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柳宗元讲稿.doc
#+薃柳宗元讲稿螃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讲稿袀 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蒇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芄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没错,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呢,我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一首非常优美的、我们说它是山水诗也好,抒情诗也好,在这样一首优美的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巨大的悲剧,隐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还隐藏着一种极度绝望的心情。薂 那我还真不是耸人听闻,还真不是故做奇异之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在哪儿呢?这还得从柳宗元青少年时期的极度的辉煌说起,柳宗元的青少年时代,那跟韩愈不一样。我们前面讲韩愈,觉得都挺惨的一个苦孩子,磕磕巴巴的,最后通过读书,然后终于考丨中了进士,考丨中进士半天又做不了官等等等等。(柳宗元)没有,咱们柳宗元“根正苗红”。羀 他第一大辉煌是,他有一个非常耀眼的家族(出身望族),就是柳宗元这个柳姓,在唐代是一个大姓,特别是柳宗元是河东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的运城市人。这个河东的柳氏,还有河东的裴氏,河东的薛氏,是三大著姓,就是三大家族。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际,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柳宗元的家族里边做官的,往大了说,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最小的怎么着也是个刺史,再小了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去。在唐代的初期,他就有两个祖先非常地厉害,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算是个准驸马吧;还有一个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你看,人家这身世,多排场,多气派。这种显赫的家世,家族的历史,那无疑的,让柳宗元从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骄傲的人。袈 第二,柳宗元这个人,从小少有大志,聪明过人,而且在同龄人当中是一个佼佼者。何以见得呢?在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反叛的藩镇将领叫李怀光,朝廷平叛把他镇丨压了。有一个姓崔的高官,就想写一封给朝廷的贺信,他就找到了柳宗元,柳宗元就代他写了一封给朝廷的贺信,这封贺信的名字,就是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一年,柳宗元才十三岁。等于说,他替一个高级官员给朝廷写了一封祝贺打胜仗的这封信。有人可能说,我怀疑,不可能,哪儿那么多神童啊?你怀疑也是对的,可是你要知道,王勃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跟不用说那个李贺了,是吧,二十七岁他就死了,可是以他的地位,已经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自古天才出少年,这话是丁点都不差,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柳宗元在十三岁写了这样一篇大文章。柳宗元自己曾经说过,我这个人,螂“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芀 我从小啊,我就没打算把事做小了,我的目标就是瞄着那历史上有大作为的人去的。韩愈曾经有一段话,对柳宗元有一个精辟的评价,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怎么说的呢?说柳宗元这个人聪明能干,从小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就没有他不明白的道理,虽然年轻,但他成熟得早,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五岁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他的才华是如此的卓越,他是个精明强悍的人,特别擅长发议论,每当他发议论的时候,往往是广征博引,出入于经史子集当中,他非常博学,他口才特别好,当他要跟你辩论的时候,他总是滔滔不绝,意气风发,所向披靡,想跟他辩论的人,就没法辩赢,必得给你辩得张口结舌,才算完了,这么一个人。而且柳宗元因此,这么小啊,才华超众,所以在长安的时候,王公大人都特别地欣赏他,交口称赞,都恨不能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说柳宗元是我的门生。就是这么火,就是这么招人喜欢。