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刑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docx
《第03章---刑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3章---刑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第03章-刑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第03章-刑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第十八讲 刑法(一)刑法刑法概述;犯罪概述;刑罚概述。一、 刑法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二、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责相适应【例题 单选】
2、我国刑法第 61 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时,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这一规定体现了( )原则。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罪责刑相适应 C.罪刑法定 D.实事求是三、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在什么范围、在什么时间内是有效的。1、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理论上有四个原则:(1)属地管辖原则,在领域范围之内有效(包括属地、船舶和航空器)。(2)属人管辖原则,即按照国籍的原则来管辖。(3)保护管辖原则,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
3、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双重归罪)(4)普遍管辖原则,这是对国际犯罪惩治的管辖原则。(灭绝种族/贩卖奴隶/海盗/反人类) 2、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效力。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从旧兼从轻,有利于被告人)【例题 单选】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 )A. 从旧原则B. 从新原则C. 从旧兼从轻原则D. 从新兼从轻原则【例题 单选】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 )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C.法在一般情况下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4、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犯罪的本质1 刑事违法性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2 法益侵害性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3 应受刑罚惩罚性第十九讲 刑法(二)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主体(自然人、单位)-客体-主观方面(故意、过失)-客观方面1.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区别:犯罪对象(具体的人或物)。1.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诸客观事实特征。包括:危害
5、行为;危害结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2. 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自然人、单位)不满14周岁,无刑事能力人(教唆者,间接正犯);14到16周岁:限制刑事能力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放火、爆炸、 贩卖毒品、投放危险物质)(两故、两抢、两火、两毒)。16周岁以上:完全刑事能力人。【例题 单选】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 )A.14 周岁 B.16周岁 C.18 周岁 D.20 周岁【例题 单选】15周岁的中学生甲为敲诈钱财,将邻居家6岁女孩乙骗到某处并将她打晕,后向乙父亲打电话勒索现金 50万元,遭拒绝后甲杀
6、死乙逃匿。甲的行为构成()。A.非法拘禁罪B.敲诈勒索罪C.故意杀人罪D.绑架罪考察口诀(76)“两故、两抢、两火、两毒”(八罪指的是八种行为而非八个具体罪名)(四)犯罪主观方面 1故意(1)直接故意,明知+会+希望。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明知+可能+放任。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题单选】养花专业户张某为防止花被偷,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李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张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
7、大意的过失【例题单选】工人孙某主动携带6岁小孩进入森林探险。走入山林约5公里时,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A故意杀人B意外事件C过失杀人D不构成犯罪2过失(刑法第15条)(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但轻信能避免。【例题单选】护士林某在给病人王某注射青霉素时,忘了做皮试而导致王某过敏死亡,林某的行为属于()A.间接故意犯罪B.过于自信过失犯罪C.疏忽大意过失犯罪D.意外事件第二十讲 刑法(三)犯罪停止形态(一)犯罪预备-准备工
8、具,制造条件。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 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工具/对象)。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 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口诀(80)未遂是欲达目的而不能,中止是能达目的而不欲。【例题 单选】张某与范某有仇,寻机报复,一天张得知范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范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张某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不构成犯罪D.犯罪未遂【例题 单选】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 甲
9、的行为属于(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例题 单选】李军是某单位的会计,他为了盗窃本单位保险柜里的现金而设法配制了保险柜的钥匙。后来李军在盗窃过程中因害怕被发现而将配制的钥匙丢弃,没有窃取现金。李军的行为属于( )A. 犯罪预备B. 犯罪既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未遂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一) 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 单位犯罪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主,以单罚制为辅。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例题 单选】甲与乙共谋枪杀丙,两人先后开枪,甲
10、未击中丙,乙击中丙,造成丙死亡,甲构成(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C.犯罪终止D.犯罪预备【例题 单选】下列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中,不符合我国刑法的是( )。A.对单位判处罚金B.对单位法定代表判处罚金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判刑D.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刑第二十一讲 刑法(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1.起因条件:现实的不法侵害;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4.主观条件:有防卫意图,防卫挑拨相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3 刑法 公共 基础知识 备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