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研修成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研修成果.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继续教育研修成果课题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花都区花东镇北兴中学高玉妹课题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平衡的条件课 型新授 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
2、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教材分析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本章教材的第二部分主体内容,它既是第一部分“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所学内容相当重要。本节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完成识别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五个概念。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
3、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性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年多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重点杠杆的认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具学具剪刀、钳子、木棍,多媒体课件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
4、引导 学生活动设计思路一、 激发兴趣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吗?1、 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PPT)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和实物中你能发现什么?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2、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引出支点。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5、引出硬棒。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引出力。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引出转动。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二、 探究新知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出示自学要求:杠杆的详细概念。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集体讨论交流。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2、 讨论交流3、 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
6、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指名板演。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三、 基本练习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四、拓展练习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五、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1、出示右图(PPT)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发现什
7、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1) 作动力的钩码如果是两个或以上,必须是在同一个地方,不能将钩码分成两个或以上的地方悬挂,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还不需要探究。(2) 在不同位置挂钩码是指实验的每次,不是指同一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杠杆必须在水平位置平衡,才能容易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数值。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
8、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上表。次数F1/NL1/cmF2/NL2/cm123结论六、实践应用1、已知F1=10N,L2=20cm,F28N,求L1?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 )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思考学生拿出剪刀、指甲钳来观察按照提纲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寻找共性小组内互说独立思考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交流先自己说一说再小组交流深化理解弄清究竟动手实践集体订正指一指说一说组内交流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理解记忆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获得结论理解记忆独立练习
9、知识运用用学生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例来激发学习兴趣直观的工具,学生易于理解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来学习教给学生与数学的“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下结合,来学习。边学边练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表法进行实验用归纳法总结探究结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杠杆的分类打下基础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完成课后练习3 自学本节内容的后面的内容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中力臂的辨析是个难点,学生往往易错易混。力臂是点到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支点”到“力的作用点”或“力的作用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点到线的距离
10、学生虽然在数学课中已学过,但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尽管在教学中我还把画力臂编成口决(一定点,二画线,点向线,作垂线),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 对上述学生易犯的错误,在教历届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练习中多次强调和纠正,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修改说明 在专家引领和同事们互助过程中,他们提出了把花时间过多的作图题省去一半,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做实验,同时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可能就不会出现学生在边挂多串钩码的现象了。所以我教学计划进行了以下的修改:(1)针对我在校本研修中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间较紧的情况,我把这两个作力臂的图题省去了,第二个
11、班,做实验的时间充裕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2)针对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没有按正确的方法去做,杠杆每边分别在不同的位置挂几串钩码的情况,所以我在学生实验之前明确的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作动力的钩码如果是两个或以上,必须是在同一个地方,不能将钩码分成两个或以上的地方悬挂,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还不需要探究。 在不同位置挂钩码,是指实验的每次,不是指同一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杠杆必须在水平位置平衡,才能容易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数值。 我作出了以上改动后,第二次实施这个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明显好转了。通过这次的校本研修,使自己更好地认识到,校本研修确实是一个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互相学习
12、,互相提高的的平台。校本研修过程序号研修活动所在学校教研组老师的意见您的反思与改进1教学设计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得到意见和改进内容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动力的培养,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但在教学进程中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动手实验时间较仓促,后半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是足够时间完成探究实验和总结规律的,可能本届学生的能力与以前的不同,课前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出现的偏离教学结果等教学问题,有哪些反思和改进建议?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结果较理想,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有个别小组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最好
13、每个小组都分一个有能力的同学带领其它同学一同实验,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是由于动手实验之前没有给学生明确有关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我在教学中还缺乏经验。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哪些非预见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的?更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有个别小组,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根本无从入手,只是在乱挂钩码(每边都在不同的地方挂一个或几个钩码),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在其他组,找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去指导,很快他们就会明白了,并按时完成了任务。我认为,在让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之前,教师必须交代清楚注意事项,并每组分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以带动整个小组完成探究任务。4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设计需要做哪些调整和修改?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和修改?相应减少一些堂上练习题(时间较紧),针对我在校本研修中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间较紧的情况,最好把两个作图题省去,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省去了一些练习题,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明显地后面的时间安排合理多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