肀 画外音:宗元的从政经历既简单又经典: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岁通过博学宏词科后,任集贤殿书院正字,即皇家图书馆校对管理员。二十八岁任首都长安下辖的蓝田县尉,即县公安局局长;三十岁任监察御史里行,即国家监察部高级公务员助理。三十二岁任礼部员外郎,即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级公务员,正六品。柳宗元用了仅仅十一年时间,便由一名普通的读书郎,成长为国家重要部委的高级公务员,这与在仕途之路上坎坷不断的韩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么为什么柳宗元的仕途之路会如此平坦呢?芈 康震:大家可能就会问了,说凭什么呀?凭什么柳宗元年纪轻轻的,仕途就顺风顺水的,就一直能往上做呢,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你,这有国内的大气候,也有个人的小气候。就是柳宗元所处的唐德宗时期是个什么时期啊?对藩镇割据的势力有点姑息苟且,宦官们手握禁军的军权,还有,这个唐德宗,老是对宰相不信任,所以他任命那些宰相都像倭瓜一样,特别软,在他跟前唯唯诺诺的,所以整个的朝政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没有生气,没有生机,当时像柳宗元这样的年轻的官员,都有着要改革朝政的这样一种愿望,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认识了他这辈子跟他的命运紧密相关的两个人,太重要了。第一个人,是他的同科进士刘禹锡,就是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那个人。刘禹锡不但是他的同科进士,而且跟他在一生当中都是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俩在政治上、在文学上、在哲学上、在思想上,很多的想法都非常地接近。还有一个人,就是通过刘禹锡,他认识的王叔文王叔文?大家可能对这个人就非常陌生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王叔文,王叔文是越州人,就是现在的绍兴人,他出身很低微的,他下棋下得特别好,所以皇帝召他为棋待诏,就是说,我有功夫,叫你来陪我下盘棋,就这个活儿,这地位是很低的,就是杂耍一类的,是不是?可是这个人喜欢读书,当时的太子李诵,特别地欣赏他,经常叫他跟自己一起读书,这个王叔文很有政治头脑,他经常劝太子说,你应该多多地网罗人才。经常跟他说,你看这个人,将来您要是登了大宝之位,这个人可以做宰相。您看那个人,将来他可以做将军。有一次这个李诵,他不是太子吗,他召集手底下的门客,说咱们应该集思广益,给咱们现在当今的圣上,就是我的父皇,提点政治上的建议。大家一听都特别高兴,非常踊跃,你一嘴我一言的,就提好多建议。只有王叔文,坐边上不吭声,耷拉个脑袋。这会议完了之后,李诵就非常地纳闷儿,就问他说,哎,你今儿是怎么着?有状况啊?你怎么不说话呀?王叔文说您傻呀?您做为太子,主要应该关心皇上的健康,和他的身体状况,您怎么能够在他跟前说长道短,说您的朝政这儿不成,那儿应该提点建议。您知道当今圣上,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的疑心又那么重,您要是这么做,皇上到时以为您要收买天下人心,对你有什么好处啊,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李诵当时听了以后非常感激,跟他说哎哟,多亏先生提醒啊,我这儿大梦方醒啊,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从此更喜欢王叔文了,这就成他的死党了。蒄当时刘禹锡做什么官呢?刘禹锡在太子的东宫里边做官,所以他跟王叔文就认识,他就又把柳宗元介绍给王叔文,就这么认识了。你想,在当时那种政治形势下,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的政治家和官员,早就渴望着要竖起革新和改革的大旗,早就对政局不满了。所以他们都聚集在王叔文周围,我们姑且把他们叫做“革新集团”。莃 画外音: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逝,太子李诵却突发中风,各方势力开始觊觎皇帝宝座。危急时刻,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果断出手,成功拥立李诵登基,这就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唐顺宗。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度支等职,成为朝廷最主要的决策者,而柳宗元等人也分别被委以重用,他们大胆改革前朝遗留下来的弊政,例如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召回被贬忠臣,废除扰民害民的“宫市”,还将上千名宫女放出皇宫,让她们自由选择生活等等,史称“永贞革新”。这些改革措施深受民众的欢迎,史料记载“百姓相聚,欢呼大喜”。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八个月的时间,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就失败了,主要的参与者或者被杀,或者被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作为“永贞革新”的重要成员,柳宗元的人生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呢?