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要材料.doc

收藏

编号:270825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8
金币
关 键 词:
人居 环境 概论 考试 重要 首要 材料
资源描述:
\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 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 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 12.基质: 13.馕道 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 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 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 二.内容: 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 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 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一.概念: 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 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 (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 (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 (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 (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 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并理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原则和社会原则(社会观)。 :P62 (1)、生态原则: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要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2)、经济原则: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经济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3)、科技原则: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 (4)、社会原则:发展观的改变,即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 (5)、文化原则: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与艺术相结合 5.简述“人居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的手段等并不一致 (2)、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 (3)、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 6.论述现代城市规划学、地景学和建筑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一.背景相同:1)、工业革命后,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 2)、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 二.目的相同:1)、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 2)、不仅要求物质环境舒适,还应注意生态健全 三.对象相同:1)、土地利用2)、自然资源的利用3)、场地规划4)、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 5)、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 4. 发展趋势相同:1)、“小”变为“大”.2)、“单一”变为“整体” 3)、“孤立”变为“协调” ☆不同点 一.尺度不同: 建筑学(小) 城市规划学(中) 地景学(大) 二.专业内容不同:1)、建筑学——建筑构造、物质表现手段 2)、城市规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3)、地景学——工程建设如何结合自然 三.技术差异:1)、建筑学——建筑技术 2)、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技术 3)、地景学——空间信息技术 7.简述“菊儿胡同住区模式”的特点: 1)、强调和城市有机协调发展 2)、提高密度、布局紧凑、科学用地 3)、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的骨架 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形成开放型格局 5)、从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创新的继承 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统一中有变化 7)、通过功能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 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户外交往生活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认知规模、交流距离和半公共空间 10)、对居住文化的承续与整合 8.简述近百年欧洲“规划思潮”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19C末——20C60S “自然演进”观 第二阶段:20C60S——20C70S “主体能动”观 第三阶段:20C70S——至今 “生态观” 9.简述整体式城市设计(开发型):126 10.简述参与式城市设计: 11.简述导则式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成果形式设计 2)、设计导则可为某特定设计准则 3)、导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4)、其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 5)、导则是控规的精细化 12.简述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 1)、概念阶段——构筑基本轮廓 2)、模式阶段——安排空间组织 3)、方案阶段——合理的布局和形象思考 13.试理解规划设计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胸中丘壑,笔底波澜,甚于自然,高于自然:除了城市设计,风景区的规划,景点的创造外,还要把力量集中在“关键地段”根据关键地区与主题的匹配形成意境 2)、既要“审势”,又要造型: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中,根据不同尺度的要点,控制不同的构图重点 3)、笔落实处,“借题发挥”:五个设计要素: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巧借自然景观,具体要素具体分析 14.简述规划设计理念上整体思考的几条基本准则: 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从上一层次中找到关键)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从同一层次中找到联系)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设(为下一层次预留余地) 4)、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 5)、用系统层次观看问题,以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与求解 15.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如何统筹兼顾: 1)、保护第一:建立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2)、有序发展:发展旅游及其他产业 3)、文化多元:保护文化多样性 4)、宜居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与管理 16.简述三峡工程及“移民”问题的人居环境科学再认识: 1)、是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问题 2)、是三峡大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 3)、是中国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 4)、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建设和大平衡 5)、是保持三峡大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系统综合工程 6)、是库区120万居民迁徙的一次特大安居工程 7)、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一个重要部分 8)、是保护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新任务 9)、是从库区移民安置到广人地区人民的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形式 10)、是一项我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 17.