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作业要点.doc
《生理学作业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作业要点.doc(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生理学作业要点绪论第一章 绪论1、 解释名词:稳态:内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答: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
2、。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它又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于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亦即稳态。为此,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
3、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态。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地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总之,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影响,而又断得到维持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势必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于危及生命。3、 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答: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在这三种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整体情况下,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4、,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较局限,作用时间较短暂。(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生成和分泌或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产生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这些特殊化学物质有的是由内分泌腺的内分泌细胞或一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有的是由局部的组织细胞释放的体液调节物质。前者引起全身性体液调节,后者引起局部性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
5、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缓慢而持久,全身性体液调节作用通常比较弥散。(3)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较小,不够灵敏。4、 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答:(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的效应想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2)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
6、再生状态。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解释名词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兴奋性:有生命的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息分子)的大分子,当其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信号,以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最终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约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2、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机制如何?答:(一)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
7、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O等。(二)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1)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1.特异性;2.饱和性;3.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2)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
8、道;机械门控通道。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载体数量和通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需要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三)主动转运: 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主动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1.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细胞的代谢水平(四)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
9、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组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答: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于是随着K+的移出,
10、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4、 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答: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特点: “全或无”特性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不衰减式传导有不应期 产生机制: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11、,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故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故峰 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后电位的形成原因: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第三章 神经系统1、 解释名词: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脊休克:指人和动
12、物在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断离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所有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条件反射: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无关刺激作出的暂时性回答反应。它是在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暂时神经联系。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2、 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答:1.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 2.突触延搁。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 3.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
13、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元的频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3、 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征?答:运动区有以下的功能特征:(1)对躯体运动的支配呈交叉性;(2)功能定位精确,其支配部位是身体的倒影;(3)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愈大;(4)电刺激使个别肌肉收缩,不发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运动.4、 试比较交感受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答: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器官心率加快,收缩性和传导性加强(1受体)皮肤、肾、胃肠道、骨骼肌、外生殖器
14、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受体),冠状血管、胃肠道、骨骼肌血管舒张(2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ACh)心率减慢,收缩性和传导性减弱,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舒张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2)收缩,促进黏膜腺分泌消化器官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收缩泌尿生殖器官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2)逼尿肌收缩,内括张肌舒张眼瞳孔扩张,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促时泪腺分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内分泌和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5、
15、 小脑的运动机能有哪些?答: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调剂肌张力 大脑小脑: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性第四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1、 解释名称感受器:指位于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视力: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听阈: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听阈。2、 眼的折光系统一般有何异常?怎样矫正?答:近视: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
16、: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散光:纠正散光通常用柱面镜。3、 试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类,各自特点及其作用。答: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中央凹分布密集,在视网膜周边区域相对减少。主司昼光觉和色觉,光敏感度较差,但视敏度高。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在中央凹1020区域最多,随暗光敏感,但分辨能力差,无色觉,主司晚光觉。4、 试述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答:声波传入内耳兴奋听觉末梢感受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1空气传导: 空气传导的过程可简示如下: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声波,震动鼓膜,使听骨链产生运动
17、连接卵圆窗之镫骨足板,击动前庭阶之处淋巴,经前庭膜使蜗管内的内淋巴产生运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此兴奋由耳蜗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鼓室内的空气震动也可经圆窗膜而激动鼓阶的外淋巴,进而使基底膜发生震动,但力量较微弱。2骨传导 骨传导是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骨传导的主要途径是颅骨振动直接传入内耳。5、 前庭器官各感受装置的适宜刺激是什么?答: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包括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囊斑。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即旋转变速运动。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上、外、后三个半规管,分别代表三个平面,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
18、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与地面垂直。因此人体能感受三维空间各个方向的角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当人体直立而静止不动时,椭圆囊囊斑的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的上方,而球囊囊斑平面则与地面垂直,位砂膜悬在纤毛的外侧。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几乎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全相同,这种分布有利于分辨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进行的变速运动的方位。第五章 血液1、 解释名称红细胞沉降率:测量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将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混匀处理后,置于一支带刻度的细玻璃管内,红细胞将会因重力作用叠连在一起并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 胞沉降率。正常值
19、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红细胞沉降率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血清:血液从血管流出后,其内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参与血细胞凝固。血液凝固后所析 出的淡黄色清明液体,称血清。因此,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 试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答:由两部分构成: a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构成。如:Na+、Cl-。占总渗透压的99.5%。 b、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构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占0.5%。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0、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的渗透压力基本相等。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子的正常交换和分布、电解质的平衡及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3、 简述白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答:正常成年人的
21、白细胞数是5000-10000个/mm3; 白细胞存在于 (1)血液中:呈球形 (2)组织中:形态多变,能作变形运动; 功能: 白细胞具有游走性、趋化性、吞噬作用等特性 1、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游走性、吞噬能力 2、嗜酸性粒细胞:缓解过敏反应、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组织胺、肝素、引导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吞噬 4、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过程。4、 试述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答: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100-300*109/L(10万-30万/mm3 )。血小板的生理功
22、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另一方面血小板可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它具有维护、修复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生理止血功能: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同时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 管的破口。最后在血小板的参与下凝血过程迅速进行,形成血凝快。凝血功能:当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暴露出来单位膜上的磷脂表面时,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血小板对纤溶过程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而释放大量的5-HT,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激活纤溶过程。5、 简述红细胞
23、的生理特征、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答:平均寿命120天 生理特性: (1)通透性:H2O、O2、CO2自由通过,Ca2+较难通过。 (2)可变形性:双凹形,易挤过口径比它小的缝隙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血沉:1小时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4)渗透脆性:与渗透压有关 生理功能: 运输O2、CO2。 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紊:促红细胞生成紊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和血红蛋白的 合成,促使成熟的红细胞释放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组织缺氧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严重肾疾患会伴发贫血。 2)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作业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