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下行为均主要针对课堂而言,与下文的课外行为相对应,二者之间的分野是相对而言的,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因为有些行为课内外都可能发生,性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一)分心:四十分钟的课堂,要78岁的儿童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于学习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总是分心,不能及时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日积月累,学习困难在所难免。而分心行为还是比较好辨别的,无非以下几类:1.“坐不住型”天性好动的孩子往往只能坚持三、四分钟,老师提醒后稍好一点,然后慢慢涣散下来,需要不断提醒;2.“玩东西型”不少孩子喜欢手中把玩一个小东西,稍不注意就专心研究,最好将这些东西事前清场,并养成不带玩具、新奇学具进
2、课堂的习惯;3.“讲小话型”和同桌关系好,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交流起来便忘记正题,可以适当考虑调离,或考虑性格搭配同桌。4.“静坐型”由于性格内向、过于胆怯等原因,这类孩子在课堂上总是超级安静地呆坐着,不表现出任何违纪行为,但只要你提问他(或她),得到的结果总是:没有反应。老师们在对待分心行为上有很多妙招,如“找眼睛”,看谁的眼睛最明亮等,比单纯的表扬和批评似乎更有效;还有人尝试过不是提高嗓门引起关注,反而在重点时压低声音,甚至走到个别孩子身边讲悄悄话,都是别出心裁的策略。而对于新生而言,课堂安排的有张有弛是最为关键的,一段内容后安排一个小游戏,设计一个小竞赛,哪怕是老掉牙的开火车,孩子也
3、会乐此不疲,百玩不厌。有些学校还曾在四十分钟的中间安排一个课中操,费时不超过两分钟,对后半段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插嘴:与讲小话不同,爱插嘴的孩子并不分心,反而是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嘴,不考虑场合和方式大声插嘴,有时还发出搞笑的声响。其实仔细分辨一下,孩子的插嘴也有多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1.“急不可耐型”:即孩子虽知道应该举手、应该自控,但总是按捺不住、进而脱口而出。面对这样的“插嘴”,老师的管理策略一般是“缓兵计”,即让他暂时克制,不要急于说出答案,给其他同学思考和发言的机会。问题是这种策略有效吗?据我观察,急不可耐型的孩子往往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动作、言语都具
4、有易兴奋、难压抑的特征,这种先天神经类型上的特点很难被改变。往往老师越让他自控,他越控制不住;而一旦让他说出憋在心上的那个词、那句话,孩子就会表现出无比的畅快,至少能安静地聆听几分钟。如果孩子确实急于插嘴,老师可以俯下身去,让他以悄悄话的方式先告诉老师,再让大家发言。2.“久盼无望型”:这类插话往往发生在老师始终不给予发言机会,孩子长久举手但眼看没有指望的时刻。如果冷静地分析,不难发现此类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自身,有研究者发现,即使在人数不太多的课堂上,教师都存在一个视野的死角,即紧靠自己身边的两三个座位。不幸身处这个死角的孩子再怎么举手,老师都不容易看见,发言的概率当然偏低。这种孩子采取“
5、插话”作为手段,维护自己的发言权,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即使不处于视觉死角,在集体生活中孩子的发言权也不可能总是得到保障,久盼无望必然带来可以理解的反抗。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孩子举手的动态流程,不要让孩子等待太久,更不能只顾自己尽情发挥,对伸在面前的小手视而不见。3.“闲话型”:如果说前两种插话老师还比较容易理解,给出的管理行为还比较宽容的话,那么那些总是插上与课堂无关信息的孩子,其遭遇往往是被“封杀”,被斥责。对于这种插嘴,老师有时会勃然大怒,因为课堂可能正进行到老师认为最舒适、最和谐的时刻,一句不恰当的“插嘴”也许使这种感觉转瞬间丧失殆尽。如果是公开课情境,后果则可能更严重
6、,因为这类孩子往往非常自信、大胆,语言表达能力又强,一旦被他们插上,课堂话题可能一时就拉不回来。所以大多数老师对这种“插嘴”都深恶痛绝,只要一出现就予以阻拦。我对老师的这种取向表示理解,毕竟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在统考、应试等问题还直接决定着学校、老师的生存与命运的现实条件下,使课堂更为紧凑、更为纯净是必要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问题是效率不等于效益,封杀了无关信息的课堂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纯净水,显得更为洁净、单纯,但未必值得追求,何况课堂从来不可能真的成为纯净水,即使老师监控能力超群,也不可能使孩子40分钟自始至终都不偏离教学的主题。无论哪种类型,我都希望老师们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来判断“插
7、嘴”行为,因为从性质上看,“插嘴”是专心听讲的标志之一,其不合理之处只在于没有举手,侵犯了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发言权。建议多采用“讲道理”策略,即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随便插嘴,和大家讲清楚为什么不完全阻止插嘴。如果新课程的推进使老师们日益感到教学生成的重要性的话,“插嘴”这类行为则显然是有利于打破“教学预设”之僵局,使课堂更有异样的魅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人们对课堂的理解似乎多了一些宽松,少了一些僵硬;多了一些“散步式的从容不迫”,少了一些“战场式的争分夺秒”。也许,有一点“插嘴”之类的干扰,倒能使课堂更有生命的活力呢。(三)铅笔盒噪音:如果不坐到课堂上我就不可能发现这个问题,而这个谈不上是违纪
8、的行为真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几乎每节课都会有铅笔盒落地、开合铅笔盒而发出的种种噪音,有时真让人心惊肉跳,孩子们的注意力至少要被分散半分钟。老师们多要求轻拿轻放,一旦落地也不赞成弯腰去捡。但从观察看,不让他们捡的结果是下半节课全没心思上课了,想尽办法来把笔捞上来,或者人不捡心去捡。看来阻止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与此相似的还有学具盒、其他文具的管理,尽管老师花了不少力气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发出一点响声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宽容可能是必要的策略吧,既然我们已经逐渐宽容到允许孩子上课喝水、不举手就发言等等,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无心的过失呢?或者索性今后统一使用布质的文具袋,总之责任不全在孩子,
9、老师们权当是课堂的一点小调节、小插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笑而过吧。(四)课堂“恶作剧”:一般而言,一年级新生还不太可能发起真正意义的课堂“恶作剧”,也很少会主动发起针对老师的冲突,其表现最多是发出怪声音、偷空骚扰邻座等,有的是课间冲突的延伸,有的是完全偶然的摩擦。虽然是小事居多,一旦发生都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有时会连着几个哭起来,很难平息。课上老师们自然多会采用冷处理,先安慰情绪,用“勇敢、坚强、男子汉”等话语来使当事人回复平静,等课后再做处理。这里不能不提及的是个别新生针对老师的惩罚而做出的反抗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否也做到冷处理就难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们都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激烈的回嘴、反抗行为也时有发生。这时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着“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心态,降低冲突的杀伤力,尽可能维护好课堂的基本秩序,同时也是对教师权威的最好维护。有时老师的主动认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尊重、平等、宽容等美好的品质会种在孩子的心田里,让他们受益终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