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综合能力复习要点.doc





《测绘综合能力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综合能力复习要点.doc(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测绘综合能力复习要点测绘综合能力复习要点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测绘综合能力要点摘要目录一些通用要点- 1 -第1章大地测量- 2 -1.1 大地测量概述- 2 -1.2大地控制网- 3 -1.3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 7 -1.4 卫星大地控制网- 10 -1.5 高程控制网- 13 -1.6重力控制网- 17 -1.7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19 -1.8大
2、地测量数据库- 20 -第2章 海洋测绘- 21 -2.1海洋测绘基础- 21 -2.2 海洋测量- 22 -2.3 海图制图- 26 -2.4 质量控制和成果归档- 28 -第3章 工程测量- 29 -3.1 工程测量概要- 29 -3.2工程控制网建立- 29 -3.3 工程地形图测绘- 33 -3.4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测量- 37 -3.5 线路与桥梁、水利、市政工程测量- 38 -3.6 矿山与隧道工程测量- 39 -3.7 地下管线测量- 41 -3.8工程竣工测量- 42 -3.9 变形与形变监测- 42 -第4章 房产测绘- 46 -4.1房产测绘概述- 46 -4.2 房产平
3、面控制测量- 46 -4.3 房产要素测量与房产信息数据采集- 47 -4.5 房产图绘制- 50 -4.6 房产变更测量- 51 -第5章 地籍测绘- 52 -5.1 地籍制度概述- 52 -5.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52 -5.3 权属调查- 52 -5.4 地籍要素测量- 53 -5.5 地籍图与宗地图测绘- 53 -5.6 面积量算、地籍簿册建立- 54 -5.7 地籍变更调查- 54 -第6章 界线测绘- 55 -6.1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概述- 55 -6.2 界线测绘的准备工作- 55 -6.3 边界点测绘及边界线标绘- 56 -第7章测绘航空摄影- 58 -7.1 测绘航空摄影概
4、要- 58 -7.3 测绘航空摄影工作的实施- 60 -7.4 航空摄影中的新技术应用- 60 -7.5 航摄成果的检查验收- 60 -第8章 摄影测量与遥感- 61 -8.1 摄影测量概述- 61 -8.2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 61 -8.3 技术设计- 62 -8.4影像资料收集与预处理- 63 -8.5 区域网划分与像片控制测量- 63 -8.6 影像判读与野外像片调绘- 64 -8.7 空中三角测量- 64 -8.8 数字线划图制作(DLG)- 65 -8.9 数字高程模型制作(DEM)- 66 -8.10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DOM)- 67 -第9章 地图制图- 69 -9.1
5、地图概述- 69 -9.2 地图设计- 71 -9.3 地图编绘- 72 -9.4 地图制印- 75 -9.5地图质量控制和成果归档- 75 -第10章 地理信息工程- 76 -10.1 地理信息工程概要- 76 -10.2 地理信息工程技术设计- 76 -10.3 地理信息数据- 77 -10.4 地理信息数据库- 78 -10.5 系统开发与集成- 78 -10.6 GIS运行管理及维护更新- 79 -第11章 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80 -11.1 导航与导航电子地图- 80 -11.2 产品设计- 80 -第12章 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 81 -一些通用要点 三角网、工程控制网布设原则:
6、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具有足够的精度、具有足够的密度、要有统一的规格。控制点精度要求项目投影变形四等以下(含四等)中误差仪器设置图上实地高程对中校核点高程较差工程测量2.5cm/km(1/40000)0.1mm1/10等高距5mm图上0.2mm1/5等高距地形测量地籍测量5cm房产测量2.5m3mm0.1m定线测量的中线点、拨地测量的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5cm 验收过程确定样本量批量样本量120321405416076180981100101011201112114012141160131611801418120015201分批次提交,批次数应最小,各批次的批量应均匀当
7、样本量大于或等于批量时,则全数检查第1章大地测量1.1 大地测量概述1.1.1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1、长距离、大范围;2、高精度。测量精度相对于传统大地测量而言,已提高了12个数量级;3、实时、快速;4、“四维”。能提供合理复测周期内有时间序列的、高于10-7相对精度的大地测量数据;5、地心。测得的位置、高程、影像等成果,是以维系卫星运动的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测量数据;6、学科融合。1.1.2 大地测量系统及参考框架1、国家设立和采用全国统一的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 大地测量系统规定了大地测量的起算基准,尺度标准及其实现方式。大地测量系统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深度基准和重
8、力参考系统。与之相对的大地参考框架有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和重力测量(参考)框架。2、空间直角坐标系一般用(X、Y、Z)表示;大地坐标用(经度、纬度、大地高H)表示,其中大地高H是指空间点沿椭球面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3、高程系统和高程框架 1)高程基准定义了陆地上高程测量的起算点; 2)我国水准原点(高程起算点)位于青岛市观象山;3)1956黄海高程基准:水准原点高程为72.289m;4)1985国家高程基准:水准原点高程为72.2604m(或72.260m)。5)我国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正常高的起算面是似大地水准面。由地面点沿垂线向下至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点的正
9、常高,即该点的高程。H大地高 N大地水准面差距 高程异常6)高程框架:高程框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控制网。框架点的正常高采用采用逐级控制,其现势性通过一、二等水准控制网的定期复测来维持。4、重力系统及重力测量框架 1999年到2002年,我国完成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它由259个点组成,其中基准点21个,基本点126个和基本点引点112个;长基线网1个,是我国新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系统采用GRS80椭球常数及其相应正常重力场。5、深度基准 深度基准面的选择与海区的潮汐情况有关,常采用当地的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从1957年起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6、时间
10、系统与时间系统框架 1)大地测量常用的时间系统 a)世界时(UT):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b)原子时(AT)c)力学时(DT)d)协调时(UTC)e)GPS时(GPS time,GPST)7、常用坐标系 1)大地坐标系:用大地经度L、纬度B、大地高H表示地面点位置; 2)地心坐标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X、Y、Z); 4)站心坐标系; 5)平面直角坐标系;a)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投影)是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b)高斯投影平面上的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其余子午线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其长度大于投影前的长度,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长。c)高斯投影分带 为限制投影变形,通常对高斯投
