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心理学复习材料资料.doc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什么是发展心理学?(概括掌握)* 发展是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系统的变化及连续性。“系统的”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有序的,表现为特定的模式,而且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瞬间即逝的或不可预测的;“连续性”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保持不变,或者仍然维持过去发展的状态。* 心理发展可以分为: 种系心理发展(物种层次) 个体心理发展(个人层次)* 发展心理学通常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其主要内容。人的发展分为哪几大领域?不同领域的发展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生理,制约和影响生理的发展。心理发展的各个侧面不可分割。心理的每个侧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它侧面的发展。生命分期:人的一生分为哪几个大的时期?孕期(从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包括学步儿期)(03岁)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儿童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 1217,18岁,一说为约20岁)成年初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60岁以后)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最早的两部发展心理学著作: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 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 如何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三)系列交叉研究 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及其特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三类:自我报告:日记、访谈或问卷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 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然、无干预 2. 实验室观察法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某种情境,由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被试的行为。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 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二)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优点: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测验则是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标准化的问卷,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特点 :书面提问 优点: (1 )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 )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 )费用低; (4 )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四)心理生理学方法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研究的伦理原则(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没有伤害性后果。(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第三章 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1. 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和早期经验2. 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3. 人格发展阶段论:根据里比多的投射部位,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口唇)肛门期(肛门)性器期(生殖器)潜伏期(平静)生殖期(生殖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详细掌握,理解阶段及其发展任务和危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1.婴儿期(01.5岁或2岁左右):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而避免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或2岁3、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形成自主感,而避免羞怯感和怀疑感。 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 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感,而避免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形成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而避免角色混乱感。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疏离),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再生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完善感,而避免悲观失望。 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华生经典行为主义:心理学: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SR公式发展心理学: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环境和教育、外部刺激决定学习。3.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三)教学思想程序教学:小步子、让学生及时知道结果(反馈)、自主调控学习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详细掌握)(一)1. 心理发展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信息应对和管理新信息。平衡: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2. 心理发展的机制适应和组织、同化和顺应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3.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因素:物体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自我调节,包括同化与顺应过程4. 认知发展的阶段(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1.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2.重视应用研究;3.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4.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第四章 新生命的形成:孕期的发展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孕期发展的阶段n 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n 孕期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n (一)胚种期(02周)n 持续二个星期,从受精到细胞的微小块漂流并走出输卵管及把自己依附到子宫壁上n 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n (二) 胚胎期(38周)n 胚胎期是从植入到怀孕的第八周。在这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胎儿期的大部分变化都会发生,如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内脏器官的形成n 总体特点: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重要器官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n (三)胎儿期(9周出生)n 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n 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n 1. 912周 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n 2. 1324个周n 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应。n 3. 2538周n 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胎儿达到成活年龄,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脂肪。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孕期个体发育的关键期(一)关键期:每一器官最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在其它的时间,同样的环境则不宜造成同样的后果。n (二)各种器官发育的关键期n 1. 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35周;n 2. 心脏发育的关键期:第3周中期到第6周中期;n 3. 其它器官和身体部位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后2个月遗传基因与环境对智力和人格的影响n (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n 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n (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n 1. 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 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2. 共享的环境影响(SE): 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境对IQ差异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三)遗传对人格的影响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四)环境对人格的影响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n (一)基因的导向原则 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n (二)反应范围原则n 对于多数人类的特质,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可能性)n (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n 四、结论n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影响着环境的性质和有效性,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第五章 婴儿期的发展 婴儿的身体或生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动作发展的规律n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腿和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n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n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n 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记忆和学习的发生n (一)记忆的发生n 1. 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n 2. 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n (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n 1. 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n 2. 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n 3. 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n 4. 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言语的发展(理论和语法发展)n 1. 