简述吴良镛先生的“山水城市”观: 1)、“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2)、中国传统城市是与山林水网密切结合的 3)、城市山水与人文景观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 4)、探讨“山水城市”的模式,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城市特色,加强对山水景观与自然与人文生态的保护 5)、“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 18.简述人类聚居的内涵: 强调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包括:1)、安全性2)、功能性3)、美观性 19.简述乡村型聚居的基本特征: 1)、生活依赖自然界 2)、聚居规模小,并且内向 3)、不规则,自然生长发展 4)、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5)、为了保护自己,随自然特点而形成的 6)、像一个自然系统,形似一棵树或一个器官 7)、中心是各种功能分区聚集地 20.简述城市型聚居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因素,选址一般靠近江河湖海和交通干线 二.人和社会角度: 1)、城市居民属于不同阶层,种类繁杂,与自然联系少 2)、城市家庭 3)、城市社区 4)、城市社会组织 5)、城市功能 三.建筑角度:建筑物国际化 21.简述人类聚居的五种元素(基本要素): 1)、自然: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 3)、社会:交往体系 4)、建筑:所有构筑物 5)、支撑网络:人与自然联系系统 22.简述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1)、第一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 2)、第二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3)、第三方面是制度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方针,即进行对策和决策研究 23.简述人类聚居实体空间的四大构成部分: 1)、本体——在空间上占主要部分 2)、中心——为周围服务的部分 3)、循环系统——使人、物、信息互相流通的部分 4)、特殊部分——与周围功能不同的特殊用地,如兵营、人型工厂等 24.简述人类聚居的发展趋势:(人类聚居→静态城市→动态城市→城市连接区)过程分析 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 2)、城市的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3)、城市人口密度将逐步降低,然后趋于平衡 4)、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 25.简述进入动态发展阶段之后的聚居系统变化过程: 1)、受到聚居中心(大城市)的吸引,聚居群将会向其靠拢 2)、受到交通干线的吸引,城市聚居群将围绕其散开 3)、收到良好景观的地区吸引,聚居群将其作为最佳选择 26.简述聚居的扩展和变形:生长导致了城市规模失控,导致结构与形态的混乱,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主要取决于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为了控制城市扩散,用卫星城和建改独立新城等解决办法 27.简述聚居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聚居的疾病 2)、这些疾病引起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3)、构成疾病主要特征的生理和解剖上的异常现象 4)、产生聚居疾病或异常变化的原因 28.简述引起聚居疾病的原因(道氏观点): 1)、聚居本身的老化——构成聚居的某些元素和组成部分是有限的 2)、聚居异常的生长——某些方面增长超过聚居所能承受的限度 3)、功能和准则的变化——功能用途变更,判断标准发生变化 4)、人们错误的行动——对待问题采取了错误的对策和行为 5)、文化差异——当地文化产生后,聚居的形状便出现了差别,聚居中的问题也出现了 29.简述人类聚居建设活动的主要原则: 1、交往机会最大原则 2、联系费用(能源、时间和花费最省原则) 3、安全性最优原则 4、人与其他要素间关系最优原则 5、组成体系最优原则 30.简述人类聚居质量的评价标准(依据): 人类聚居的五项基本原则是评价人类聚居质量的依据 1)、交往机会最大2)、联系费用最省3)、安全性最优4)、人与其他关系最优 5)、前四项原则所组成的体系最优 31.简述动态城市结构与带形城市的区别:动态城市≠带形城市 1)、规模上:带形城市只适合小模型社区,而动态城市无限制 2)、变化上:带形城市有可能是静态城市,而动态城市不可能是 3)、形态上:带形城市在其发展的任何一部分,形状和尺度都一样,动态则不然 4)、趋势上:带形城市向两边发展,动态城市向一边发展 32.简述道氏对全球土地划分的四种基本空间类型: 1)、自然区域:保留自然价值 2)、农耕区域: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和水 3)、生活区域:人类生活所需 4)、工业区域:挖掘处理各种自然资源 33.简述风水宝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1)、良好的日照 2)、迎纳夏季凉风 3)、屏挡冬季寒流 4)、良好的排水排污 5)、便于用水和交通 6)、保持水土和调节小气候 7)、战乱年代是难攻易守的地形 34.简述风水景观的主要特点: 1)、围合封闭的景观 2)、中轴对称的景观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 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 35.简述房屋选址大环境的大体规则: 1)、面南而居,房前平坦空旷 2)、居于高处,面朝缓慢流淌的小河或平静的湖水 3)、树木不可少 4)、主门前不宜有障碍物,特别是高大障碍物 5)、建筑物不宜与斜设地基平行 6)、建筑或城镇外部环境前低后高 7)、房屋不宜位于死巷尽头,前门面对路口或对着T型或Y型道路叉点 36.论述中国风水学中“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及其科学性表现: 一.科学性表现: 1)、基址背后的山峦可作冬季北来的寒风的屏障 2)、面水可以接纳夏季南来的凉风,争取良好的日照条件,并可取得生活、生产的用水方便条件,灌溉庄稼 3)、缓坡可避免洪涝之灾 4)、左右维护,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5)、战乱的年代是难攻易守的地形 6)、总之,这种地形环境适合于我国的气候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因之被称为能带来吉祥的“风水宝地”或称为“四神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择地模式 二.环境模式: 1)、这是对中国山脉水系的大概,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的概括环境模式 2)、“风水宝地”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维护的格局 37.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风水选址的: 38. 简述城市规划层次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 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 3、 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39. 何为理念,简述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地位。125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40. 简述社区层次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社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2)、社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 3)、建筑群的规划布局 4)、建筑群的联系与表现 5)、不同建筑布局间的有效组合 6)、中心地或核心地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 41. 如何理解吴氏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 人居环境系统属于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系统 2、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人居环境有共同要求也有特殊要求 3、 五大系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重点 4、 可以根据课题将研究放在五大系统的某个层次 5、 上述原则面向实际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各有侧重 6、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选择解决途径 7、 情况有变或结论不如人意时需改进框架继续探索 42. 简述并评论麦克哈格的景观设计思想。 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为“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 43. 如何理解吴氏提出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以建筑学为中心,有目的的向外围展开,在有关科学中寻找结合点,以解决有关具体问题。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的抓住与建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汇贯通。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T 3、4、6、13、14、18、19、23、24、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要材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08259.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