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pdf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讲 ) 古诗的比较赏析(对应学生用书3740 页) 1. 在理解、分析、感悟的基础上求同存异。2. 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比较角度,规范答题。 近义词辨析 (八) 1. “扣压 ” 与“ 扣押 ”“扣压 ” 的对象是物,“扣押 ” 的对象是人。2. “刮目 ” 与“ 侧目 ”刮目:用新眼光来看待对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形容既畏惧又愤怒。3. “谋取 ” 与“ 牟取 ”谋取:设法取得,是中性词。牟取: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是贬义词。4. “岁月 ” 与“ 春秋 ”岁月:年月。它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词,不能用数量词加以修饰。春秋: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 苦度春秋 ” ,还可用来指人
2、的年岁,如“ 春秋已高 ”“春秋鼎盛 ” 。5. “毕竟 ” 与“ 究竟 ”“毕竟 ” 一般用于陈述句中, “究竟 ” 往往用在疑问句中。6. “本义 ” 与“ 本意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7. “必须 ” 与“ 必需 ”“必须 ” 是副词, 后跟动词, 表示“ 一定要 ” 。“ 必需 ” 是动词, 表示“ 一定要有 ” ,可作谓语, 如“ 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8. “辨正 ”“辩正 ”“辨证 ”“辨症” 与“ 辩证 ”辨正:辨明是非, 纠正谬误。 如“ 辨正发音 ” 。可写作 “ 辩正” 。辨
3、证:辨别症候。 如“ 辨证求因 ”“辨证论治 ” 。也作 “ 辨症” 。“ 辩证” 有两个含义:一是辨析考证,此义也作“ 辨证 ” ;二是合乎辩证法的,如 “ 辩证关系 ” 。9. “长年 ” 与“ 常年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 长年劳作 ”“长年在野外工作” 。常年:一指终年、常期,如“ 常年积雪 ”“战士们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边防” 。二指平常年份,如“ 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 。10. “陈规 ” 与“ 成规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 陈规陋习 ”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 墨守成规 ”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八 ) 1.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
4、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2.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3. 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4. 忐忑不安:心虚不定的意思。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5.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5、。6. 天经地义: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7.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8.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9. 鸦雀无声:形容寂静无声。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10.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 重点实词 (六) 1. (1)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正)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抵押,即人质 ) 2. 陶靖节躬
6、丁晋乱。(奇零草序)(遭逢 ) 3. (1)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延请) (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掉转 ) 4. 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河渠书 )(经历,经过 ) 5.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吃饱,充实 ) 6.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比,比较 ) 7.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国都,都城 ) 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 重点虚词 “ 以”1.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 表示动作、 行为
7、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 “ 用”“拿”“凭借 ”“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 等。如:乃入见。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 ”“由于 ” 。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 (4)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 ,可译为 “ 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 (5)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与” ,可译为 “ 和 ”“跟” ;有
8、时可译为 “ 率领 ”“带领 ”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用作连词。用法和“ 而”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 而”“又”“而且 ”“并且 ” 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 表示承接关系, “以 ”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 (3) 表示目的关系, “以 ” 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名师
9、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来”“以致 ” 等。如: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4)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 。如:古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5)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 3. 复音虚词 “ 以是 ”“是以 ” ,相当 “ 因此 ”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
10、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字形速记嗤之以鼻充耳不闻首当其冲忧心忡忡重振旗鼓一筹莫展出类拔萃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出人头地除旧布新处心积虑川流不息传诵一时吹毛求疵从长计议粗枝大叶粗制滥造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一 ) 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项羽本纪 ) 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滑稽列传 ) 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张仪列传 )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太史公自序 )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陈涉世家 ) 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高祖本纪 ) 8.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11、 留侯世家 )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报任安书 ) 1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淮阴侯列传 ) 表现手法辨析(三)之“ 衬托和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 托” ,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作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2022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突破 古诗 比较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