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例《敬畏自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例《敬畏自然》.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敬畏自然为例:一、瞻前顾后,明确单元总目标。瞻前: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1)人类与自然逐渐疏远,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单元课文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2)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顾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以广泛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引导学生泛舟科海,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二、上下贯通,把握本文分目标。1、本文与其他4篇课文的关系敬畏自然居于首位,然后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关注的重点课后“研讨与练习”:(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一 抓住点睛之笔,小口径切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方法二 是通过概括提要,达到把握文意的目的。)(2)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共3小题。语言题:有的课文富有哲理,要求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有的课文感情色彩强烈,要求体会句子的作用;有的课文语句含蓄隽永,要求深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
3、句的概念、类型、作用。要求:找出几个反问句,再改为一般陈述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迷”的专刊。(开放性题:搜集资料,研究讨论新观点。贯彻了学与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激发表达欲望,在各种言语活动的渗透、整合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面向全体,分层设计导学案。 敬畏自然导学案【学习目标】1、查字典,掌握文中8个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具体含义。2、反复阅读课文,通过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
4、、结合具体语境学习反问句。 4、搜集图片资料,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内涵丰富、哲理性强的关键语句。 2、通读全文,了解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之间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道理。 (由于 “先学”,学习重难点和教师预估的会有所不同,须根据课堂情况有所调整,不可一味地按预设教学。另,由于导学案要提前几天下发给学生,学生先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可在上课前或自主学习环节结束后,由学科长和老师一同收集、提炼整合,形成全班共性问题,以便随后解决。)【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标注段序,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2、指导学生梳理预习中生成的问题
5、,并提交小组共同研究解决。3、指导学生掌握以抓关键性的语句为突破口、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其中,第1和第3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方法指导,第2是所有学科的共性方法,故,第2条可以略去。一旦成为常规可以取消。)【相关链接】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科学及相关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散文、科学小品等。与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是含有科学内容,如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以及由此所得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敬畏自然是一篇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议论性的散文。(科学文艺作品是本册课本中第一次的提到的新文体,需要介绍给学生。文字力求简洁,明了。
6、平时发现,许多老师链接的大多是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等,文字量占到了该页码的三分之一。链接要根据学习需要,但也不是每课必有。)【自主学习我最棒】 (8分钟内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咫尺( ) (2)逢蒿( ) (3)鲲鹏( )(4)狼藉( ) (5)深邃( ) (6)混淆( )(7)硕大( ) (8)相形见绌( )2按课文填空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_,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A得意洋洋 B沾沾自喜 C喜形于色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_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A狼藉斑斑 B狼藉遍地 C一片狼藉 3.为搜集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配上简明的文字,以便向同
7、学进行介绍。(口语交际,并于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照应)(人人过关)学生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探究展示我在行】 (10分钟内完成)温馨提示:整体把握文科内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还有一种是?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 1、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这一观点? 2、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从中找出作者将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做比较的观点性的句子,请你说说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是怎么一种关系?(段头总观点句: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相比是相形见绌的。分观点1: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却创造出任何最简单的生物。分观点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创造
8、的最杰出作品。分观点3:大自然创造各种物质时运用了美的规律,这是人类智慧无法胜任的)3、“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开放性问题,启发思维,有所拓展)4、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深刻含义。例句: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句话充满哲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存在的种种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都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1)(2)(3)(不照搬课后习题,叫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由易到难,由内容感知到语言品味,有梯度,有方法提示
9、。)【训练反馈显身手】 ( 分钟内完成)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词语。高深莫测:_不过尔尔:_精巧绝伦:_硕大无比:_(本题型设计很简单,所以排序第一。如果学生基础好,可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运用情况,当然需要重新调整序号。)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
10、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死”的含义。3、找出一
11、处反问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拓展延伸展才华】 ( 分钟内完成)1、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我 ; , 。2、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三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1) 。 (2) 。 (3) 。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驳“人要敬畏大自然”何祚庥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
12、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
13、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本文所学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 。(目的:回应【探究展示我在行】的第3题,以便学生对“敬畏自然”的观点有一个较深刻、多角度的理解)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评价要一一落实,不可虚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