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doc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方法一、答题顺序熟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确定区域,深入思考答题准确,有理有据1、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2、仔细读题,弄清题意。读题要反复读几遍,可以用勾画出题目中关键词的方法,准确理解题目意思。3、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4、答题准确,有理有据大部分阅读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有道理的、有根据的回答就是好答案。二、阅读题范例1、写清观点或理解,还要充分说明理由,甚至可以举例子来充分说明。例:“以貌取人”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你赞同哪一种呢?为什么?(P3)答: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你的观点)因为人的相貌是天生的,很难改变的,可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加强,所以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你的理由)比如:革命导师马克思虽然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他却为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的例子)文章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做完这一切以后,他调试好小提琴,又开始了演奏,声音似乎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这次的琴声真的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吗?答:不是。(你的观点)因为他捡到了50万美元的奖票却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等待着失主来领取,所以他这种拾金不昧、讲求诚信的高尚品格显得这次的琴声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你的理由)2、有几个问题就依次回答几个问题,不能遗漏。例:你是怎样理解小提琴手最后说的话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答: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快乐和金钱并没有关系,而是在于是否讲求诚信。(第一问)他是一个具有拾金不昧、讲求诚信的品格高尚的人。(第二问)3、善用关联词或逐条回答可以避免条理混乱,表达不清。例:阅读文中描述的鲁滨孙建造自己住处这一段,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1、聪明。他选择的住处不仅遮挡阳光,还能躲避野兽;2、勤劳能干。建造住处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的;3、勇气惊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恐惧和孤独,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了下来。4、谈启发、理解和感受的题目,回答的时候既要注意谈理解(内容以学习精神品质等为主),更要谈实际。例:“做人不能乘人之危”,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帽子”):一个人不能趁别人处在危险的时候去伤害或者要胁他。(你的理解)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过渡衔接)记得有一天,小明课间跑步摔倒了,一瘸一拐的,在体育课上,老师安排我和他在一个组进行赛跑,我主动向老师说明了小明的情况,没和小明比赛。(生活实际)例: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秃的梧桐)答:我的启示是(“帽子”) :秃的梧桐一定会在明年春天更加茂盛,因为它“有落在土里的桐籽”,那是它茂盛的希望,(自己的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秃的梧桐那样,就算环境再恶劣,困难再大,也要拥有一份自信,一份希望,这样才会走向成功。(联系实际)5、问什么答什么,从答案的第一句话开始,开始要有 “帽子”(俗称)。例:看到网棚中的鹤,“我”突然有些悲凉,情绪也随之跌落下来。“我”期盼见到的是什么样的鹤?怎样才能见到那样的鹤呢?答:“我”期盼见到的鹤是:(“帽子”)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人们只有不捕捉它们,才能在大自然中见到那样自由地鹤。6、利用文中原句,稍加改动回答问题。例:结尾处说到“童心是一片不可忽略的世界啊!”,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课文末尾的一处原话:“很多时候,稚嫩的童心需要大人们耐心的呵斥与培养,善良的性格与美好的品德不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吗?”稍加改动成答案如下: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稚嫩的童心需要大人们耐心的呵斥与培养,善良的性格与美好的品德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因此,不可忽略。7、妙用名言、诗词回答问题。例:当我撑着轻舟穿桥而过,只见一河碧水,满园春色,处身此境,就晓得珍惜春光,不负春光。(P43剑河泛舟)读了文章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答:我的感受是:这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春色满园时(妙改古诗),我真想像作者一样去领略一下剑河的春光啊。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从内容上来说。(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下文做铺垫,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落笔点题,点明文章中心G开门见山,总领全文。(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公式: 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6、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7、“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8、“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9、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示范举例:1).是什么?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例:养花的最后一句)2.)为什么?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3.)怎么样?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11、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12、解释词语的方法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13.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14.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5.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1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17、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18描写手法的作用。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19、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20、仿写句子。公式:数清例句的字数。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21、读图题。公式: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22、写信。公式: 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23、诗文佳句赏欣。公式: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24、表达顺序 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总分总等)。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一)记叙的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作用:补充情节。5)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作用: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二)描景的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推移的顺序。(三)状物的顺序:景物的不同类别:静物、动物、植物。