膀 康震: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前面说了,说那首江雪的诗背后隐藏了一个很大的悲剧和落差,这个落差和悲剧就慢慢地开始酝酿了。蒅第一, 改革推进了,但是有一点你注意到了没有,这些改革都是皮儿上的,没有触及到藩镇割据这个要命的话题。这王叔文他们当时一掌握政权之后,就有一些割据的藩镇势力跟他们套近乎,拉拢他们说,你看,你把我的地盘再扩大一点,我就支持你,我就力挺你。王叔文不吃这一套,差点把(藩镇)派来的官员给杀了。但是这样一来呢,这些藩镇的将领一看,王叔文的(来头)不对,他们就转而去联络那些宦官,跟那些宦官勾结起来,共同地对付改革派。所以第一,他们没有能够真正从实质上触及到藩镇割据的势力。王叔文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有时候派些使者去安抚安抚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强力的举措,这是第一条。膆第二,你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改革和革新的主要的对象是谁?一个是藩镇,还有谁啊?宦官嘛,这很清楚啊。当时我们知道,宦官手里是有军权的,什么军队?就是皇家的禁军。你不把皇家禁军的军权拿到手里头,那皇上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中。王叔文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倒是派人去想把这个军权夺过来,人家不给,不给怎么办?王叔文也是奈何奈何,没办法,他们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能够把军权夺过来。因为什么呢,军队都在人家手里头,都是人家的人。所以宦官这一块,他摇不动,宦官的军权也拿不走。膂第三,还有一个很要命的地方,唐顺宗是个什么人啊,是个说不出话来,行动不便的一个半身不遂的人。所以他坐着皇帝(位置),全国人民跟着担心。就有一个强烈的诉求,什么诉求啊?想尽快地立一个太子。这太子立谁啊?就是当时的广陵王李纯,就是后来的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可是你知道,这家伙很危险,为什么呢,王叔文等人他们一块儿拥立了李诵唐顺宗,现在这个太子要立了的话,太子的心思肯定是跟他们不对付的,而且太子身边也有另外一拨宦官,就是那帮掌握军权的宦官,他们早就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太子拉到了一起。这样一来就很麻烦,你知道为什么吗,本来王叔文等人进行的革新运动,他的目标是针对谁的?宦官、藩镇、朋党、种种的弊政,但是现在如果要立了这个李纯为太子,矛盾就转变成什么了?转变成你想不想立他为太子,你想立谁为太子,这直接就关系到说你想将来让谁当皇帝的问题,这麻烦可就大了,这就变成个政治问题了。你知道柳宗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吗?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六逆论,它里边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是比较要命的,他说什么呀?他说继承大统其实没有什么贵贱之分的,高贵的人如果智能不够,也不一定能继承大统。低贱的人如果脑子聪明也不是不可以继承大统。还有一条,就是嫡出的呢还是庶出的,也不应该受限制,对不对?你说你是嫡出的能继承,你脑子不够用,你也不能继承皇帝的宝座。那我说我这庶出的,如果脑子聪明,就也可以继承。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篇文章,是不是为了配合太子的拥立的问题写的,但是他的立论本身,你说这个后来的唐宪宗看了能高兴吗?这就是舆论工作。所以说,王叔文等人当时就比较沉重,因为这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问题就是李纯最终还是被立为太子,这就是埋下了一个大地雷,你知道吗,李纯心里很清楚,你们这帮人就不想让我当太子。其实我们知道,唐宪宗后来是一个锐意改革的君主,他改革那些举措,咱说白了,跟王叔文他们那改革举措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一点都没有。关键是谁掌握领导权的问题,特别是你想让谁当皇帝的问题,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芀 画外音: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以“刚明果断”著称,是一个有为的君主。而当年,在自己能否被立为太子的问题上,“革新集团”的敌视与对立态度,深深刺痛了他。皇权之争向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也是“革新集团”覆灭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革新集团”当政之后,本来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但是集团内部一系列不健康的因素,却使得他们迅速地走向分崩离析,走向覆灭。那么这些不健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袆 康震:再有一个,他们的工作作风不大好,就是这些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当他们在一块议论事的时候,他们都说什么呢,在一块儿互相夸耀,这个说我看你像诸葛亮嘛,那个说我看你像乐毅嘛,那人说我看你像管仲嘛,就互相夸。