11、影按6度和3度分带。6度带中央子午线为3度带中央子午线为N分带带号1.2大地控制网1、国家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过渡期内,可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全球地心坐标系(ITRS2000)在我的具体体现。以地球质心为原点,参考框架采用ITRF97,参考历元2000.0,指向BIH1984.0。2、大地控制点坐标应以大地坐标(大地经度L、大地纬度B、大地高H)或空间直角坐标(X、Y、Z)表示。3、大地控制网 a)大地控制网按照精度和用途分为一、二、三、四等大地控制网; b)大地控制网在保证精度和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4、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 国家
12、一等大地控制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它是国家大地基准的骨干和主要支撑。 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均中误差应不大于0.5mm,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8,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应不大于2mm,垂直方向应不大于3mm。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均匀分布,覆盖我国国土。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宜布设在国家一等水准路线附近和国家一等水准网的结点处。5、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
13、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7,其点平均间距应不超过50km。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布设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因素。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2年。6、三等大地控制网 三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大地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需求。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技术,精化省级(或区域)似大水准面。三等大地控制网相信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6
14、,其点平均间距应不超过20km。三等大地控制网点的布设应与省级基础测绘服务、现状技术状况、应用水平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目标一致,并应尽可能布设在三四等水准线路上。三等大地控制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或更新。7、四等大地控制网 四等大地控制网是三等大地控制网的加密。 四等大地控制网相信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4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5,其点平均间距应不超过5km。 四等大地控制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或更新。1.2.1传统大地控制网的布设1、传统大地控制多的布设的方法: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测回法。2、传统大地控制网(平面)
15、布置原则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2)具有足够的精度; 3)具有足够的密度; 4)要有统一的规格。1.2.2经纬仪和光电测距仪1、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的测角部分的准确度等级以仪器的标准偏差来划分仪器等级标称标准偏差0.51.01.52.03.05.010.0各级标准偏差范围1.01.02.02.06.06.010.02、光电测距仪按测程分为短程、中程、长程。 短程:测程小于3km; 中程:测程315km; 长程:测量大于15km至60km。1.2.3水平角观测1、观测误差来源 a)观测过程中引起的人差(观测者); b)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大气的温度、温度、密度、折光,太阳照射的方位、地形
16、、地物等因素); c)仪器本身的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视准轴差、水平轴不水平的误差、垂直轴倾斜误差、测微器行差、照准部及水平度盘偏心差、度盘和测微器分划误差等)。2、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分组方向观测法和全组合测角法。其中方向观测法一般广泛应用于三、四等三角观测,或在地面点、低觇标点和方向较少的二等三角观测。3、对于一、二等,一个测站上的全部测回至少应分配在两个不同时间段完成。1.2.4 三角高程测量1、垂直角观测 垂直角观测一采用中丝法和三丝法。2、高差计算 a)单向观测高差计算实用公式 S0两点间水平距离;C垂直折光差与地球弯曲差综合影响系数(球气差系数);1.2两点间垂直角;i1
17、仪器高;a2目标高。 b)用倾斜距离计算高差的公式H2照准部的大地点,1.2两点间垂直角;i1仪器高;a2目标高,K大气折光系数(0.090.16,中午附近最小且稳定,日出日落时K值最大,而且变化较大,)。可采取选择有利观测时间、对向观测、提高观测视线高度、利用短边传算高程等措施,减弱大气戳垂直折光的影响。日出后和日落前2小时内不宜观测。1.2.5导线测量1、导线布设 一、二等导线一般沿主要交通干线布设,纵横交叉构成较大的导线环,几个导线环连接成导线网。 三、四等导线是一、二等导线网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应布设为附合导线。国家导线网布设规格等级导线长度/km导线节长度/km导线边长度/km导线节边
18、数转折角测角中误差/()边长测定相对中误差一10002000100150103070.71:25万二5001000100150103071.01:20万三附合导线200720201.81:15万四附合导线150415502.570km 3)专业应用网的布设应根据专业服务目标进行设计。1.3.3 基准站建设1、选址 1)观测环境a)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的距离应大于200m;b)应有10以上的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c)距微波塔、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距离应大于200m;d)避开采矿区、铁路、公路等易产生振动的地带;e)应顾及的规划和建设,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
19、;f)应进行24小时以上的实地环境测试,对于国家基准站和区域基准站,数据可用率应大于85%,多路径效应应小于0.5m,对于专业应用网基准站,可按实际情况执行。 2)地质环境a)国家基准站网的基准站应建立在稳定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b)区域基准站网的基准站按国家基准站网的要求或依据需要选择稳定的建站环境;c)专业应用网的基准站依据专业需求选择建站环境。 3)依托a)便于接入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b)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c)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的车辆运输;d)具有良好的土地施工条件;e)具有建设用地及基本基础设施保障;f)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绘 综合 能力 复习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