写静物一般按外形(形状、颜色、图案)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用途的顺序。2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起连贯作用。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时,抓住了线索,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脉络清晰。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以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2)有几条线索的文章,往往有一条主线;(3)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 找线索的方法: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2)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3)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4)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的记叙文。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26、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1)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2)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3)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 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4)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表现在对话中。 作用:展示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5)动作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二)环境描写 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2)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7、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28、划分段落、层次,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1.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临危不惧。2.聂荣臻:恩怨分明,宽仁大义,心肠慈善。(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心肠慈善,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3.孙悟空: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神通广大。4.猪八戒:功利憨厚,富有人情味。5.唐僧:严格执著,心地善良,慈悲为本一、缩句的方法:在小学中,缩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文基础题。缩句的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最简略的表达“谁干什么”法,二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怎么样”法,三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是什么”法。1、缩句,就是去掉定语、状语、补语等“枝叶”,保留主语,谓语,宾语等“主干”。具体来说,“的”往往充当定语,“地”往往充当状语,“得”往往充当补语。在缩句时,“的”、“地”、“得”都是“枝叶”,都应删掉。句式如下:( )的名词或代词地+动词()的名词或代词( )的名词或代词动词得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柔和地”、“一望无际的”,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2、主语、宾语的附加成分不明显时一般遵循删前留后的原则。如: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章。学生往往把“她”当成主语主干,而把“胸前”当成附加成分,其实“她”才是限制修饰“胸前”的附加成分,“胸前”是句子的主语的主干。这个主语属于偏正结构,根据“删前留后”的原则可以缩成“胸前挂着奖章”。类似的还有“爸爸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果园西北角刚刚种着新品种的果树”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可以在附加成分和主语主干间加上“的”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如:“她的胸前”、“爸爸的脸上”、“果园的西北角”,再如“我姐姐”变成“我的姐姐”等。3、修饰谓语表示方式方法的词组不要保留。如:计谋高明的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借到了十万多枝箭。有学生缩成“诸葛亮用方法借到箭”。在这种句子中“用”是一个修饰谓语“借到了”的动宾词组,表示借箭的方式,也应当去掉,缩成“诸葛亮借到了箭”才妥。类似的还有“给”“向”等也在缩句时要删去。如“ 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缩成“老师讲故事”,“我向党来唱支歌”缩成“我唱歌”。4、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连动句、复合宾语句式要保持句子结构不变。如: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句子缩成“老人们喜欢钓鱼。”或“老人们去钓鱼。”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如:一个老汉迅速地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来。这种句式和上面的不同,“拉过” 不是修饰“坐下来”的表示方式方法的词组,它们都是“老汉”的连续动作,都应当保留,缩成“老汉拉过椅子坐下来。类似的还有“他穿过满是鲜花的花圃来到教室门前”等。再如“宽阔的广场上有许多人在悠闲地散步。”是复合宾语句式,“散步”是宾语“许多人”的补足宾语,应当缩成“广场上有人散步”。类似的还有“雷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等。5、词语不宜过分精简,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如: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缩句的方法就是减少主要成分的附加成分,而组成一个成分的最小单位是词。“杨梅树”和“甘露”都是偏正关系的词而不是词组,不宜再切割精简。所以不能缩成“树吮吸甘露”甚至“树吮吸露”。恰当的缩法是“杨梅树吮吸甘露”。类似的还有“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教科书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进”中的“教科书”、“枯黄的枫树叶在瑟瑟的秋风中缓缓飘落”中的“枫树叶”、“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茂密的树林”中的“太阳光”、“石拱桥能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中的“石拱桥”等等。6、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7、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8、“把”字句、“被”字句的句式不能变,“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如:(把字句)捣蛋的可可把崭新的联想计算机弄坏了。(被字句)崭新的联想计算机被捣蛋的可可弄坏了。“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缩句时,如果只保留主语部分,就会出现以下混乱的情形:“把”字句缩成“可可弄坏了”,“被”字句缩成“计算机弄坏了”,所以,在缩句时,一般要把主动者和被动者都保留,而由于汉语语法的习惯,在强调被动者(被字句)时施动者可以省略,所以上面的“把”字句应缩成“可可把计算机弄坏了”,“被”字句可以缩成“计算机被弄坏了”。9、过去式、进行式、将来式(趋动式)要注意句意不能改变,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差点儿”、“几乎”、“即将”、“快要”、“将”等应保留。如:(过去式)粗大的雨点带来了一阵阵潮湿的冷气。(进行式)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将来、趋动式)船晃动得厉害,脸色煞白的他差点儿掉进浑浊的河里。在过去式和进行式缩句时,保留表示过去式和进行式的“XX了”、“XX着”才能保持句意不变。而在将来式缩句时同样不能删去体现这种意思的词语。如果缩成“他掉到河里”就把“还没有掉进河里”的原意改变了。这个句子应缩成“他差点儿掉进河里”。类似的还有“几乎”“即将”“快要”等词语也同样不能去掉。如“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巨型船舰”要缩成“我们将看见船舰”等。“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应该缩成“围裙里兜着火柴”。“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应该缩成“张老师上了课”。