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可圈可点 自动生成试卷 请更改此试卷文件名1、如图3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如上图8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能看到左边音叉旁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会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则 ,这是因为。3、同
2、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1cm,烛焰高cm,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A蜡烛的烛焰像高_cm;(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纠正了错误之后,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他最好在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4)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4、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
3、,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A的像属于 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 现象。(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关系。(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4、”).5、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1)小红同学为了形象记忆和理解这一规律,她想将物与像的关系用图进行描述。请你帮助小红把同一个发光物体分别放在a、b处时,所成对应的像a、b性质的大致情况在图中画出来。(2)小亮同学为了证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性,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的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们保持烛焰的位置不变,在原位置上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请问凸透镜A的焦距 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3)请你根据小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描述和小亮的实验,归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6、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26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他们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实验小组依次选取了不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f=10cm)实验次数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物距u/cm)像的放大或缩小像的正立或倒立像的虚实130缩小倒立实像225缩小倒立实像320等大倒立实像416放大倒立实像512放大倒立实像68放大正立
6、虚像74放大正立虚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 的实像;如果将蜡烛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5 cm处,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此像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3)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二者成像特点的不同是 。(4)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淸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5)小明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26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 图是画错的, 图反映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7、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7、实验:(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低,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填“上”或“下”)移动。(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上(填一种器材名称)。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如右图所示),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左
8、/右)移动。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A.乙 甲 B.丙 甲 C.乙 丁 D.丙 丁8、小明和张阳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2)经过调节后,如图20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该像是_(倒立/正立)、_(放大/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光学仪器是 (填一种即可);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当把透镜移动到图中标尺上60cm的位置时,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此像与原来的像比,变 (大/小)了,利
9、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光学仪器是 (填一种即可).(3)张阳同学也用同样的器材做这个实验.他在光具座零刻度线的位置上固定好蜡烛,然后在光具座左半侧的某一位置上安装好凸透镜,最后在凸透镜的右侧安装好光屏. 点燃蜡烛,保持蜡烛与透镜间距离不变,张阳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包括上、下或左、右),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你认为造成以上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 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大于一倍焦距 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略大于一倍焦距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的焦距太大A B C D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
10、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时,王聪点燃蜡烛,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的像不完整(如图所示),原因是 _ _。问题解决后,王聪经过规范操作,测量准确,实验记录如下表: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0010.91a216.0016.00倒立,等大,实像312.0024.00b46/正立、放大、虚像根据上表信息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 cm;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b_;在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此时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同”
11、或“异”)侧。小雪小组做此实验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其好处是(写出一点即可)10、如图是教学中常用的一台光学投影仪的示意图和使用说明书。(1)请你在使用说明书的划线部分填写合适的答案。(2)A的作用是_。如果画面偏下,应将A的张角变_(大小)。(3)投影幕的幕布做的粗糙,是因为_。(4)请在示意图中将光路补画完整。11、小丽同学在测量盐水密度时,进行下列操作,其中的一步错误操作是: (填序号),正确的操作顺序应当是 (填序号)把烧杯中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下盐水的总
12、质量m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上,旋动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桌上,拔动游码,使横梁平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小丽在测盐水质量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此时她应进行的操作是:_ _ .盐水的密度为_(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12、张华和同学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1)把天平放在_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7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
13、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7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_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7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_cm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_gcm3。(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 (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13、为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利用带有四个铁钉的小方桌、沙箱及质量不同的重物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中通过观察_方桌陷入沙中的深浅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2)要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应选择图_1和图_2进行分析比较(3)图2和图3探究的问题是高度相同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_14、物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探究物体所受
14、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下表: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1比值G/m的平均值/Nkg-1物体10.10.999.9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19.7(1)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_、_ _;(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均值;(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15、如图17所示,是某同学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模拟实验装置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1)三次实验中,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使小车运动到斜面
15、底端时的速度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滑得最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_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运动状态的原因。16、古希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中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中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变化。小中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答:_;为了探究
16、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_;请将小中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速度减小得越_ 。(4).推理小车若不受阻力,小车将_。 17、在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用同一个小车从同一斜面及同一高度滑下,在不同材料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如图位置上,则:(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不等,这表明了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_,运动的距离越_。从克服摩擦做功的角度看,两次实验中,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的动能
17、_(填“相同”或“不同”),平面给小车的摩擦越小,小车克服摩擦所运动的距离越_。(3)探究得到的推论是 1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_或_状态进行研究。图13中(a)、(b)所示的实验过程说明所探究的两个力需作用在_上,物体才能平衡。图(c)则可验证所探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于_。 19、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甲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乙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甲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
18、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20、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危的线分别 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 ,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 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八 年级 物理 实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