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途径.doc
《浅谈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途径.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途径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也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人生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之一。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其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步骤,其中课堂学习所占的比重最大,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是其在课外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因此,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教材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一、养成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途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
2、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而学生内在的、自觉的需求与认识则是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充分应用这两方面的影响来促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一)充分利用外界环境因素的要求来促使孩子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故而其成长过程倍受关注,一切外在的环境因素都是其成人化、社会化的模式与范本。在此我们将通过与儿童成长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主要是正确的目标价值观、合理的学校规纪设置、教师的适时持续引导、家长的督促与指导等。1、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取向为指导,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
3、标。个体的行为模式由其内在的心理因素来决定,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当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取向发展到某种定型后,他对于个人所面对的事件的行为趋向就会以此为向导,做出相应的反映。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学生形成崇高人生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内在力量源泉。但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整个社会的优势价值观趋向、亲近人群的价值观表现等教师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尽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环境,以具有积极向上,甚至崇高价值观取向的教育素材作为浸润学生心田的基本养分。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重符合当前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征,以
4、他们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上能够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的为主,避免“高、大、空”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有所影响。另外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远离不良的、消极的价值观的影响,作为他们的亲近群体和环境就必须以身作则。试想一所充满钱权交易、不正之风的学校如何让学生保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神生活空虚、糜烂,生活态度消极的教师、家长也教不出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同时对于社会上所表现出的不良现象要以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分析解释,使之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够自觉地或是在长者的帮助下判断并抵制这类行为现象的影响。具有良好价值观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每
5、个学生的学习行动首先以其最终达到的目标为前提。目标越明确,学习自觉性越大,目标的意义越深刻,就越容易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计划,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也包括课堂行为习惯。德怀克(C.S.Dweck,1985)的研究根据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两类,结果表明,不同的学习目标定向影响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具备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有意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方法,倾向于采纳精制和组织的认知策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相反,具有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则会倾向于使用机械复述的策略,而不是针
6、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省,只关注最终的成绩,对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并不感兴趣。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立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在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目标实现得到奖励或支持强化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往复循环中形成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2、学校校规校纪规范明确,为学生提供可以参照的正确行为模式。在此我们必须再次提到,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儿童进入教育机构开始,他就从组织机构的行为规范中学习社会对人的种种约束,为其真正成为社会系统的一员做着准备。正是在这些纪律条文的规范约束下,学生认识到何种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他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原则。从国家制定的
7、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少先队员、团员章程到各学校的校规、校训、各班的班规都为学生提供了课堂行为所应遵循的模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但是,儿童在学前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关于纪律的认识和行为习惯方式,他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正是这二者矛盾斗争的过程和结果。这一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主要依靠外部措施阶段,需要给予儿童详细的规定,并及时地检查执行情况,解决其已有认识与对当前纪律要求的新认识之间的矛盾。继而逐渐进入只需对其提出较精简概括的要求阶段,教育者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好对行为准则的正确认识与良好行为愿望、甚至后者与已有不良行为习惯间的矛盾,提供机会使他们所表现的良好课
8、堂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再来是只需提出一般原则性要求阶段,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良好行为提出客观的、更高的要求,逐步使不同层次的行为要求习惯化,成为其内在检验标准。所以,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上述的特点,规范出明确易懂的学校规纪,最好是班规能由学生自己参与制定,使之成为民主评议的话题。当所提出的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致性的认识后,学生自然也担负起了拥护班规、实践班规的责任。在条文叙述上要简单明确,尽量告诉学生他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使用“不许”、“禁止”一类的词汇。在心理学家的行为强化理论中已提出,在行为习惯的塑造期,特别是初期,正面强化的作用要强于负面强化。作为校规,在基本内容
9、之外可以做适当的概括性的、原则性的要求,使学生在初步形成基本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之后能有提高的空间。当然,随着学生升级,班规的要求也应该做出“更换”与“升级”。 3、教师要适时持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其培养良好课堂行为习惯提供策略上的帮助。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后的环境中,教师无疑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能与学生形成互动的规则代言人。他能够深入到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每个环节,因此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认识或策略上的帮助与支持。当然,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全班甚至是全校的教师都对此形成一致的标准与态度,才能保证强化物的持续性与一致性,促进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课堂行为习惯只是学生行为习惯诸维度之
10、一,但后者会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前者构成影响,所以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必须植根于对学生整个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入学之初,教师就应该向学生强调和介绍正确有效的学习周期安排,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思的良好程序,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讲、增加课堂上的主动性,避免课堂难点的积累,降低学生厌学、弃学心理产生的可能性。对于学生学习卫生习惯的培养必须在教师的监督强化下进行,事先也必须告诉学生正确用脑、用眼、坐立、书写等的方式及这些对其身体发育的积极作用。习惯形成前后,教师都要随时随地地注意学生的表现,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于遵守课堂纪律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学生自己希望他们
11、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希望得到怎样的课堂效果。一般说来,学生还是会因为想得到教师的肯定而照做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己对课堂行为的元认知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其自我监控的作用下完成的,包括制定、执行、验收学习计划、对兴趣爱好的调控、对学习的自我测试、对学习方法的反省和对情绪、行为的监控等,一旦学生能自觉地对本身的课堂行为进行反思,对其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以上教师提出的所有要求还是尽量以正面强化的形式来呈现,为学生提供好的范本供其参照。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方式要及时地关注并给予鼓励或奖赏,不要把这当成学生所应然的表现,刺激源的强度越低,对学生特定行为的保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培养 学生 良好 课堂 行为习惯 途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