“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应该缩成“我游览过香山”。10、复指成分保留主要词语。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就是复指成分,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的主要词语。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如: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缩成“蔡希陶是老所长”。再如 “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少年儿童”应当缩成“宋庆龄关心少年儿童”。11、主语、宾语是并列关系的词组应完整地保留。例如:“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参加市场开业仪式”应缩成“市委书记和市长参加仪式。”12、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词组要删除干净。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再如“小明在家里做作业”不能缩成“小明在做作业”,应缩成“小明做作业”,因为“在家里”表示方位,做方位状语,应该去掉。还有如“我们在上星期举行了田径运动会”中的“在上星期”也应去掉。13、关于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14、在缩句中,我们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进行缩句。例: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话,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的“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二、缩句示例:第一组:缩句要保留足够简略的主干。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最简略,正确)B: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不够简略)C: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不够简略)第二组:缩句要保留不改变原意的主干。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A:老人们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B:老人们爱钓鱼。(既保留了原意,又足够简略)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虽保留原意,但不够简略)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鸬鹚站在船舷上。(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D、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正确)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海棠树开花。(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海棠树开满了花。(改换了主语)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正确)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改换了主语)C:柳树上挂冰条儿。(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柳树挂冰条儿。(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树挂冰条。(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A:鲸是鱼类。(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B:鲸不是鱼类。(正确)一、文中成语。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慷慨激昂街头巷尾 神思妙笔惊恐万状 横行霸道 喜出望外名满天下 出人头地 香客如流 风侵雨蚀 负荆请罪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井然有序 巍然屹立 阴森可怖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端茶送饭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脱颖而出龇牙咧嘴顶礼膜拜 神秘莫测 众星捧月掌声雷动静思养神遮天蔽日 芸芸众生 鹤立鸡群爱不释手 龙飞凤舞长年累月 负隅顽抗 悲愤欲绝晨钟暮鼓 荒无人烟 谈经论道 鸦雀无声 水深龙多二、按要求写成语。1、写景的:清奇俊秀云雾飘渺波澜壮阔银装素裹2、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完璧归赵四面楚歌3、来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火眼金睛夸父追日八仙过海4、来自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5、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分秒必争一刻千金尺璧寸金6、精神集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专心致志7、人的优秀品质:忠于职守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舍己救人8、AABB:纷纷扬扬喧喧嚷嚷零零星星郁郁葱葱9、AABC:惴惴不安寥寥无几嗷嗷待哺孜孜不倦10、ABCC:大名鼎鼎神采奕奕相貌堂堂风度翩翩11、ABAC:载歌载舞自由自在一心一意无忧无虑12、承上启下:思前想后开天辟地弄假成真惊天动地13、左思右想:南征北战东倒西歪明争暗斗天昏地暗14、爱国的成语:忠君报国以身许国舍身为国忧国忧民15、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顷刻间 一瞬间转眼间霎时间刹那间三、练习中的成语。1、练习4(第85页)生旦净丑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唱念做打动人心弦有板有眼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妙活灵活现感人肺腑 四、练习中的俗语。练习4(第84页)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华山自古一条道。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五、练习中的名人名言。练习7 142页有关读书的名言。(鲁迅的)(1)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2)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3)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4)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六、练习中的古今贤文P142古今贤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
收藏
编号:271413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阅读
浏览
答题
技巧
技能
大全
- 资源描述:
-
.\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方法
一、答题顺序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读题,弄清题意――确定区域,深入思考――答题准确,有理有据
1、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
2、仔细读题,弄清题意。
读题要反复读几遍,可以用勾画出题目中关键词的方法,准确理解题目意思。
3、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4、答题准确,有理有据
大部分阅读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有道理的、有根据的回答就是好答案。
二、阅读题范例
1、写清观点或理解,还要充分说明理由,甚至可以举例子来充分说明。
例:“以貌取人”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你赞同哪一种呢?为什么?(P3)
答: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你的观点)因为人的相貌是天生的,很难改变的,可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加强,所以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你的理由)比如:革命导师马克思虽然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他却为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的例子)
文章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做完这一切以后,他调试好小提琴,又开始了演奏,声音似乎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这次的琴声真的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吗?
