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课三学案.doc
《必修三第1课三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1课三学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学习导航序号:3101 班级: 姓名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设计人:王玉叶 审核人:韩小泉【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导航】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二)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1、经济上 2、政治上 3、阶级
2、关系上 4、思想文化上 (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四)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 是中国历史上 。2、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一) 春秋:孔子1、 核心思想 (含义) 实现仁的方式 2、 政治思想:(1) (2) 3、 教育思想 和贡献: 影响: 4、 人性论: (二) 孟子和荀子1、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 ”,提出“宽刑薄税”;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 ”的思想;伦理观上:提出“性 论”。2、荀子主张:提出“ ”和“ ”的命题。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上:“性 论”评价: 三、 道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课三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