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申请表(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申请表(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报告 所 属 学 校北京理工大学课 程 名 称智能控制基础课程层次(本/专)本科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电气信息类课 程 负 责 人陈杰联 系 电 话010-申 报 日 期2006 年 5 月 10 日智能控制基础课程建设报告一、 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姓 名陈杰性别男政治面貌党员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7身份证号码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定职时间1998.7最高学位博士授予单位及授予时间北京理工大学 2001.1最后学历研究生行政职务科技处处长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多目标优化与决策、智能控制、约束非线性控制等参加的学术团体(组织)名称及担任职务
2、 总装备部火控与光电应用技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火力与指挥控制学报副主任编委 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报编委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委员 Automatica、IEEE T.A.C特约审稿人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ssociate Editor二、课程建设情况1、开设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定位及课程开设目的自动控制理论从形成到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兴起的以调节原理为标志,称为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以60年代兴起的以状态
3、空间为标志,称为现代控制理论阶段;第三阶段则是80年代兴起的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是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论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集成,是广大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前沿学科。智能控制基础是工科院校控制类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本课程最早开设于1994年,当时教学对象为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是我国最早开设该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其他相关高校相继开设。该课程的开设,标志着自动控制理论以完整的三个阶段面向相
4、关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知识传授,让控制类本科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学习自动控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智能控制,以了解控制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控制理论知识与培养相关能力,特别是能够把握代表控制理论最新发展方向的智能控制理论与知识,更有利于本科生在将来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中游刃有余。2、该课程设置的校内外背景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创建于1953年,创建初期是武器控制系统专业,后拓宽为“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工业自动化”两个专业、自1960年开始招收学生,1981年和1984年分别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
5、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根据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调整意见,1997年将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三个专业合并调整为现在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我校“211工程一期”、“211工程二期”、“985工程一期”和“985工程二期”的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近五年已培养本科生1400名、硕士生665名、博士生120名、博士后在站出站人员9名。本学科具有理论与工程并重,军民结合和注重学科交叉等特色,在复杂系统多目标优化与决策、大型
6、典型工业过程综合控制与优化、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军用运动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本学科已取得多方面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多数已应用到实际工程系统中,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多数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我校该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控制与多目标优化决策,鲁棒与非线性控制理论、方法与应用,军用智能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型工业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武器装备系统的运动控制。该学科点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的投资建设,已建成“自动控制系统”,“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以及“典型工业过程自动控制”、“军用复杂系统优化、
7、决策与控制”的创新平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拥有指挥自动化系统仿真实验平台,环境模拟与高精度稳定跟踪实验平台,全数字化大功率交流实验平台,群机器人协同规划与综合控制实验平台,生物信息处理实验平台,压制/防空武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等先进的科研与教学手段。我校该学科点领域的教师与骨干,承担了大量的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的任务,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智能控制基础是我校该学科点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本课程最早开设于1994年,当时教学对象为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是我国最早开设该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其他相关高校相继开设。同时,在硕士生
8、中开设智能控制学位课,在博士生中开设智能自动化学位课,这就构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本课程的开设对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该学科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设置,是适应“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需要。3、课程建设内容与教改情况智能控制基础是一门公认的难度大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着众多同行教师的问题。为了建设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9、经济体制和高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智能控制基础课程,我们对智能控制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相结合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自动化专业的系统角度出发,注重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配套,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本课程是自动控制专业极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一门课程,是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本课程的讲授必须要注重本课程与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的衔接与配套,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入手,结合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地讲授其相关的理论、技术、系统及工程应用。本课程包括八章,首先是智能控
10、制的基础知识工程,然后讲授几类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如分级递阶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等,以及遗传算法和仿人智能控制系统等。(2)以学科建设统揽课程建设,重在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本学科具有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是我校“211工程一期”、“211工程二期”、“985工程一期”和“985工程二期”的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复杂系统多目标优化与决策、大型典型工业过程综合控制与优
11、化、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军用运动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智能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学科的上述研究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智能控制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智能控制作为自动控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涵盖了大部分本学科控制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不结合这些控制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是不可谓具有先进性的;另一方面,智能控制方法通过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此外,本科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站在控制学科的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本学科提供了优秀的博硕士生源。(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
