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o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8四川射洪期中)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
2、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2(2019广西柳州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
3、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项。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项;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项。3(2018河北辛集中学期中)北宋时,于州县之上设有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监司,但州县长官也可上书直达朝廷,因此,常有知州不满监司之决定,而直接上书要求朝廷重新作出决定的例子。朝廷允许“越级申诉”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化地方权力 D扩大地方权力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允许地方长官上诉主
4、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分割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管理,故A项错误;分化地方权力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显然不是扩大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4(2018安徽太湖中学期中)史载: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C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D行省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答案A解析根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5、,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朝对地方的管理还有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辖地等其他方式,故C项错误,排除;材料只反映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没有反映行省长官由蒙古人与汉人共同掌握实权的情况,故排除D项。5(2019山东菏泽入学考试)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材料“西汉
6、设立内外朝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分工逐渐细化,这有利于合理决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故A项排除;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削弱,故B项错误;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过于绝对,故C项排除。6(2018四川成都七中期中)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朝()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职责C中书省权力远远超越门下省D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答案D解析根据所
7、学知识,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经皇帝签署的诰敕最后没有颁行,体现了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故排除A项;“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说明给事中负责政令的审核,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C项表述错误。7(2018内蒙古期末)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
8、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这表明三省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的,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权力制衡关系,故D项正确。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A项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表述错误;三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专制,故B项错误;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材料无法表明,故排除C项。8(2018江西南昌期中)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
9、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答案B解析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项错误。设置政事堂后,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共同理政,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故D项错误。9(2018湖北重点高中期中)北宋时
10、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官制主要是中央的机构,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官职分离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C项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10(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
11、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由“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低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1(2019四川绵阳一诊)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
12、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中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恩荫入仕者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说明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选官制度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党派斗争,故B、D两项排除。12(2018云南云天化中学期中)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二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
13、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古代的监察官员大多官品较低,但他们却都能监察权力更大、行政级别更高的机构与官员,说明古代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故D项正确。我国的监察制度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没有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古代的监察官员大多官位较低,并非“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监察官员的个人素质与如何选拔,故C项错误。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平定七国之乱后,汉
14、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十三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上述做法()A扩大了王国辖区加强中央集权B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的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故B项正确。汉景帝的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扩大了王国辖区,故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七国之乱是刘姓诸侯王反叛中央,不是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排除;汉景帝的做法削弱封国,分封刘姓子弟,没有体现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故排除D项。14(2019江淮十校联
15、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排除B项;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新课 通用 考点 训练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