强化说n 代表人物:斯金纳n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n 2. 转换生成说n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Z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Z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Z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n 3.模仿说n 代表人物:班杜拉n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n 4.认知说n 代表人物:皮亚杰n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n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n 二)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n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n 婴儿在第一年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n 前言语能力包括了前言语感知能力、前言语发音能力、前言语交际能力三个方面。n 前言语交流具有三大特征:目的性;指代性(指示);约定性n 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n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n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n (2)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n 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n (三)言语的发展状况(音、词、句)n 1. 语音的发展n 简单发音阶段(嗓音)(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n 9个月以后,发出有意义的语音n 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5,6个月) 牙牙语阶段( 6-10个月)标准化言语(11个月以后)n 2. 词汇的发展n 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n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随后掌握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3岁时大约掌握1000个词左右n 3. 语法(语句)的发展n (1)三个阶段:n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n (2)基本发展趋势:n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n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n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n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n 结论n 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婴儿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n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n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n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n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n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婴儿的气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各自具有什么特点?n 托马斯、切斯等的类型说Z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Z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Z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n 婴儿的气质因受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发展具有稳定性;因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具有可变性。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影响因素n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n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n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n 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n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n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n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n (二)依恋的类型n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n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n 1. 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n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n 2. 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n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n 3.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n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n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n (三)依恋的影响因素n 早期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n 抚养者的反应性、敏感性(以及积极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高度敏感有利于依恋安全性的发展第六章 幼儿期的发展幼儿的注意具有什么特点?(概括掌握)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注意的广度,发展很快;注意的稳定性,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注意分配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在幼儿期末,注意变得更有计划性。幼儿的记忆具有什么特点?(概括掌握)(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目的进行识记有困难(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通常,5岁之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1. 具体形象性为主(1)具体性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2)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2.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3. 言语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小班儿童用言语总结自己的行动;中班儿童能在行动中边做边说;大班儿童能在行动前说出自己的行动计划,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拼图)。幼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1. 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2. 游戏期(47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幼儿的游戏(类型)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1.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2. 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3.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体力还可以将游戏划分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1. 平行游戏是不参与的、旁观的行为和独自游戏。然后逐渐有了少量的社会参与。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在别的孩子旁边用相似的材料游戏,但并不去影响别人的行为2. 在联合游戏中,儿童各自活动,但他们会通过交换玩具、相互评论对方的行为而相互作用3. 合作游戏是一种较高级的互动,儿童在活动中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例如,表演一个假装的主题,或为相同的产品而工作,如用沙子垒一个城堡或画一幅画另外,最新研究还有非社会性游戏(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它仍是3-4岁儿童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在幼儿园儿童中,这种游戏占据了儿童1/3的自由游戏时间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幼儿道德发展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尊重权威,逃避权威的惩罚,服从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属于他律道德。第七章 学龄初期的心理发展注意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二)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三)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记忆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一) 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二) 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三) 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四) 记忆策略的发展幼儿基本上不会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8岁左右处于过渡期,10岁以上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地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思维的发展特点(全面掌握)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小学儿童思维的总体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二)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如“偏科”现象(三) 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 概括能力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2. 比较能力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尤其是那些鲜明的特点3. 分类能力以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为分类依据发展为以本质特征为分类依据;能对字词概念分类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概括掌握)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一)亲子交往1.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减少2.亲子交往的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儿童问题更多、更复杂 3.儿童从依赖父母权威逐渐发展到逐渐能自主地评价、判断和决策(二)同伴交往1. 同伴交往更为频繁而密切,开始建立友谊关系2.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的技能增强,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同伴关系相对稳定而持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三)师生交往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1. 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2. 