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马嵬办中心小学李瑞云2015年5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课堂的高效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主动探究,而主动探究源自于内心的疑惑。所以,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前提。【关键词语】高效 引导 主动 探究 合作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是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积累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激励的情感以及产生的学习期待达到效率的最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前期的探索,许多学校纷纷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各校之间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沙龙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位聆听者。但听过、看过、研讨过之
2、后,我以为,绝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习惯中,还不能完全领会什么是“高效”,高效的做法怎样?结果如何?心里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问题一:多媒体运用过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的匮乏。如有老师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开课伊始,老师没有任何语言介绍或铺垫,就直接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学生带着突然的感觉看完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只能极简单地说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几乎没有什么描述性的语言,更没有多少情感的流露。具有冲击力的视频有时确实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情感波澜。但在播放之前,老师适当的激励与说明会让学生看得更积极、更深入,并能带着一定的思考来看,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引导学
3、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多处脱离开文本,分别以不同的视频出示,让学生看后说感受。殊不知,过早或过多的画面呈现,只是在不断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甚至变得眼花缭乱,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没有对全文读、悟之前,就直接呈现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这样就显得牵引明显,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没有做到顺学而导,学生的学习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文字是有张力的,如果脱离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势必会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更无从谈起。对策: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需要帮助引导、说明或激发兴趣和情感时适当地运用,切不可一味追求画面的精彩、形式的多样,那样就
4、显得泛滥了。教者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潜心研读,通过朗读这一实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悟,读中生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切不可让现代技术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问题二:老师“主导”过多,导致学生本位的偏离。一位老师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就让学生齐读课题,紧接着一连串地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几次?”“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其他同学怎么说?”然后开始填空。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一个一个准确地回答出来了,表面上看起来很顺利,实则让人感到学生们答的很机械。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
5、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时,老师又作如下问:哪个词让你注意到了?(生:衣衫褴褛)从这个词你看出什么?(生:很穷)怎么穷?当时租界怎样呢?接着老师把出示的语句中的“闯进”变成红色,问:从这个词看出什么?综观这一段的教学,老师之所以这样问,我想,其原因就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上,致使他们在不停的回答中,只是在“应付”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深层原因还是没有建立“学生本位”的意识,或者说这种意识很淡薄。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7时,把所有动物名称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又拿出制作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我想,这大可不必,因为
6、课件展示就已经一目了然了,这些都显得是多余的。可以看出老师追求的是手段的多样化,也表现着一种强烈的“主导”的意识。读词固然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但还是实用一些为好。在引导学生记字、写字时,老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认识生字,然后分别组词、对比、说记法,老师想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让学生一个个地记住了生字,但我觉得还是“抓”得太紧,放手不够。可以给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更自主地识字、记字、写字。比如,呈现所有生字,让学生观字、说字、讨论、汇报,不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聪明才智,那么,课堂会显得更加和谐、生动,也一定会精彩不断。对策:充分相信学生,设计问
7、题开放,才能解放学生;老师立足“主导”,适时点拨评价,才能解放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创建高效课堂。课堂永远是学生的,一切问题的设计都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而不是一问一答,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上,也不能步步为营地牵引,让学生亦步亦趋。老师应该大胆转变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向纵深处引领,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激活,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才会彰显,课堂才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问题三:分析过多,导致“语文味”的淡薄。对文本分析过多,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通病,虽课改已有十年之久,老师们的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分析过多仍然存在。
8、 对策:课标“实施建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以,课堂上,当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时,要及时激励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培养语感,升华感情。老师要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书声琅琅应是语文课堂上贯穿始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问题四:忽视质疑,导致主动探究意愿不强。在参加了一些研讨课、观摩课后,我发觉很多老师很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的老师激趣引入后就带领学生直入文本,引导学生找出 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研究、朗读讨论;有的基本上是老师问,学
9、生答;有的是以几个问题呈现,作为导学题,让学生对照问题展开读与议。这样的课堂,直接导致学生在被动地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或是为了完成思考题,或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没有主动探究的意愿。即使老师用了很好的激励方法让学生走进学习当中,探究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以为,课堂的高效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主动探究,而主动探究源自于内心的疑惑。所以,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前提。对策:老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并且要把这种探究意识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愿望。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有疑,就是在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探究期待。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文中质疑,从学习过程中质疑。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保护他们的质疑心理,引导他们提炼问题,再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式地朗读、感悟、解疑、汇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投入学习,才会激活思维,形成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才有保障,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