辊系 首先需要选定辊系,为了兼顾扩大适用范围及缩小空桥区的两个目 的,曾提出双交错变辊矫直辊系,如图3-8所示,辊系中,2、,3、,4及,5各辊为液压恒压支承或在形成连续梁受力时自动卸载变为零压支承。其恒压是只能对工件头尾有矫直作用的压力。于是这种辊系,第一,可矫直中等断面的工件,相当于辊距为p=
3、21t 的矫直机;第二,可矫中等断面的工件,使,2、,3、,4及,5各辊处于浮动状态,其压力只能矫直头尾,而对其他各辊只有较小的增压作用;第三,可矫大型断面的工件,上述恒压辊在变成零压辊之后辊距增大到p=3t +2 t 61t ,也达到了变距的效果。这样“变辊距”要比其他办 法有三个优点,其一为容易调整;其二为机架刚性好;其三为空桥区很短。 (2)辊数 在辊系确定之后,要进一步考虑辊数应该如何确定。下面分别按小 变形矫直法和大变形矫直法来讨论辊数的计算方法。 小变形逐步矫直法 由于一根条材上各部位的原始曲率不同,必须先把最大的0C 值矫值。如此逐步进行矫直,直到最后达到允许残留弯曲时便完成了矫
4、直工作。其间所需辊数就是理论辊数。 大变形矫直法 大变形矫直法所需辊数定性分析中已基本明确用三次反弯可以收到 矫直效果,但这只是最少辊数的一个依据。 有支承辊支承辊的数量要根据板宽所要求的支承辊排数来确定。 2、辊径、辊距与辊长 (1)辊径 矫直辊半径为 w t t w W J C EH A C A R 211= = = 矫直辊直径为 w t J J C EH R D = =2 此式中Cw 值在前面已大致分成3种情况赋值为: 断面集中形(菱、圆形断面):Cw=45 断面均匀形(方、矩形等断面):Cw=34 断面集边形(工字、管形等断面):Cw=21.11=H H 从工件的材质来分,强度越高,强
5、化特性越大者Cw 取值要偏大 (2)辊距 辊距与辊径的结构关系,通常用下式表示: P=aD 式中a=1.11.2。辊子压弯量单独调节时a 取较大值,集体调节时a 取较小值。式中D 为辊子最大直径。 辊子长度主要决定于工件宽度及孔型线数。其次要考虑辊子两端及孔型间的结构余量。因此型材矫直辊辊身长为L a b n nB +-+=)1(max 式中n 孔型线数 max B 工件的最大宽度 b 孔型间的结构余量,b=(0.10.3)max B a 辊端的结构余量,a=(0.20.6)max B (3)辊长 板带材矫直辊的辊身长为L=, max a B + 由于矫直辊为光辊,板带材矫直时容易跑偏,为此辊
6、端的余量必须加大,根据惯用的规定,可取为 max B 1000mm 者,a =200350mm 3、夹送辊 在板材矫直辊系及圆材矫直辊系的入口侧常需要设置夹送辊,前者是 为了克服板材头部撬起时顶到直径较细的工作辊而不能咬入的障碍,故夹送辊前不仅要有上下对称的喇叭形入口而且辊径也要加大。后者是为了防止圆形工件在辊缝中在反弯压力作用下失去周向稳定性而旋转并形成以辊距为螺旋导程的螺旋形弯曲。 夹送辊的直径可参考矫直辊来确定(应大于矫直辊径) 三、平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计算 1、矫直弯矩与矫直力 (1)按小变形方案压弯时每次的残留c C 值都小于1,故其压弯挠度比弯曲 曲率比相等,即w =w C ,于是
7、压弯挠度值为w =1w C 其中w C 是由矫直曲率方程式算出,因此在总去率比的变化量w C C C +=0已知后,便可算出弯矩:()2 /5.05.1-=C M M M M t t 。上式中的0C 值为每次压 弯前一次的残留值c C ,即该次为平直部位压弯后的残留值。 (2) 若按大变形方案压弯时,可能出现残留的c C 1.需要计算压弯挠度 w 。当设定较大的弯曲值w C 时,既可以算相互压弯挠度w t w +=又可算出其弯矩()20/5.05.1w t C C M M +-=。由于大变形所用的w C 值较大(w C =35),在计算中忽略0C 不计,所造成的误差很小,但 给计算带来很大方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系统 设计 讨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