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doc





《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傅绍良内容提要:由于在唐代谏官任职资格中,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文学家以其所秉有的文才成为谏官队伍中的主力。尽管唐代君王基本都有求言纳谏的意识,但在不同的时代,谏诤风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了唐代文学家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他们的政治命运。可以说,唐代文学家的政治命运折射着唐代的政治风气和唐王朝的命运。从理论上说,唐代君王都重谏,把劝谏与纳谏作为为政之本,无论是开国之秋、大治之际,还是衰变之期、灭亡之时,统治者都将求言纳谏作为安邦图存的良药,因而从唐太宗、唐玄宗一直到唐懿宗、唐僖宗,都发布过劝谏求谏的诏令,“求直言”诏不绝于史,“从谏则圣,共理惟贤
2、”唐德宗:君臣箴,全唐文卷55。是这些君王为政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各人政治素质的差异,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有纳谏意识的君王们并不能去奉行其理想的政治,或者说不能真正劝谏纳谏。概而言之,从开国到灭亡,唐代政治的谏诤之风呈波浪式发展。在唐代谏官的任职资格中,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参见拙文:唐代谏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唐代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都曾任谏官,或者说,唐代许多著名的谏官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因此,不同时代的政治因素与那些以文学见长的谏官们关系十分密切,它往往左右着那些任谏职的文人们的政治前途和人生命运。一唐高祖和唐太宗当唐代开国之初,常以秦隋
3、之亡为鉴,“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典籍岂无先诫。臣仆谄谀,故弗之觉也。汉高祖反正,反谏如流,洎乎文、景继业,宣、元承绪,不由斯道,孰隆景诈。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良足深诫。”唐高祖:颁示孙伏伽谏书诏,全唐文卷1。因此,他们都将求言劝谏作为政治的头等大事,这在上节的引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开国时期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使得唐太宗特别注重与臣下的关系,无论来自哪个阵营,也无论其官职的高低,只要有治国的才略,就委以重任,决无疑虑。王夫之评唐初之任官的情形云:“拔魏征于李密,脱杜淹、苏世长、陆德明于王世充、简岑文本于萧铣,凡唐初直谅多闻之士,皆自僭伪中拔濯而出者也。盖新造之国,培养无渐渍之功,而隋
4、末风教陵夷,时无岩穴知名之士可登进以为桢干,朝仪邦典与四方之物宜,不能不待访于亡国之臣,流品难以遽清,且因仍以任使,唐治之不古在此,而得天下之心以安反侧者亦此也。”读通鉴论卷20,唐高祖之五,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第668页。后世常引以为楷模。文宗以杜胔领度支称职,欲加户部尚书,因紫宸言之。陈夷行曰:“一切恩权,合归君上,陛下自看可否。”(李)珏对曰:“太宗用宰相,天下事皆先平章,谓之平章事。代天理物,上下无疑,所以致太平者也。若拜一官,命一职,事事皆决于君上,即焉用彼相?昔隋文帝一切自劳心力,臣下发论则疑,凡臣下用之则宰相,不用则常僚,岂可自保。”旧唐书卷173李珏传。不过,唐太宗还以
5、重文学著名。他曾开文学馆,“延四方文学之士,出教以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图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卷189唐纪5。但从“十八学士”的身份和能力结构不能看出,所谓“文学馆”并非“文词馆”,而是相对于武功而言的“文治”人才
6、馆,诚如太宗所云“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旧唐书卷28音乐一。这十八学士在儒学、文学、史学、音乐、吏能等方面各有所长,但都勇于犯颜直谏,有谏臣风范,即使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之士虞世南亦如此世南虽容貌?,若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心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旧唐书卷72虞世南传。尽管唐太宗持“文武之道,各随其时”的文学观,但在开国之初,他还是把兴趣放在有补于政上,认为“汉书载子虚、上林赋,浮华无用”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他需要虞世南
