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报批稿).-.2010224111425.doc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报批稿).-.201022411142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报批稿).-.2010224111425.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报批稿).-.2010224111425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施-发布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Rules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head blight(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报批稿)GB/T 15796200X代替GB/T 15796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 65.020.01B 15.精品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目 次前言
2、 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4 菌源基数调查 25 病情系统调查 36 病情普查 47 预测方法 48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4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小麦赤霉病 6附录B (资料性附录)影响赤霉病侵染小麦的关键生育期 10附录C (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 11附录D (资料性附录)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估计模型 12前 言本标准代替GB/T 157961995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与GB/T 15796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本次修订将原来的测报对象“麦类赤霉病”重新定名为“小麦赤霉病”,增加了预测方法的内容,将原来的“测报
3、调查规范”改为“测报技术规范”;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其中定义了病情严重度、病情指数、子囊壳成熟程度分级指标、子囊壳成熟程度等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中的重要术语和病情判别标准;修改了原标准中“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改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并规定了各级发生程度的病穗率和发病面积比率的具体指标;增加了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的菌源基数调查内容;删除了“麦类生育期观察”的调查项目,将其具体内容并入病情调查;修改了病情系统调查,去掉“春麦区调查”的调查项目,将其具体内容分别并入“病情系统调查”和“病情普查”项目中;删除了正文中分别出现的各调查项目表格,将其内容编成一系列完整的样表,并在该份
4、样表中加入了“小麦赤霉病年度发生情况统计表”和“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作为规范性附录;增加了稻麦轮作区和玉米、小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作为规范性附录;增加了影响赤霉病侵染小麦的关键生育期,旨在规范判断赤霉病发病的关键因子,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参考借鉴;增加了关于赤霉病产量损失计算方法内容,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参考借鉴。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曾娟,张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5、 15157961995。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标、子囊壳成熟度和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基数调查、病情系统调查、病情普查、预测方法及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本规范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预测。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病情严重度 severity level of disease出现穗腐症状(或由秆腐引起的白穗症状)的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比例。划分为5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
6、3/4以上。2.2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按式(1)计算:(1)式中:I病情指数;i病情严重度各级值;hi各级严重度对应病穗数;H调查总穗数。2.3 病残体带菌率 perithecium-carrying rate of the diseased remnant产生子囊壳的病残体丛(株)数占调查总丛(株)数的百分率。按式(2)计算加权平均病残体子囊壳带菌率:(2)式中:L加权平均病残体带菌率(%);lr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株)带菌率(%);r该类型田所占面积比率(%)。2.4 子囊壳成熟度 ripening l
7、evel of perithecium室内镜检病残体子囊壳时,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子囊壳所处的发育阶段,包括子囊壳是否成形和形状大小、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有无和形状等。共分4级:0级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1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2级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辨的子囊孢子;3级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红色粉末。2.5 子囊壳成熟指数 perithecium ripening index产生成熟子囊壳的病残体数占镜检病残体总数的加权平均百分率。按公式(3)计算:(3)式中:D子囊壳成熟指数
8、;m子囊壳成熟度级别;Nm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根);N镜检病残体总数(根)。2.6空中孢子捕捉量 the number of spore caught in air 指孢子捕捉仪单日连续捕捉两小时后镜检,单片18mm18mm盖玻片覆盖范围内,赤霉病菌子囊孢子的数量。2.7病穗率 the rate of diseased panicle 指发病的小麦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比率。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以当地最终的病穗率为主要指标、参考发病面积比率确定。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9、表1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指 标1级2级3级4级5级病穗率 / %0.1X1010X2020X3030X40X 40发病面积比率 / %Y30Y30Y30Y30Y30注:X病穗率;Y发病面积比率。其中发病面积比率为参考指标。4 菌源基数调查4.1 病残体带菌率调查4.1.1 调查时间 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4.1.2 调查田块稻麦轮作区,选择残留有稻桩的田块3块;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选择残留有玉米、小麦秸秆或病残穗的田块3块。所选田块要能代表越冬状态的不同类型,并估测该类型田在当地麦田中的面积比率。4.1.3 调查方法每块田随机调查50100丛(株),针对赤霉病
10、菌在不同地区的主要越冬场所,分别检查稻桩、玉米或小麦秸秆等的带菌情况,计算病残体带菌率。调查结果填入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见附录A表A.1)。4.2 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4.2.1 调查时间与4.1.1同期进行。4.2.2 调查方法从带菌病残体中取下产生子囊壳较多的一根,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挑取不同部位的子囊壳(包含里层和外层的子囊壳),放置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检,判断子囊壳成熟度级别,计算子囊壳成熟指数。检查结果记入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见附录A表A.2)。4.3 空中子囊孢子捕捉4.3.1 捕捉时间和管理在小麦孕
11、穗期连续捕捉2030天,每天捕捉时间0:002:00, 8:00时收片,傍晚装片。4.3.2 孢子捕捉仪的设置用孢子捕捉仪来捕捉空中浮游的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以空中孢子捕捉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孢子捕捉仪在麦田设置高度为1.2m。捕捉仪臂长1517cm,转臂距地面1.5m,微型电动机转速为1500转/分。4.3.3 粘孢载玻片采用厚度为11.5mm的载玻片,分别安装在转臂两端,上转臂呈45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4.3.4 镜检和记载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8mm18mm盖玻片,用1010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镜检18mm18mm盖玻片覆盖范围内的赤霉病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赤霉病 测报 技术规范 报批 20102241114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