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课程.doc

收藏

编号:271337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68.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14
金币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 教案 课程
资源描述:
-+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组 目 录 第一模块 古代诗词鉴赏 ………………………………………4 1《诗经静女》 ……………………………………………………4 2《哀郢》 ……………………………………………………………6 3《涉江采芙蓉》 ……………………………………………………10 4《归园田居》 ………………………………………………………12 5《玉阶怨》……………………………………………………………16 6《羌村三首》 ………………………………………………………18 7《长恨歌》 …………………………………………………………22 8《无题》………………………………………………………………26 9《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 ………………………………………29 10《鹊桥仙》 ………………………………………………………32 11《醉花阴》 ………………………………………………………33 第二模块 现代诗歌鉴赏 ………………………………………36 12《十一月二十四夜》 ………………………………………………36 13《乐园鸟》 ………………………………………………………39 14《宣告》 ……………………………………………………………41 15《麦地》 ……………………………………………………………44 第三模块 古代散文、小说鉴赏 ………………………………46 16《论语》 ………………………………………………………… 46 17《庄子秋水》 …………………………………………………50 18《雪夜访戴》 ………………………………………………………55 19《红玉》 …………………………………………………………60 第四模块 现代小说鉴赏…………………………………………63 20《伤逝》………………………………………………………… 63 21《萧萧》………………………………………………………… 69 22《围城》………………………………………………………… 72 23《金锁记》……………………………………………………… 77 第一模块 古代诗词鉴赏 1.《静女》 教学目标: 1、 关于《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2、 中国上古爱情表达的方式; 3、 《静女》的抒情逻辑结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含义;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爱情诗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上邪》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二、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160,各地民间歌谣。 大雅 雅 105,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 小雅 周颂 颂 鲁颂 40,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商颂 普遍运用三种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三、课文详解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3、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4、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5、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6、探疑: (1)关于静女之“静”的意思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吴小如先生曾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的“静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靓女”。其实,《诗经》作品本身就有内证的。《郑风女曰鸡鸣》里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大约是同义反复,“静”便是“好”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里说“秦氏有好女”,这个“好女”的“好”,大概也只是说模样儿长得好。以“靓女”译“静女”,再传神不过了。 (2)这篇作品大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 我以为是在春天。理由便是“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汉代的学究们说“彤管”是女史用的红笔,整个是瞎掰。前面说过了,“彤管”即“荑”,也就是小草根,我小时候在家放牛,就时常拔了草根儿来嚼,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我们且看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 四、拓展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五、思考练习 1找出始终运用的比兴手法。 2诗是如何传达出恋爱双方那种流淌在内心的幸福、愉悦的感受的。 3你如何评价诗里所写的爱情。 2.《哀郢》--屈原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了解楚辞、屈原生平、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哀郢》的分析,把握诗歌哀痛、悲愤的情感,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并把握哀痛、悲愤的情感内蕴;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教学难点:掌握《哀郢》一唱三叹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抒情方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楚文化与楚辞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陕西一带),南至广西,东临大海(江苏和浙江一带),秦、楚二国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又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 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二、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楚国的同姓同裔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 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是屈原所谓的“美政”理想。这一政治思想目的在于革除弊政,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正是这一“美政”理想使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形成了尖锐对立。 在外交上,楚国国内也分为两派:以屈原为首的亲齐派,和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贵族集团为代表的亲秦派。屈原洞察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强秦。这也造成了他与保守的贵族集团的对立。 怀王使屈原起草宪令,这引起了保守派的不安。上官大夫刺探宪令内容未成,就在怀王面前污蔑屈原泄露机密、恃才矜功。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秦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佞臣)、子兰、郑袖(怀王宠妃)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以弟弟子兰为令伊(相当于宰相),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也反过来诋毁屈原,于是,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创作 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其中,《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污浊,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中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屈原的多重身份:屈原具有多重身份,对他也应分别从不同的身份去理解。 政治家屈原:在外交方针上,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再加上一些只顾苟且偷安的贵族的谗言,使得屈原反而因为坚持己见而遭到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 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与技巧,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詹安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把一生的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和自己的文学创作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具有象政治论文一样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雄丽诗篇可以和《离骚》媲美的。” 