7、那样的“心存规讽,多所补益”的人才,更需要房玄龄那样“明达政事,辅以文学”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有失;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求以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式的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唐太宗贞观年间所活跃的谏官很多,而且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如魏征、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令狐德纈等,皆“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旧唐书卷73令狐德纈传。且都长于史或吏,而且要用之于政治实践,无以文词之学为主,坐而论道者。经过唐太宗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唐王朝根基稳定了,经济文化出现了繁荣的气象。从高宗武后到玄宗天宝时期(650-755)的一百余年间,虽然皇室内部有过政权
8、之争,但社会基本安宁,是继贞观之治后的大治时期。这一时期谏诤传统犹存,但重文的政治风气更浓,不仅进士试词赋,而且皇帝以制举的形式,提拔文学之士。如武则天开“辞标文苑科”、“蓄文藻思科”,唐玄宗开“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等制科。词赋在仕进中的重要性,造就了一批以文词之士见长的新贵。高宗武后朝以苏味道、李峤为代表,玄宗朝以张说、张九龄为代表。“苏李文学,一代之雄”,旧唐书卷94。他们都以进士出身“苏味道,赵州栾城人也。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弱冠,本州举进士。”“李峤,赵州赞皇人。峤早孤,事母以孝闻。为儿童时,梦有神人遗之双笔,自是渐有学业。弱冠,累转监察御史。”(旧唐书卷
9、94苏味道李峤传),且官至宰相,作为文学新进,他们周围有一批以进士出身的文章之士,如崔融、杜审言、卢藏用、徐彦伯、陈子昂、宋之问、沈佺期等,他们以文学相高,以文章显示其参政能力。苏味道、李峤还与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新唐书卷201文艺上。其中李峤、徐彦伯曾任给事中,卢藏用、陈子昂曾为拾遗,这些人都极富有谏诤精神,有着极强的参政意识,其谏疏均已留存于史。随着拾遗补阙之职的设置,新入仕的官员常常都要经历谏职,如张说、严挺之、辛替否等,都是中宗睿宗朝极为活跃的谏官。这种重文章之士的政治格局在张说和张九龄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旧唐书张说传云:“(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
10、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术,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喜延纳后进,善用已长,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当承平岁久,志在粉饰盛时。其封泰山,祠雎上,谒五陵,开集贤,修太宗之政,皆说为倡首。而又敦气义,重然诺,于君臣朋友之际,大义甚笃。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尝谡朝列曰: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将建议罢之。说曰:自古帝王功成,则有奢纵之失,或兴池台,或玩声色。今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旧唐书卷97张说
11、传。引者按:“徐坚”当为“陆坚”。唐玄宗对文学之士的这种信任一直延续到了张九龄那里:“九龄以词学进,入视草翰林,又为中书令,甚承恩顾。”旧唐书卷99严挺之传。重文章之士的政治风气,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文学家谏官的政治命运。如前所述,唐太宗朝的谏官很多,但多为功臣或硕儒,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只有谏议大夫魏征,所以无法看出文学家谏官的政治前途。而在武后至玄宗朝,以诗人或散文家著称的低级谏官却很多,如陈子昂、卢藏用、李邕、严挺之、辛替否、薛登、许景先、张说、张九龄、孙逖、卢象、吴兢、王维等。在这些谏官中,只有陈子昂的命运较为悲惨,“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子昂闻之,遽还乡里。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
12、。”旧唐书卷190文苑传中。其余的都从拾遗补阙得以升迁。张说、张九龄位置宰相,孙逖任中书舍人,卢藏用为尚书右丞、李邕为刺史、辛替否为右台殿中侍御史、卢象为膳部员外郎、吴兢为谏议大夫,王维、严挺之、许景先、薛登等人为给事中。百年太平造就了浓厚的尚文之风,真正实践了唐太宗所期待的“以文德绥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这些偏重于“词学”之才的文士们,在史家们的眼中都有“缺陷”,有些人甚至还有些“无行”,如由于李峤、苏味道等曾依于武韦集团,史家评曰:“苏李文学,一代之雄。有惭辅弼,称之岂同。凡人有言,未必有德。崔与卢、徐,皆攻翰墨。文虽甚高,义无可则。备位守常,斯言罔忒。”旧唐书卷94。又谓:“开元一代,多