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A、青少年期发展的转折特点:* (一)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二)青少年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1.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克服它们带来的危险* 2. 可能发生一些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早孕、生育、意外事故死亡、杀人、自杀、酗酒、药物滥用、性越轨、团伙等* B、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总体特点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和命题思维, 思维过程表现出抽象性,把各种变量进行复杂的组合,思考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不易探测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境,与学龄儿童的思维相比,青少年的思维更为明确、 合理而富有想象力。 * 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对抽象的符号进行操作或思考。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对现实进行运算”,需要以具体的东西和事件作为思维的对象。* 青少年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一样进行推理,能“对运算进行运算”,能通过内在的反思推导出新的、更一般性的逻辑规则。* C、人格发展的危机:* 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构成。* 首先,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自我同一性。* 第一,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诸如“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否原来的自己”之类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第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自我或社会身份的主观意识或感觉,即被社会认可的自我形象,例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大学生”。* 第三,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感觉,例如,感到身体很舒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当这样三种意识在一个人心中真正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形成或确立。 *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同一性是由不同的方面或成分构成的。这些方面包括,* 职业/事业同一性,即个体愿意从事的事业和工作;* 政治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哪一政治派别或政治立场;* 宗教同一性,即个体的精神信仰;* 关系同一性,即个体的婚姻关系和亲密关系;* 成就、智力同一性,即个体追求成功和提高智力的动机强度;* 性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 文化/种族同一性,即个体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国家,以及个体对他所属的文化的认同程度;* 兴趣,即个体喜欢做的事情,包括运动、音乐、业余爱好等;* 人格,即个体的人格特征;* 身体同一性,即个体的外貌或身体形象。*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质(自己之与他人的独特性)的统一性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个性、信仰、民族、职业等,同时了解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的连续性,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是自我同一性混乱。* 青少年寻求建立稳定一致的自我意识,包括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如果不能形成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 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持久的忠诚、信任,属于某个所爱的人、朋友和同伴的意识。* D、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 1. 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2. 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反抗心理* 1. 独立意识增强* 2.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1. 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2. 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3. 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 1. 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 2. 克服团伙交往方式* 3. 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 4. 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 5. 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 6. 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E、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1. 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3. 关注自我发展* 4. 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5. 自尊增强* 6.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1. 要求独立于父母* 2. 独立选择职业第九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A、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课本)* 一、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二、智力发展到全盛时期* 三、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四、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五、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B、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 基本特点*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1. 健康状况* 美国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处于健康状态。许多人从未患过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大多数人没有慢性疾病或损伤。最常见的慢性背痛。* 2. 基因对健康的影响* 从人类基因组图谱可以找到从肥胖到某些癌症(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在内的许多疾病,以及某些心理问题(如酗酒)的基因基础* 基因往往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3. 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饮食、肥胖、缺少锻炼、抽烟、物质滥用等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健康和生存* 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包括:* 营养、肥胖和睡眠 体育运动、喝酒和药物使用* 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或民族、性别、人际关系 * 二、性和生育问题* 经期前综合症、性传播疾病、不孕不育是三种常见的性和生育问题。C、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优势:(课本)* 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形式运算阶段或形式逻辑思维:强调确定性、相对静止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运动性、相对性和个别性。 * 辨证逻辑思维: 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同时承认事物的确定性、逻辑性与相对性、矛盾性。* 辨证性是后形式思维的主要特征。后形式思维通常表现在社会问题情境中,同时包含了直觉、情绪和逻辑的成分。* 特征包括: 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后形式思维(青少年后期或成年初期)的成年人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人们的解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1. 现实性 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 2. 变通性* 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 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3. 多重原因,多重方案* 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 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4. 实用性*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 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 5. 矛盾意识* 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 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 D、成年初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1. 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 2.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3. 情绪逐渐走向平稳* 4. 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 5. 开始恋爱、结婚* 6. 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生理变化的基本趋势(概括掌握)1、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2、 更年期综合征3、 健康状况不如从前4、 性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家庭和职业发展特点(概括掌握)1、 出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关系,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他们需要同时处理与子女的代际关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配偶的夫妻关系。2、 中年期是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中年人处
收藏
编号:271260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38.2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发展规划
心理学
复习
温习
材料
资料
- 资源描述:
-
\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什么是发展心理学?(概括掌握)
* 发展是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系统的变化及连续性。
“系统的”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有序的,表现为特定的模式,而且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瞬间即逝的或不可预测的;
“连续性”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保持不变,或者仍然维持过去发展的状态。
* 心理发展可以分为:
种系心理发展(物种层次)
个体心理发展(个人层次)
* 发展心理学通常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其主要内容。
人的发展分为哪几大领域?不同领域的发展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 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生理,制约和影响生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各个侧面不可分割。
心理的每个侧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它侧面的发展。
生命分期:人的一生分为哪几个大的时期?