答:不是。(你的观点)因为他捡到了50万美元的奖票却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等待着失主来领取,所以他这种拾金不昧、讲求诚信的高尚品格显得这次的琴声比以前更动听更悠扬。(你的理由)
2、有几个问题就依次回答几个问题,不能遗漏。
例:你是怎样理解小提琴手最后说的话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快乐和金钱并没有关系,而是在于是否讲求诚信。(第一问)他是一个具有拾金不昧、讲求诚信的品格高尚的人。(第二问)
3、善用关联词或逐条回答可以避免条理混乱,表达不清。
例:阅读文中描述的鲁滨孙建造自己住处这一段,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1、聪明。他选择的住处不仅遮挡阳光,还能躲避野兽;2、勤劳能干。建造住处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的;3、勇气惊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恐惧和孤独,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了下来。
4、谈启发、理解和感受的题目,回答的时候既要注意谈理解(内容以学习精神品质等为主),更要谈实际。
例:“做人不能乘人之危”,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帽子”):一个人不能趁别人处在危险的时候去伤害或者要胁他。(你的理解)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过渡衔接)记得有一天,小明课间跑步摔倒了,一瘸一拐的,在体育课上,老师安排我和他在一个组进行赛跑,我主动向老师说明了小明的情况,没和小明比赛。(生活实际)
例: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秃的梧桐》)
答:我的启示是(“帽子”) :秃的梧桐一定会在明年春天更加茂盛,因为它“有落在土里的桐籽”,那是它茂盛的希望,(自己的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秃的梧桐那样,就算环境再恶劣,困难再大,也要拥有一份自信,一份希望,这样才会走向成功。(联系实际)
5、问什么答什么,从答案的第一句话开始,开始要有 “帽子”(俗称)。
例:看到网棚中的鹤,“我”突然有些悲凉,情绪也随之跌落下来。“我”期盼见到的是什么样的鹤?怎样才能见到那样的鹤呢?
答:“我”期盼见到的鹤是:(“帽子”)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人们只有不捕捉它们,才能在大自然中见到那样自由地鹤。
6、利用文中原句,稍加改动回答问题。
例:结尾处说到“童心是一片不可忽略的世界啊!”,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课文末尾的一处原话:“很多时候,稚嫩的童心需要大人们耐心的呵斥与培养,善良的性格与美好的品德不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吗?”稍加改动成答案如下: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稚嫩的童心需要大人们耐心的呵斥与培养,善良的性格与美好的品德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因此,不可忽略。
7、妙用名言、诗词回答问题。
例:当我撑着轻舟穿桥而过,只见一河碧水,满园春色,处身此境,就晓得珍惜春光,不负春光。(P43《剑河泛舟》)
读了文章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答:我的感受是:这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春色满园时(妙改古诗),我真想像作者一样去领略一下剑河的春光啊。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从内容上来说。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下文做铺垫,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落笔点题,点明文章中心
G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6、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7、“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8、“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9、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例:《养花》的最后一句)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11、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
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
12、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13.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14.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5.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1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17、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18描写手法的作用。
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9、环境描写的作用。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20、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21、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22、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23、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24、表达顺序 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总分总等)。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用:补充情节。
5)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二)描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推移的顺序。
(三)状物的顺序:
景物的不同类别:静物、动物、植物。
写静物一般按外形(形状、颜色、图案)→结构→用途的顺序;
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
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用途的顺序。
2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起连贯作用。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时,抓住了线索,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脉络清晰。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以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2)有几条线索的文章,往往有一条主线;(3)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
找线索的方法:
