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ppt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n 时空坐标重要制度重要制度必修1 第一单元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要求: 1 1、列举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史实; 2 2、说明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启示特点和启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哪两大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哪两大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两对矛盾?中央中央地方地方君权君权相权相权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n考考点点2 2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发展n考考点点1 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 演进演进n考考点点3 3 选官、用官
2、制度和监察制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 度的演变度的演变1、汉朝汉朝:中外朝制:中外朝制史料链接: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田蚡不足与计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不受印绶。
3、(1 1)为了)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中外朝制,即重用侍从等担任尚,即重用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中朝”(决策机构决策机构)(2 2)“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属于属于“外朝外朝”(执行机构执行机构)。(3 3)目的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1、汉朝、汉朝: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教材断点补遗汉代的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
4、。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4(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
5、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皇帝诏令皇帝诏令中书省中书省( (起草起草)门下省门下省( (封封驳审议驳审议)尚书省尚书省( (执行执行)六部六部( (分管分管) )职权与运行机制职权与运行机制作用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三省分工明确,提高提高了办事了办事效率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科学性;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标志着中央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此后官制的完善与进步,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这种制度2、
6、 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政事堂3、宋代宋代“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又增设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作为,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政权; 枢密院枢密院:分割宰:分割宰相军权相军权;三三司使司使:分割:分割宰相财权。宰相财权。最高行政机构,司宰相职最高行政机构,司宰相职副相,分割相权副相,分割相权位次于宰相,分军权位次于宰相,分军权分分财财权权1 1)、以)、以中书门下中书门下( (政事堂政事堂) )作为最高作为最高行政行政机构,后增设机构,后增
7、设枢密使、参知政枢密使、参知政事事和和三司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2 2)、)、“二府三司二府三司”中的中的“二府二府”指中书门下、枢密院,指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司”指盐指盐铁铁户部户部度支司。度支司。3、宋代宋代“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3 3)、作用)、作用(1 1)进一步)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2 2)相互)相互牵制,避免宰相独裁,提高决策科学性;牵制,避免宰相独裁,提高决策科学性;(3 3)导致)导致机构臃肿,增加财政负担,降低行政效率机构臃肿,增加财政负担,降低行政效率。宋:文官政治即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
8、决定性作用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宰相)、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副相副相)、正副枢密使、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
9、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断点补遗设设中书省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作为
10、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元朝后期宰相权力逐渐增大宰相权力逐渐增大。元朝宰相脱脱4. 元朝:一省两院制中书省中书省枢密院枢密院御史台御史台最高 行政机关总领 政务军事军事督察督察宣政院宣政院统领宗教统领宗教事务,管事务,管理西藏地理西藏地区区4. 元朝:一省两院制汉代:汉代:中外中外朝制朝制中朝中朝:又称:又称“内朝内朝”,皇帝亲信近臣构成,负责,皇帝亲信近臣构成,负责决策决策外朝外朝:由三公九卿构成,负责:由三公九卿构成,负责执行执行机构机构监督:御史监督:御史府府唐代:唐代:三省三省六部六部制制中书中书省省( (政令草拟政令草拟) )、门下门下省省( (政
11、令审核政令审核) )、尚书尚书省省( (政务执行政务执行) )三省,尚书省设吏、户、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内容内容影响:中央的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相权受到限制影响:中央的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相权受到限制分工明确,三者相互配合、牵制和监督,提高了效率分工明确,三者相互配合、牵制和监督,提高了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相权,加强了,加强了皇权皇权,古代,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中央集权制创造,中央集权制的成熟标志的成熟标志影响影响内容内容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牵制、监
12、督,提高效率;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增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元代元代:内容:废:内容:废三省;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宣政院三省;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宣政院影响:单独行使宰相职权,权力集中,影响:单独行使宰相职权,权力集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影响:削弱影响:削弱相相权(财权、军权、行政权)权(财权、军权、行政权)宋代宋代内容内容二府三司二府三司监督:台谏(御史台、监督:台谏(御史台、谏院谏院,官员并称言官),官员并称言官)总结: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总结: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的演变及特点例1经典题经典题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
13、御史弹劾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廷”。这种现象反映了(。这种现象反映了( )A.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C.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
14、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这说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明宋代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故故C C项正确;对宰相的监察是御史的职责项正确;对宰相的监察是御史的职责所在,并非对相位的争夺,排除所在,并非对相位的争夺,排除A A项;宋项;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削弱相权,如汉代的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中朝”和和“外朝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 B项;宰项;宰相权力明显大于御史,排除相权力明显大于御史,排除D D项。项。C2(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
1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1、汉朝:(1)汉初:郡国并行制度(2)影响:出现出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削弱削弱中央集权中央集权(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酬金夺爵颁布“附益之法”设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发展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地方管理制度演变概念概念阐释阐释“推恩令推恩令”酬金夺爵: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酒
16、)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概念辨析颁布“附益之法”: 内容:a、不许诸侯王招待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b、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2016海南单科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7、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练习检测练习检测AC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节度使在政治上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军财权和军队。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也为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也为五代十国动荡局面五代十国动荡局面的产生的产生埋下伏笔。埋下伏笔。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唐朝唐朝) ) 在唐后期在唐后期150150年里河北年里河北三镇的三镇的5757个节个节度使中,真正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由朝廷
18、任命的只有只有4 4人。内人。内地许多节度使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坏,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局面。 唐朝藩镇图唐朝藩镇图1.(2016北京文综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汉长安 B唐长安唐长安 C宋汴梁宋汴梁 D
19、元大都元大都B练习检测后梁:朱温, 原任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太祖问: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宰相赵普回答: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宰相赵普3
2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三年一易”) ,设通判负责监督军事:行政:财政: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地方设转运使,负责征收地方赋税,运送中央)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发展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左图是北宋文官左图是北宋文官出行图,左起第出行图,左起第一辆车为一辆车为“尚书尚书车车”,第二辆为,第二辆为“大夫车大夫车”。为什。为什么北宋时期文官出么北宋时期文官出行会有这么庞大的
21、行会有这么庞大的仪仗队伍呢?仪仗队伍呢?北宋北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派,派文官担任知州;同样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文官的文官担任知州;同样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文官的地位明显要高于武官。地位明显要高于武官。结论:重文轻武。结论:重文轻武。内容内容(1 1)中央直管:中央直管:河北、山西、山东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地。地。(2 2)地区行政机构:省、路、府、州、县。)地区行政机构:省、路、府、州、县。(3 3)边远民族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宣慰司。(4 4)西藏等地:西藏等地:宣政院。宣政院。影响影响(1 1
2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 2)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是中国中国省制省制的开端的开端行省制开创者忽必烈元朝行省图元朝行省图元代:行省制元元 代代 的的 行行 省省全面认识元朝行省制全面认识元朝行省制1 1、划分:划分:山西、河北、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山西、河北、山东由中书省直辖;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2 2、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中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书省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直接控制;行省的官员行省的官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
23、统治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打破打破了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地理依托,减了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地理依托,减弱了地方依靠山川地形对抗中央的弱了地方依靠山川地形对抗中央的可能性;可能性;(犬牙交错)(犬牙交错)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1(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
24、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答案】A2(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
25、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答案】C3(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君主专制 政体 演进 强化 课件 高考 人民 历史 一轮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