孕期(从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包括学步儿期)(0~3岁)
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
儿童中期(6~11岁)
青少年期(11, 12~17,18岁,一说为约20岁)
成年初期(18~35岁)
成年中期(35~55或60岁)
成年晚期(60岁以后)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最早的两部发展心理学著作: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 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 如何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
(三)系列交叉研究
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及其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自我报告: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 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然、无干预
2. 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某种情境,由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被试的行为。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 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测验则是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标准化的问卷,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特点 :书面提问
优点:
(1 )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 )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 )费用低;
(4 )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
(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
(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没有伤害性后果。
(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
第三章 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
1. 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和早期经验
2. 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
3. 人格发展阶段论:
根据里比多的投射部位,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口唇)——肛门期(肛门)——性器期(生殖器)——潜伏期(平静)——生殖期(生殖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详细掌握,理解阶段及其发展任务和危机)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1.5岁或2岁左右):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而避免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或2岁~3、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形成自主感,而避免羞怯感和怀疑感。
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
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感,而避免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形成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而避免角色混乱感。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疏离),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再生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完善感,而避免悲观失望。
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
华生经典行为主义:
心理学: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
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S——R公式
发展心理学: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
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三)教学思想
程序教学:小步子、让学生及时知道结果(反馈)、自主调控学习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详细掌握)
(一)1. 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信息应对和管理新信息。
平衡: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
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
2. 心理发展的机制
适应和组织、同化和顺应
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3.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
物理因素:物体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自我调节,包括同化与顺应过程
4. 认知发展的阶段
(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
(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1.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重视应用研究;
3.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4.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新生命的形成:孕期的发展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孕期发展的阶段
n 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
n 孕期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
n (一)胚种期(0~2周)
n 持续二个星期,从受精到细胞的微小块漂流并走出输卵管及把自己依附到子宫壁上
n 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
n (二) 胚胎期(3~8周)
n 胚胎期是从植入到怀孕的第八周。在这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胎儿期的大部分变化都会发生,如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内脏器官的形成
n 总体特点: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重要器官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
n (三)胎儿期(9周~出生)
n 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
n 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n 1. 9~12周
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
n 2. 13~24个周
n 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应。
n 3. 25~38周
n 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胎儿达到成活年龄,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脂肪。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
孕期个体发育的关键期
(一)关键期:每一器官最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在其它的时间,同样的环境则不宜造成同样的后果。
n (二)各种器官发育的关键期
n 1. 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3~5周;
n 2. 心脏发育的关键期:第3周中期到第6周中期;
n 3. 其它器官和身体部位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后2个月
遗传基因与环境对智力和人格的影响
n (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n 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
n (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n 1. 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
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
2. 共享的环境影响(SE):
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
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境对IQ差异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三)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
(四)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n (一)基因的导向原则
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
n (二)反应范围原则
n 对于多数人类的特质,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可能性)
n (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
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n 四、结论
n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影响着环境的性质和有效性,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
第五章 婴儿期的发展
婴儿的身体或生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动作发展的规律
n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腿和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
n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n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n 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记忆和学习的发生
n (一)记忆的发生
n 1. 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
n 2. 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
n (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
n 1. 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
n 2. 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
n 3. 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n 4. 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
言语的发展(理论和语法发展)
n 1. 强化说
n 代表人物:斯金纳
n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n 2. 转换生成说
n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Z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
Z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Z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n 3.模仿说
n 代表人物:班杜拉
n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n 4.认知说