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2)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3)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4)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的记叙文。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26、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
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
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4)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表现在对话中。
作用:展示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5)动作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二)环境描写
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7、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28、划分段落、层次,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2.聂荣臻:恩怨分明,宽仁大义,心肠慈善。
(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心肠慈善,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3.孙悟空: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神通广大。
4.猪八戒:功利憨厚,富有人情味。
5.唐僧:严格执著,心地善良,慈悲为本
一、缩句的方法:
在小学中,缩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文基础题。缩句的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最简略的表达“谁干什么”法,二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怎么样”法,三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是什么”法。
1、缩句,就是去掉定语、状语、补语等“枝叶”,保留主语,谓语,宾语等“主干”。
具体来说,“…的”往往充当定语,“…地”往往充当状语,“得…”往往充当补语。在缩句时,“…的”、“…地”、“得…”都是“枝叶”,都应删掉。句式如下:
( )的+名词或代词+〔〕地+动词+()的+名词或代词
( )的+名词或代词+动词+得< >
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柔和地”、“一望无际的”,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
2、主语、宾语的附加成分不明显时一般遵循删前留后的原则。
如: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章。学生往往把“她”当成主语主干,而把“胸前”当成附加成分,其实“她”才是限制修饰“胸前”的附加成分,“胸前”是句子的主语的主干。这个主语属于偏正结构,根据“删前留后”的原则可以缩成“胸前挂着奖章”。类似的还有“爸爸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果园西北角刚刚种着新品种的果树”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可以在附加成分和主语主干间加上“的”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如:“她的胸前”、“爸爸的脸上”、“果园的西北角”,再如“我姐姐”变成“我的姐姐”等。
3、修饰谓语表示方式方法的词组不要保留。
如:计谋高明的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借到了十万多枝箭。有学生缩成“诸葛亮用方法借到箭”。在这种句子中“用……”是一个修饰谓语“借到了”的动宾词组,表示借箭的方式,也应当去掉,缩成“诸葛亮借到了箭”才妥。类似的还有“给……”“向……”等也在缩句时要删去。如“ 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缩成“老师讲故事”,“我向党来唱支歌”缩成“我唱歌”。
4、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连动句、复合宾语句式要保持句子结构不变。
如: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很多学生都把这个句子缩成“老人们喜欢钓鱼。”或“老人们去钓鱼。”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如:一个老汉迅速地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来。这种句式和上面的不同,“拉过” 不是修饰“坐下来”的表示方式方法的词组,它们都是“老汉”的连续动作,都应当保留,缩成“老汉拉过椅子坐下来。类似的还有“他穿过满是鲜花的花圃来到教室门前”等。再如“宽阔的广场上有许多人在悠闲地散步。”是复合宾语句式,“散步”是宾语“许多人”的补足宾语,应当缩成“广场上有人散步”。类似的还有“雷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等。
5、词语不宜过分精简,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如: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缩句的方法就是减少主要成分的附加成分,而组成一个成分的最小单位是词。“杨梅树”和“甘露”都是偏正关系的词而不是词组,不宜再切割精简。所以不能缩成“树吮吸甘露”甚至“树吮吸露”。恰当的缩法是“杨梅树吮吸甘露”。类似的还有“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教科书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进”中的“教科书”、“枯黄的枫树叶在瑟瑟的秋风中缓缓飘落”中的“枫树叶”、“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茂密的树林”中的“太阳光”、“石拱桥能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中的“石拱桥”等等。
6、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7、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
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
8、“把”字句、“被”字句的句式不能变,“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
如:(把字句)捣蛋的可可把崭新的联想计算机弄坏了。(被字句)崭新的联想计算机被捣蛋的可可弄坏了。“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缩句时,如果只保留主语部分,就会出现以下混乱的情形:“把”字句缩成“可可弄坏了”,“被”字句缩成“计算机弄坏了”,所以,在缩句时,一般要把主动者和被动者都保留,而由于汉语语法的习惯,在强调被动者(被字句)时施动者可以省略,所以上面的“把”字句应缩成“可可把计算机弄坏了”,“被”字句可以缩成“计算机被弄坏了”。
9、过去式、进行式、将来式(趋动式)要注意句意不能改变,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差点儿”、“几乎”、“即将”、“快要”、“将”等应保留。
