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共6页).doc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高 婷【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多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选取学校变迁中具有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
2、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给学生设置情景剧本编写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构思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情景剧,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社会史观看问题。(2)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感悟变是向西方学习,土洋并存,不变是保存传统文化,变与不变是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变化是必然的,同时,在变化中保持民族特色,
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特征难点:分析发生变迁的原因【学情分析】1、 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本校又是百年老校,学校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结合校情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上网或者去校史展览室查找有关学校的资料或做相关调查,让学生编写符合历史的情景剧。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
4、习本课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从社会史观研究历史,结合本校校情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1、 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中富有活力
5、的因素,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提高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感悟历史,深化历史知识。2、 采用“三环七步 先学后教 一堂一清”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前我将编写课本剧的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编写历史剧本。在教学环节上结合本校教学课改的校情,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表演情景剧展示本课基础知识;第二个环节是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
6、提升与拓展。整堂课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3、 引导学生学习用社会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对历史方法的指导。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4、 情感升华。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运用】本校建于1897年,是所百年老校,在设计本课时候,利用大量学校的老照片结合校歌制作成展示校史的视频,将视频、音乐、图片等素
7、材结合起来讲授历史知识,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切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结部分利用flash动画这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小结,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结束本节课,动画小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来突破重点,寓教于乐。2、 采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突破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一中是谁在哪一年创立的么?对,1897年由切斯特朗宁的父亲创办的。今天我们就以百年一中的变迁来感受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在请大家一起合唱我们熟悉的校歌。【播放视频】(学生活动)唱校歌看视频 第一个环节: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
8、总结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和特征师:有历史学家说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者是社会习俗史,历史的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和身边的小事。这就是社会史观。今天伴随着熟悉的校歌,我们就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学习第一节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好,现在请全班齐读课标要求。生:齐读师:好,通过课标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两个重点。一是变迁的表现和特征,二是变迁的原因。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自学,结合上节课预习的内容和导学提纲上的知识链接,完成自测题15题。(教师板书)(学生活动)自学自测(教师利用PPT展示自学自测的要求和步骤)阅读教材P62P66页,思考如下问题:
9、 1.第一个子目:“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中“服饰”是怎么变化的?2. 第二个子目:“并行于世的西餐”中“西餐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西餐传入前中国的传统菜系有哪些?3.第三个子目:“居室建筑的演进”中国建筑在近代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4.第四个子目:“习俗风尚的变革”中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边看边划边做边标注。 (12分钟左右)(教师活动)好,现在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谈论的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核对自测题14题,讨论第5题;第二个任务是我们一起走进切斯特朗宁一家在襄阳的生活,结合上节预习的内容谈论总结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利用PPT展示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生活 社会 习俗 变迁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