13、士盈庭。(崔)日用无守,(张)嘉贞近名。嵩(萧嵩)、龄(张九龄)、适(李适之)、挺(严挺之),各有度程。大位俱极,半惭德馨。”旧唐书卷99。其他如陈子昂“褊躁无威仪,然文词宏丽,甚为当时所重。”李邕“性豪侈,不拘细行。”等等,等等,不绝于史。我们当然不能苟同“有言未必有德”之说,其实在武后至玄宗一时代里,这些似乎无德的“有言”之士,都有着积极的政治表现。特别是谏官们的谏诤活动在这相对宽松的政治风气中,更呈现出一种相当活跃的状态。参政精神及任性行为,构成了这个时代文人们的精神风貌。二安史之乱的烽火,惊醒了唐朝君臣的太平梦。唐肃宗“去华而就实”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上元二年)制:朕获守丕业,敢
14、忘谦冲,欲垂范而自我,亦去华而就实。”,着意改变唐玄宗时这种重文词的政治风气。所谓“华”,即狂诞虚浮,“实”即才实行笃。房盧的罢相是唐肃宗“去华就实”的标志。乾元元年(758)六月,肃宗下诏罢免房盧及其同党,云:崇党近名,实为害政之本;黜华去薄,方启至公之路。房盧素表文学,夙推名器,由是累阶清贵,致位台衡。而率情自任,怙气恃权。虚浮简傲者进为同人,温让谨令者捐于异路。所以辅佐之际,谋猷匪弘。顷者属艰难,擢居将相,朕永怀仄席,冀有成功。而丧我师徒,既亏制胜之任;升其亲友,悉彰浮诞之迹。曾未?时,遽从败绩。自合首明军令,以谢师旅,犹尚矜其万死,擢以三孤。或云缘其切直,遂见斥退。朕示以堂案,令观所以
15、,咸知乖舛,旷于政事。诚宜效兹忠恳,以奉国家,而乃多称疾疹,莫申朝谒。?为政,曾不疾其迂回;亚夫事君,翻有怀于郁怏。又与前国子祭酒刘秩、前京兆少尹严武等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名,违臣子奉上之体。何以仪刑王国,训导储闱?但以尝践台司,未忍致之于理。况秩、武遽更相尚,同务虚求,不议典章,何成沮劝?宜从贬秩,俾守外藩。盧可?州刺史,秩可阆州刺史,武可巴州刺史,散官、封如故;并即驰驿赴任,庶各增修。朕自临御寰区,荐延多士,常思聿求贤哲,共致雍熙。深嫉比周之徒,虚伪成俗。今兹所谴,实属其辜。犹以盧等妄自标持,假延浮称,虽周行具悉,恐流俗多疑,所以事必缕言,盖欲人知不滥。凡百卿士,宜悉朕怀。旧唐
16、书卷111房盧传。)这不啻是对前代人才观念的讨伐。诏书中所列出了房盧及其同党“率情自任”、“虚浮简傲”、“轻肆言谈”、“同务虚求”等罪状,归结为两个字,就是“浮薄”。玄宗时期张说把重用文章之士作为“粉饰盛世”的必要治国之策,而现在却被认为是误国之道。这也正是贺兰进明能击败房盧的关键所在:“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诣行在,上(肃宗)命盧以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盧以为摄御史大夫。进明入谢,上怪之,进明因言与盧有隙,且曰:晋用王衍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今房盧专为迂阔大言以立虚名,所引用皆浮华之党,真王衍之比也!陛下用为宰相,恐非社稷之福。”资治通鉴卷219。安史之乱后,天下板荡,需要
17、有一种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更需要有吏能的干才收拾残局,重拯河山。因此自肃宗时代开始,人才标准也由词学转向吏能和操守。资治通鉴卷226载:“上(德宗)问以为政之要,(关播)对曰:为政之本,必求有道贤人与之为理。上曰:朕比以下诏求贤,又遣使臣广加搜访,庶几可以为理乎?对曰:下诏所求及使者所荐,惟得文词干进之士耳,安有有道贤人肯随牒举选乎!上悦。”所以,这个时代的谏官多具有重学、重行、重能之特点。如大历时给事中韦夏卿“深于儒术”旧唐书卷115。,刘滋被杨炎荐为谏官,曾为左补阙,“迁屯田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判南曹。勤于吏职,孜孜奉法,迁司勋郎中,累拜给事中。”旧唐书卷136刘滋传。这个转变,也影响到
18、肃代宗时期文学家谏官的政治命运。肃、代时期的文学家大都是玄宗时代成长起来的,普遍具有重词学轻实才的特点,而能否顺应时代需要,改变“重文轻行”的特点,则成了这个时期文学家谏官穷达的分水岭。高适、岑参、孔巢父、张镐、杨绾是文学家谏官的达者。其所以能达,是因为他们身上潜在的实干之才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释放出来了,能变词学之士为实干之士。如高适在李林甫当政时期曾中“有道科”,但李林甫“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安史之乱中,高适却能以“以安危为已任”,审度时势,为平乱出谋划策。尽管“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但最后官至散骑常侍,成为“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参见旧唐书卷111高适传。岑参两度从军,特别是第二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 谏诤 风气 文学家 谏官 命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