思想家屈原:在对现实黑暗的思考与抨击中,展示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选贤任能”是其“美政”追求的核心,认定贤才辅佐是使国家踏上坦途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君者不但在选贤任能,而犹在得民心”,此种“民本”思想,为其感情迸发的最终归宿。 哲学家屈原:天道观、精气论等都体现出政治哲学的进步性。 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处于一个择国而仕的时代,为何眷恋祖国不去?中原对楚存在歧视、对抗,楚与中原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周成王会盟天下诸侯,楚王连上会议桌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下面与鲜卑人一起看守火盆和做些服务性工作。在中原歧视与高压下,激发了楚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左传》载“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育拳弗纳。”战败,守门人甚至不让国王进国门。西周末,楚与周王朝分庭抗礼,春秋后,发展更为迅速。整个春秋时代,可说是一场楚人图霸与阻止楚人图霸的斗争,是一场楚人北进与阻止楚人北进的斗争。春秋末年,楚灭吴越,占领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并对云南、贵州开发,战国时,仍为天下强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这种对本民族历史的认同、自信、自豪,是屈原爱国主义的由来。怀襄二世,楚急剧由强变弱至灭亡,但怀王晚年被骗囚秦,仍以国家利益为重,拒绝割地要挟,怀王客死,楚人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三、《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楚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初立之时。全诗370余句,近2500余字,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离骚》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炽热感情,构思奇幻,色彩绚丽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离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撮其要者,大略有三个方面:作者执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却一再受到排斥和打击。我们可以把《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离骚》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满腔的激情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诗人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及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以楚国现实为基础的。他“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善鸟花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男女婚姻比喻君臣遇合,以上下求索比喻对真理的追求。整首诗贯穿着作者以理想改造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当理想破灭时,他更以死表示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能接受。故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序》) 四、《九章哀郢》 【译文】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在他们头上加以“不慈”的名号。楚王讨厌那深忧远虑的美德啊,却喜欢听那些人口头上的慷慨辞藻。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反被疏远置于脑后。 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何日何夜我会将故国遗忘! 【赏析】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此诗可分为五层。前二层为回忆,第三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四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第五层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说“翱翔”,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为第二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为第三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二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大约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第四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承接第三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第五层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   诗的前二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三、四层是直接抒情。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艺术特色】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2、语言上: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  3、抒情方式上:一唱三叹与直抒胸臆融为一体。既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如东迁时的痛苦与不舍“出国门而轸怀”、“心婵媛而伤怀”、“心絓结而不解”等语句,反复吟唱,表达对郢都的无限眷恋和哀婉凄绝之情;又有江河溃流式的迸发,如第四层对献媚钻营的奸佞小人的无比痛恨,对楚王远贤亲佞的深深失望之情。从而使全诗的情感显得悲怆深沉又激烈缠绵。 故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 五、【思考和练习】  联系学过的屈原其他作品,谈谈你对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理解。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和独立特征,与众不同的风度和才能。李长之《孔子与屈原》中说他们是“中国精神史上最伟大的纪念像,是中国人伦之极峰。孔子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屈原代表我们民族的心灵。” 关键词:忠君爱国、高洁坚贞、嫉恶如仇、探求理想、文采卓绝。 3.《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2、 了解诗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4、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其内容主要反映汉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五、思考练习 1.了《古诗十九首》的风格。 2.体会思妇和游子的真挚感情。 3.阐释这首诗的意境。 4.《归园田居》--陶渊明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语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来读一读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 作者简介 (以学生回忆为主,力求简洁) 三、 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 ②归向何处 四、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 (一)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问:作者把官场比喻为什么? 明确:尘网、樊笼 问:把自己比喻成什么? 明确:羁鸟、池鱼 问:作者为什么如此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解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 “网”和“三十年”)( 一个“误”字,含蕴着诗人对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几多深刻体悟,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的几多憎恶,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 问:陶渊明一生多次做官、辞官,这些是不是仅仅用一个“误”字就可以辩解的呢? 明确:①矛盾心态 养家糊口的需要,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 ②更凸现出他的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问:作者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A性本爱丘山(原因) B守拙归园田(目的) 问: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宁可挨饿受冻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一个“拙”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教案课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13376.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