n 代表人物:皮亚杰
n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n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n 二)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n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
n 婴儿在第一年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n 前言语能力包括了前言语感知能力、前言语发音能力、前言语交际能力三个方面。
n 前言语交流具有三大特征:目的性;指代性(指示);约定性
n 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
n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n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n (2)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
n 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
n (三)言语的发展状况(音、词、句)
n 1. 语音的发展
n 简单发音阶段(嗓音)(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n 9个月以后,发出有意义的语音
n 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5,6个月)—— 牙牙语阶段( 6-10个月)——标准化言语(11个月以后)
n 2. 词汇的发展
n 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
n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随后掌握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3岁时大约掌握1000个词左右
n 3. 语法(语句)的发展
n (1)三个阶段:
n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
n (2)基本发展趋势:
n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n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n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n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
n 结论
n 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婴儿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
n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n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n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n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n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婴儿的气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n 托马斯、切斯等的类型说
Z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Z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Z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n 婴儿的气质因受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发展具有稳定性;因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具有可变性。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影响因素
n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n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n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n 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n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n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n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n (二)依恋的类型
n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n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n 1. 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n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n 2. 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n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n 3.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n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n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n (三)依恋的影响因素
n 早期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
n 抚养者的反应性、敏感性(以及积极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高度敏感有利于依恋安全性的发展
第六章 幼儿期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具有什么特点?(概括掌握)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注意的广度,发展很快;注意的稳定性,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注意分配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在幼儿期末,注意变得更有计划性。
幼儿的记忆具有什么特点?(概括掌握)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目的进行识记有困难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
(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通常,5岁之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发展起来
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1. 具体形象性为主
(1)具体性
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2)形象性
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
2.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
3. 言语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小班儿童用言语总结自己的行动;中班儿童能在行动中边做边说;大班儿童能在行动前说出自己的行动计划,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拼图)。
幼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1. 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2. 游戏期(4~7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幼儿的游戏(类型)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
1.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
2. 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3.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体力
还可以将游戏划分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 平行游戏是不参与的、旁观的行为和独自游戏。然后逐渐有了少量的社会参与。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在别的孩子旁边用相似的材料游戏,但并不去影响别人的行为
2. 在联合游戏中,儿童各自活动,但他们会通过交换玩具、相互评论对方的行为而相互作用
3. 合作游戏是一种较高级的互动,儿童在活动中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例如,表演一个假装的主题,或为相同的产品而工作,如用沙子垒一个城堡或画一幅画
另外,最新研究还有非社会性游戏(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它仍是3-4岁儿童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在幼儿园儿童中,这种游戏占据了儿童1/3的自由游戏时间
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幼儿道德发展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尊重权威,逃避权威的惩罚,服从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属于他律道德。
第七章 学龄初期的心理发展
注意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二)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
(三)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记忆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
(一) 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二) 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
(三) 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 记忆策略的发展
幼儿基本上不会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8岁左右处于过渡期,10岁以上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地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
思维的发展特点(全面掌握)
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一)小学儿童思维的总体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二)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如“偏科”现象
(三) 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 概括能力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
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2. 比较能力
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尤其是那些鲜明的特点
3. 分类能力
以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为分类依据发展为以本质特征为分类依据;
能对字词概念分类
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概括掌握)
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一)亲子交往
1.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减少
2.亲子交往的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儿童问题更多、更复杂
3.儿童从依赖父母权威逐渐发展到逐渐能自主地评价、判断和决策
(二)同伴交往
1. 同伴交往更为频繁而密切,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2.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的技能增强,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同伴关系相对稳定而持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三)师生交往
