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的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不可违的说课稿.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法不可违的说课稿法不可违的说课稿法不可违反的说课稿寺坪镇中心学校 龚永永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
2、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 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的进一步解释,也为学好以
3、后内容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
4、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3、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很多学生抱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我不违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
5、守法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3)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景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标和教材设置,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我的依据是: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同时他们对违法、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学生只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才能
6、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我的依据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在具体的案例上很难界定,毕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三、教学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我确定以下三种教学形式(1)活动探究形式通过情境模拟、风采展示、知识竞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2)案例分析形式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7、问题的能力。(3)分组讨论形式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分组讨论及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说学法 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能否成为有效教学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较多,因此课前我精心设计导
8、学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排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一) 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探讨与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造成危害,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矩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会受到怎么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设计意图: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课教学。(二)展示交流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9、组织整理交流材料。、2、分组展示。活动一:想一想 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他的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学生交流: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3、启发: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
10、述事情的发生。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案例传真、以案说法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2、 学生交流:(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违法行为的类别: 行
11、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活动三:理一理 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备选答案: A、 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 学生交流: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
12、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活动四:认识犯罪受惩罚1、 比较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2、 交流:(1)什么是犯罪行为?(2)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作用?(3)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明确: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历的刑事处罚。4、分析P95杨前线的案例,说一说他为什么会受到处罚?他受到了什么处罚?设计意图:以现实案例为素材,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犯罪必受惩罚,刑罚的种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5、归纳并交流: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几种?什么是主刑?它包括哪几种?什么是附加刑?它包括哪几种?6、辨别词汇、探究解惑刑罚是不是刑
13、法?请同学们看书,并说说它们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检验学生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特征和区别的掌握情况。从而使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三)新课小结:知识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四)课堂达标检测完成同步训练的相关习题六、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努力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4、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全面。阐述不清楚,课堂氛围不够积极,不够活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