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专题复习文言文预测课件23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三专题复习文言文预测课件23张.ppt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规律规律:选文命题变化明显、题型稳定重视基础一.选文:二十四史(20132020年)、纪事本末体(2021年)二.分值:19分。新高考试卷专设简答题,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三.命题:断句、文化常识、文本信息、文言文句子翻译1.选文打破了二十四史中选取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通鉴纪事本末相关篇目中不同段落,组合成“篇”。改变了以写人为主的文本样式,杂以叙事、写人、议论,呈现表达方式多元化追求。2.冠名“全国”的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共四张试卷,第3题,都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
2、的观点、看法、性格等,改变了过去先“概括”个性品质、性格特点,后“分析”“说明”的语言模式。选项内容表述走出格式化,趋于灵活多样。考向预测考向预测:2022年文言文试题,将会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选材,体现爱国亲民,廉洁正直、公正执法、奋发有为,责任担当精神,对青年成长起正面引导作用的文章,仍是选文热点。选文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可以是二十四史,也可以是资治通鉴,但又不局限于此,文人创作的优秀史传文、史论文、杂记文,各类应用文等,都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题型与设题方式,会呈现“稳中求变”的趋向,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等会得到延续,也可能会有创新的形式。一、
3、选文预测2013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十九份试卷的文言文都是出自“二十四史”的史传类文章。明史6次宋史5次史记3次后汉书、旧唐书、晋书各2次宋书、北史各1次2021年,出自纪事本末体史书全国乙卷、新高考1卷、新高考2卷:通鉴纪事本末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人、记事两类选材并存增加议论文字二、断句预测1、“意义为先”的断句原则:实词、虚词2、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3、句式和固定结构(大本72)4、省略成分5、断句标志词(大本81)6、上下文语境(1)从句意入手,把握语句意思。解答断句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把握语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言文的词语意思等,
4、能够正确翻译语句。(2)从语法入手,确定句子成分。从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句(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这个完整的句子的定语前、宾语后才能停顿,那么在判断断句正误时就可以根据语法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上,可以从谓语入手,一般担任语句谓语的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谓语是动词承担,并且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那么就要找到这个动词的主语、宾语;如果这个语句没有状语后置现象,那么主语前、宾语后就可以停顿。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承担,加上没有状语后置现象,那么这个谓语后就可以停顿。(3)从词性入手,确定中性词语。分析词语的词性,除了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停顿点外,还可以分析偏正短语中
5、的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的问题,无论什么情况下,修饰限制语后或中心词前是不能停顿的,这就可以判断选项中停顿点正误。(4)从句式入手,确定倒装成分。要关注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比如状语倒装句,语句的停顿点只能是主语前(如果语句没有主语,停顿点应该放在谓语或谓语修饰限制语前)、状语后。主谓倒装句,停顿点应该在主语前后(或者谓语前后)等。以上是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备考的大致要点,旨在把握命题规律,明确考查重点,指点破解方法,提升答题技能。十年磨一剑,我们坚信,广大学生只要科学施策,苦练内功,定能亮剑高考,精准断句。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推断1.积累有关“皇帝”、“科举”、“文化”、“京都”、“
6、官职”、“礼仪”、“称谓”的内容占比最大教材内容:课下注释文化常识小蓝本2.推断(基础知识、上下文语境)2020年全国卷,T11(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2018年全国卷,T11(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这种命题方式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文本信息集合命题是按句尾重心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在理解逊位信息实义的基础上,再回归原文,寻找信息的命题焦点,这也就是命题的目的,即已知对象是命题的出发点,新信息是对命题文本内容的把握或强调文本中心的理解。3.策略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对于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
7、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决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的关键。分析高考试题设误方式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已经使用了的设误方式,并且预测来年高考试卷有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1)扩大范围。例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跳脱背景。例如,解说“嗣位”本来是指嫡长子继位,却解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3)张冠李戴。例如将对“庙号”的解说错弄成对“谥号”的解说。(4)以今释古。例如将“中国”的今义解说成“中国”的古义。比较筛选错误选项反复比较各选项的解说,可以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项进行筛选排除,缩小
8、确定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一个选项。四、概括分析文本内容1、错误类型于文无据、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间地点事件错位、以偏概全、人物观点、因果2.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3.重点突破(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察内容是否一致。(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
9、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技巧运用】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致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沒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例: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
10、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技巧运用】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3)对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11、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技巧运用】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
12、化或缓和矛盾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例、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技巧运用】选项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而原文是说“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议和是契丹先派遣李兴议和,而后宋朝皇帝同意议和。(5)对比话语与目的。对比
13、选项对原文人物话语内容与目的分析,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和讲话的目的等。例: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原文: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佛肸(x),人名,与孔子同时。)【技巧运用】选项称作者说的关于仲尼、孟子内容,目的劝说谢景山“不攀附孔、孟圣人”,其实“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是请谢景山不要相信前世高位所说的孔孟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
14、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五、语句翻译1.实词、虚词、句式2.上下文语境、成语等的推断3.重点突破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1) 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技巧运用】“感激”一词,有考生翻译成“激动”,是不准确的。“感激”现代汉语中是“衷心感谢”
15、的意思,文言文里常见的义项有二: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感动奋发。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感慨愤激,恼恨。这里“感激”的原因是“知大功不遂”,“感激”的结果是“卒于雍丘”,因此,解释为“感慨愤激,恼恨”是比较准确的(2)活用词的语境意义。活用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了词性、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识别、翻译活用词,要根据特定语言条件。如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沛公军霸上”,“军”后是所处名词“霸上”,便译作“驻扎”“驻军”。例、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技巧运用】闻,本义是“听见”,引申为“听说”“见闻”等,而句中则是“使知晓”,即上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参考译文: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律应该判处死刑而情有可怜悯的,把具体情况记录下来上报朝廷。(3)正确识别翻译特殊句式。翻译过程中,对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等要仔细注意其特征,然后根据表达句意的需要,用合适的现代汉语句式来翻译。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技巧运用】句中含有两个特殊句式:“断之以法”为状 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为“以法断之”。“此乃也”为 判断句,用“是”的句式来翻译。参考译文:(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而依据法 律来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