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1. 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2. 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第八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 A、青少年期发展的转折特点:
* (一)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 (二)青少年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 1.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克服它们带来的危险
* 2. 可能发生一些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早孕、生育、意外事故死亡、杀人、自杀、酗酒、药物滥用、性越轨、团伙等
* B、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 总体特点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和命题思维, 思维过程表现出抽象性,把各种变量进行复杂的组合,思考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不易探测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境,与学龄儿童的思维相比,青少年的思维更为明确、 合理而富有想象力。
* 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对抽象的符号进行操作或思考。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对现实进行运算”,需要以具体的东西和事件作为思维的对象。
* 青少年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一样进行推理,能“对运算进行运算”,能通过内在的反思推导出新的、更一般性的逻辑规则。
* C、人格发展的危机:
* 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角色)混乱
*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构成。
* 首先,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自我同一性。
* 第一,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诸如“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否原来的自己”之类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 第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自我或社会身份的主观意识或感觉,即被社会认可的自我形象,例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大学生”。
* 第三,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感觉,例如,感到身体很舒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当这样三种意识在一个人心中真正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形成或确立。
*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同一性是由不同的方面或成分构成的。这些方面包括,
* 职业/事业同一性,即个体愿意从事的事业和工作;
* 政治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哪一政治派别或政治立场;
* 宗教同一性,即个体的精神信仰;
* 关系同一性,即个体的婚姻关系和亲密关系;
* 成就、智力同一性,即个体追求成功和提高智力的动机强度;
* 性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
* 文化/种族同一性,即个体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国家,以及个体对他所属的文化的认同程度;
* 兴趣,即个体喜欢做的事情,包括运动、音乐、业余爱好等;
* 人格,即个体的人格特征;
* 身体同一性,即个体的外貌或身体形象。
*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质(自己之与他人的独特性)的统一性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个性、信仰、民族、职业等,同时了解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的连续性,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是自我同一性混乱。
* 青少年寻求建立稳定一致的自我意识,包括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如果不能形成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
* 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持久的忠诚、信任,属于某个所爱的人、朋友和同伴的意识。
* D、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 (一)自我意识高涨
* 1. 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 2. 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 (二)出现反抗心理
* 1. 独立意识增强
* 2.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 1. 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 2. 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 3. 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 (四)人际交往特点
* 1. 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
* 2. 克服团伙交往方式
* 3. 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
* 4. 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
* 5. 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
* 6. 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 E、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 1. 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 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 3. 关注自我发展
* 4. 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 5. 自尊增强
* 6.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 1. 要求独立于父母
* 2. 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 A、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课本)
* 一、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 二、智力发展到全盛时期
* 三、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 四、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 五、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 B、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
* 基本特点
*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 1. 健康状况
* 美国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处于健康状态。许多人从未患过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大多数人没有慢性疾病或损伤。最常见的慢性背痛。
* 2. 基因对健康的影响
* 从人类基因组图谱可以找到从肥胖到某些癌症(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在内的许多疾病,以及某些心理问题(如酗酒)的基因基础
* 基因往往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 3. 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 饮食、肥胖、缺少锻炼、抽烟、物质滥用等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健康和生存
* 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包括:
* 营养、肥胖和睡眠
体育运动、喝酒和药物使用
* 间接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或民族、性别、人际关系
* 二、性和生育问题
* 经期前综合症、性传播疾病、不孕不育是三种常见的性和生育问题。
C、思维的发展特点
*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优势:(课本)
* 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 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
*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 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 形式运算阶段或形式逻辑思维:强调确定性、相对静止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运动性、相对性和个别性。
* 辨证逻辑思维:
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同时承认事物的确定性、逻辑性与相对性、矛盾性。
* 辨证性是后形式思维的主要特征。后形式思维通常表现在社会问题情境中,同时包含了直觉、情绪和逻辑的成分。
* 特征包括:
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 后形式思维(青少年后期或成年初期)的成年人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人们的解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 1. 现实性
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
* 2. 变通性
* 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
* 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 3. 多重原因,多重方案
* 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
* 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 4. 实用性
*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
* 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
* 5. 矛盾意识
* 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
* 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
* D、成年初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 1. 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
* 2.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 3. 情绪逐渐走向平稳
* 4. 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
* 5. 开始恋爱、结婚
* 6. 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
生理变化的基本趋势(概括掌握)
1、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2、 更年期综合征
3、 健康状况不如从前
4、 性功能的退行性变化
家庭和职业发展特点(概括掌握)
1、 出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关系,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他们需要同时处理与子女的代际关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配偶的夫妻关系。
2、 中年期是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中年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