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
《(指南解读)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南解读)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发热与感染的发生率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的比例1:Freifeld AG, Bow EJ,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 Feb 15;52(4):e56-93胡龙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年第12 卷第3 期:191-192de Naurois J, Novitzky-Basso I,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1(Supplement 5):v252v256,2010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95.3%98.1% 2。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
2、高达11% 3。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度PicazoJJ. Management of the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PicazoJJ. Management of the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Intl J Antimicrob AgentIntl J Antimicrob Agent 2005 2005由于主要病原菌、可用抗菌药物及/或医疗相关经济状况的差异,以IDSA发热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南(2010)1以及欧洲ESMO中性粒细胞缺乏相关发热临床实践指南 (2010)
3、2与亚太地区的伴中粒缺乏和原因不明发热的肿瘤患者临床管理指南(2005)3为参考,结合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细菌耐药监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制定本指南。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因此,临床医师应当了解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和所需的抗菌药物治疗。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存在的唯一征象: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制定针对中国患者的实践指南,可以为国内的临床医师尤其是血液科和肿瘤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有其独特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Freifeld AG, Bow EJ,
4、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 Feb 15;52(4):e56-93de Naurois J, Gill MJ,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1(Supplement 5):v252v256,2010Huang Xiao Jun, Shen Zhixiang,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6S (2005) S128S132目录患者风险评估3抗 菌 治 疗5临 床 诊 断4定义12常见细菌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常见细菌病原体1-7常见革兰阴性菌常见革兰阳性
5、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MRSA)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含VRE)鲍曼不动杆菌链球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除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外,非发酵菌在G-菌中占据很大比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排第一位。 朱骏,丁星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6(1):37-41 王秀丽,吴德沛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1):1589-1591 叶芳,贾宁等. 临床医药实践. 2011;20(4):243-244. 孙景勇,倪语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2):20-217.邓琦,李新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
6、9(9):1159-1162.李春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2008;18(8):1179-1182.吴蓓倩,冷海燕等. 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8):1222-1223国内血液病感染以G-菌为主 国内一些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血液病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起,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逐渐上升。而近几年来,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未见明显增加,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2。韩冰,邸海峡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06;86(10):664-668王继军,胡凯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18(4):1031-1035朱骏,丁星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6(1)
7、:37-41王秀丽,吴德沛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1):1589-1591叶芳,贾宁 等.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4):243-244.王继军、等2(2010)朱骏、等3(2006)王秀丽、等4(2010)叶芳、等5(2011)孙景勇、等6(2006)邓琦、等7(2009)李春艳、等8(2008)吴蓓倩、等9(2008)孙景勇,倪语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2 ):20-217.邓琦,李新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9):1159-1162.李春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2008;18(8):1179-1182.吴蓓倩,冷海燕等.
8、 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8):1222-1223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抵御耐药性”2 在全球范围内,“ESKAPE”耐药已成为导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1 “ESKAPE”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但当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逐渐减缓,未来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3新药数量1983-19871988-19921993-19971998-20022003-20071. Rice LB et al.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 197:1079812. http:/www.who.int/world-hea
9、lth-day/zh/3. Boucher HW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11281. 汪复,朱德妹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10(5):325-334.2. 肖永红,王进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18(8):1-63.肖永红,王进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6):77-83-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阳性率分别达到50-60%和40-50%1。-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比例有增加趋势1-3。产ESBL菌株比例 产ESBL菌比例增加耐药菌比例呈增加趋势2012年年CHINET监测
10、监测 产产ESBL菌株检出率菌株检出率医院大肠埃希菌肺克和产酸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株数/总株数(%)产ESBLs株数/总株数(%)产ESBLs株数/总株数(%)合计6918/1249855.32731/665541.0 225/108520.7102012-中国CHINET 资料汇总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5.3%、41.0%和20.7%19613株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抗菌药物耐药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26.552.8阿米卡星28.967.9头孢他啶37.557.3头孢吡肟40.45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
11、.552.5环丙沙星40.055.0美罗培南41.151.4亚胺培南45.152.0112012-中国CHINET 资料汇总耐药率仍以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低,但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大多在50%60%-既往90d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患者,非发酵菌感染比例增加。-近年来包括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增多趋势1 。耐药菌比例呈增加趋势 碳青霉烯暴露患者非发酵菌比例更高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1. 王辉等. 中国检验医学杂志. 2005;28(6):36-41. 广泛耐药/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中国CHINET 2008-2012)年份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株数/受试菌
12、%株数/受试菌%株数/受试菌%2008 85/41302.1340/312010.910/30780.32009 85/49121.7709/416317.081/45561.82010 86/50801.71058/494921.4189/50323.82011109/60121.81262/595821.2 150/63902.3 2012109/72711.51380/782717.6149/87721.7鲍曼不动杆菌的鲍曼不动杆菌的XDR/PDR菌株的检出率在升高菌株的检出率在升高!132012-中国CHINET 资料汇总耐药菌比例呈增加趋势 耐药G+菌比例高-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13、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在一些血液中心,MRSA的比例超过90%1,甚至达到100%2。-09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 和MRCNS) 平均为52. 7%和71. 7%3 。朱骏,丁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1):37-41吴蓓倩,冷海燕等. 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8):1222-1223汪复,朱德妹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10(5):325-334.我国仍需要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以进一步了解粒缺伴发热患者作为特殊疾病人群的临床特点。目录流 行 病 学患者风险
14、评估3抗 菌 治 疗5临 床 诊 断412定义中性粒细胞缺乏: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期48h后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0.1109/L发热: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小时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和软组织。 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判断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低体温表现。目录流 行 病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指南 解读 中国 中性 粒细胞 缺乏 发热 患者 抗菌 药物 临床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