如:(过去式)粗大的雨点带来了一阵阵潮湿的冷气。(进行式)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将来、趋动式)船晃动得厉害,脸色煞白的他差点儿掉进浑浊的河里。在过去式和进行式缩句时,保留表示过去式和进行式的“XX了”、“XX着”才能保持句意不变。而在将来式缩句时同样不能删去体现这种意思的词语。如果缩成“他掉到河里”就把“还没有掉进河里”的原意改变了。这个句子应缩成“他差点儿掉进河里”。类似的还有“几乎”“即将”“快要”等词语也同样不能去掉。如“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巨型船舰”要缩成“我们将看见船舰”等。“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应该缩成“围裙里兜着火柴”。“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应该缩成“张老师上了课”。“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应该缩成“我游览过香山”。
10、复指成分保留主要词语。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就是复指成分,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的主要词语。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如: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缩成“蔡希陶是老所长”。再如 “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少年儿童”应当缩成“宋庆龄关心少年儿童”。
11、主语、宾语是并列关系的词组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参加市场开业仪式”应缩成“市委书记和市长参加仪式。”
12、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词组要删除干净。
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再如“小明在家里做作业”不能缩成“小明在做作业”,应缩成“小明做作业”,因为“在家里”表示方位,做方位状语,应该去掉。还有如“我们在上星期举行了田径运动会”中的“在上星期”也应去掉。
13、关于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
14、在缩句中,我们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进行缩句。
例: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话,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的“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例句的正确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二、缩句示例:
第一组:缩句要保留足够简略的主干。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最简略,正确)
B: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不够简略)
C: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不够简略)
第二组:缩句要保留不改变原意的主干。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B:老人们爱钓鱼。(既保留了原意,又足够简略)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虽保留原意,但不够简略)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
B:鸬鹚站在船舷上。(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D、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正确)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
B:海棠树开花。(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
C:海棠树开满了花。(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正确)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改换了主语)
C:柳树上挂冰条儿。(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
D:柳树挂冰条儿。(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
E:树挂冰条。(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B:鲸不是鱼类。(正确)
一、文中成语。
群星闪烁 银装素裹 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慷慨激昂
街头巷尾 神思妙笔 惊恐万状 横行霸道 喜出望外
名满天下 出人头地 香客如流 风侵雨蚀 负荆请罪
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 井然有序 巍然屹立 阴森可怖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端茶送饭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龇牙咧嘴 顶礼膜拜 神秘莫测 众星捧月
掌声雷动 静思养神 遮天蔽日 芸芸众生 鹤立鸡群
爱不释手 龙飞凤舞 长年累月 负隅顽抗 悲愤欲绝
晨钟暮鼓 荒无人烟 谈经论道 鸦雀无声 水深龙多
二、按要求写成语。
1、写景的: 清奇俊秀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银装素裹
2、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 背水一战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3、来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火眼金睛 夸父追日 八仙过海
4、来自寓言故事: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5、珍惜时间: 争分夺秒 分秒必争 一刻千金 尺璧寸金
6、精神集中: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7、人的优秀品质:忠于职守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舍己救人
8、AABB: 纷纷扬扬 喧喧嚷嚷 零零星星 郁郁葱葱
9、AABC: 惴惴不安 寥寥无几 嗷嗷待哺 孜孜不倦
10、ABCC: 大名鼎鼎 神采奕奕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11、ABAC: 载歌载舞 自由自在 一心一意 无忧无虑
12、承上启下: 思前想后 开天辟地 弄假成真 惊天动地
13、左思右想: 南征北战 东倒西歪 明争暗斗 天昏地暗
14、爱国的成语:忠君报国 以身许国 舍身为国 忧国忧民
15、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顷刻间 一瞬间转眼间霎时间刹那间
三、练习中的成语。
1、练习4(第85页)
生旦净丑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唱念做打动人心弦
有板有眼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妙活灵活现感人肺腑
四、练习中的俗语。
练习4(第84页)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五、练习中的名人名言。
练习7 142页有关读书的名言。(鲁迅的)
(1)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2)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4)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六、练习中的《古今贤文》
P142《古今贤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