12、理、学历层次高、各有分工侧重并擅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高水平教学课程组。优化组合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自70年代末起,教学组就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的老教师以身作则,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虚心主动地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本课程目前的教学组共由四位教师组成,即陈杰教授、龚至豪教授、彭志红副教授和高岩副研究员。陈杰教师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龚至豪教授主要对本课程进行总体指导,彭志红副教授协助本课程的授课,高岩副研究员协助本课程的实验。本课程主讲教师陈杰教授现讲授本科生专业课程智能控制基础、研究生学位课程智能控制和博士生学位课程智能自动化等。
13、与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和教授在智能控制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所编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被列入教育部精品教材和北京市百部精品教材,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彭志红,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2000年获中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和生物信息学等,主要协助本课程的授课。高岩,北京理工大学信
14、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副研究员。2004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主要协助本课程的实验。(4)以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科研实践,以先进生动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本教学组成员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都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主讲教师陈杰教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高新工程”项目、国防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防重点演示验证项目、重点预研项目十多项,其中任国家一项“高新工程”重点型号项目的系统副总设计师(20002004)年,现担任两项演示验证项目和一项重点型号项目的副总设计
15、师。由于教学组成员均为我校自动控制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教师,一方面,智能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教学组成员的科研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得以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科研实践。另一方面,教学组成员充分结合自身与相关研究组在智能控制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校外专家在本领域的报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的前沿与最新发展动态,克服本课程所具有的前沿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困难,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渴望。(5)教材择优,辅以现代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即严肃认真,又生动活跃智能控制作为自动控制的发展高级阶段,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为适应课程发
16、展趋势,教学组经常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教材也并不局限于指定某本教材,而是同时选用知识互补,具有不同优势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书,以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易学易懂为标准,不同章节选用不同教材。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组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以及演示相关视频资料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上,适时采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教师予以引导,让优秀学生予以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查阅资料、讨论找出答案。以及采用灵活多样的分组活动,促使学生们创造性地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生
17、动丰富,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6)理论联系实际,开设体现前沿性、先进性的智能控制的系列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所授内容及本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开设了二级倒立摆、多变量电阻炉温度控制和数字随动系统实验。倒立摆控制实验是理想的自动控制教学实验,使用它能全方位地反映自动控制教学的要求。许多抽象的控制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系统收敛速度、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直观地表现出来。温度控制系统和数字随动系统是控制领域典型的过程控制系统和跟踪控制系统。通过用传统控制方法和智能控制方法对电阻炉温度控制和数字随动系统的实验,加深学生对智能控制概
18、念及方法的理解,实验中,通过应用智能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并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智能控制的优势及特点。(7)围绕智能控制基础课程,开展相关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能力机器人系统是智能控制方法应用的一个典型平台,本课程教学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机器人系统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机器人足球比赛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Everest足球机器人小组,在日本福冈获国际Robocup2002仿真组比赛世界亚军;2002年,Everest足球机器人小组,在中国获上海全国Robocup2002仿真组比赛B组冠军;2001年,Everest足球机
19、器人小组,在中国昆明全国Robocup2001仿真组比赛第四名;2001年,Everest足球机器人小组,在中国昆明全国Robocup2001仿真组比赛最佳表现奖。()有严格、科学的考核与管理办法本课程曾采取过以下两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a、面试与大作业结合的形式。共命题30余组,每组3题,由学生任意抽题,面试回答,每人15分钟;大作业要求内容充实、丰富,反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对文章字数和格式有明确要求。这样即可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又可考核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b、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笔试内容为所学知识点,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
20、提问与讨论、课后作业三部分组成,共占30%。()教学成果评价学生评价:大多数同学在完成课程学习(或毕业)后,高度评价了该课程给他们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奠定的良好基础,强调了通过该课程学习使他们建立了以后学习的信心、兴趣及方法,认为这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评价:专业教师认为,智能控制基础课程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智能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理解,为专业后续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自动控制系评价:智能控制基础已在我系开设十二年,是自动控制系的重点建设课程,每年测评均为优秀。由于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验结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21、受到自动控制系师生的一致好评。三、本课程建设的今后努力方向(1)密切跟踪该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地及时地将最新的发展前沿融入到教学中,体现该课程的先进性和前沿性。(2)争取明年出版体现我们特色与优势的该课程的特色教材智能控制基础,将我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中,使得学生在掌握深奥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自己身边的科研成果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3)计划今年组织国内有关高校“智能控制”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共同研究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交流各自的经验与体会,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自动化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大四本科生对智能控制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能更好把握本专业前沿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课程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智能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争取将智能控制基础建设成为学校、北京市及全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