然后呢,轻易地封官许愿,凡是跟他们关系好的,说我看那谁还不错,明天给提拔提拔,过两天真就给提拔了。再过两天说我看那个谁也还可以再考虑考虑,还真就考虑了。所以到底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太年轻,而且这样引起了不好的风气,在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家门口,就门庭若市,来来往往,车水马龙,都干嘛呢,那不得套近乎吗?再加上我们说这些人少年得志,免不了有些宗派习气,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所以朝廷里边的老臣都是以一种沉默,来做一种消极的抵抗。我给你讲个很简单的例子,你马上就清楚了。这韦执谊,很年轻的宰相。韦执谊跟当时另外三位年纪很大的宰相在政事堂、也就是宰相办公室吃饭。按规定,宰相们吃饭的时候,别人是绝对不可以打扰的。这时候,王叔文来找韦执谊,因为从内在关系上我们知道,王叔文是他的什么呢,是他老板呐,他的宰相是王叔文给的。王叔文找他,外边吵吵嚷嚷的,后来外头看门的人进来说,他让你出去。这韦执谊就特别难受,你知道吗,因为他并不愿意真的被叫起来,然后出去见王叔文,可是他又害怕王叔文。他最后憋红着脸,然后出来见王叔文,两个人在走廊上说话。其他的三位老宰相就不吃饭了,等着他回来。结果过了一袋烟功夫,人家传过来话说,这个王叔文王学士,已经叫了饭了,让韦执谊到他那屋吃去。当时就有两个宰相表示,我要告病,我不干了,我要回家。没有体统,没有尊严。就是这些事看上去是小事,但实际上,他不但影响到你的观感,你的形象,也影响到这批老大臣的心理。薄再有一个,改革派内部出现问题。我刚才说了一个人,大家不熟悉,叫韦执谊。这个人是个投机派,为什么呀?韦执谊是长安的大族、望族。我跟你说,他本来是看不起王叔文这些人的,你想王叔文什么出身啊?既非进士,又非望族。他就是因为棋下得好,皇上给他弄个待诏,然后跟太子的关系不错,这么着上来的。韦执谊觉得他们现在得势了,所以应了他们的要求,到这儿来做宰相,算作是改革派里头的人。可这个人是个见风使舵的人,当他一旦发现王叔文等人根基不稳之后啊,他就考虑要挪窝,要转向。他好几次都跟王叔文说,说你别老看我跟你的意见不一致,其实我跟你说,我的心跟你们是在一起的,我只是觉得有时候这么做,面上不太好看,我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得比较顺畅,做出来的事让这些老官僚们看着也舒服,别人也觉得我比较公道,这样咱们的事才能干得更好。你说王叔文又不是傻子,知道这是个两面派,但是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他们这个年轻的改革集团内部,他们的阵营并不稳固,出现了分裂。最要命的是现在,就跟足球的临门一脚一样,在改革进行得特别艰难的时候,在革新正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在这个新派和旧派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时候,这个王叔文他母亲去世了。你知道,在古代,当官的如果他们家老头老太太去世,这可就是转折性的一个事件。他没办法呀,他得守丁忧。丁忧至少得几年啊?得三年,黄花菜都凉了。袁 王叔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临走的时候,他还把几个最主要的宦官,拥护他的和反对他的,都叫在一块儿吃了顿饭,他希望在他走了之后,能够暂时缓和这样一种矛盾。但是,这确实是缘木求鱼,痴心妄想。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王叔文守丁忧一走,马上局面就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在唐顺宗的永贞元年,八月四日这一天,唐顺宗禅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太子李纯,这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八月四日禅位,太子李纯奉他的父亲为太上皇。到了八月六日,就贬谪了王叔文。第二年,就杀了王叔文。然后,把柳宗元和刘禹锡等,这些参与改革的年轻的官员们纷纷贬往偏远地区,第一次贬的时候,纷纷是贬往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做刺史。后来刚贬不久,马上觉得这不够狠,改了,全部贬往更加蛮荒偏远的地方做司马。司马是什么呢,相当于副刺史。可是你想,对这批人,他还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吗?他不可能有。所以我们说,所有这些元素和因素,都造成了革新派在很短的时间里头就失败了,前后加在一起八个月,从永贞元年正月到永贞元年八月,八个月,好算得很。反而是那些以宦官、藩镇、官僚大臣们、老臣们结成的集团,比他们老到和成熟得多,人家各个击破,把自己的地盘看管得很严,然后在一些最关键的突破点上,取得了胜利,很轻易地就把牌翻过来了。艿 画外音:“革新集团”失败之后,柳宗元等相关参与者均受到了严惩,柳宗元本人被贬为永州司马,与他同时被贬的,还有刘禹锡等七个人,这八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八司马”。那么,从当年平步青云的政治新星,到如今失魂落魄的戴罪之臣,柳宗元将会如何认识自己的这段曲折经历呢?芇 康震:说了这么多,那大家可能就要问了,说那柳宗元后来怎么样了呢?柳宗元自己也在反省,柳宗元在被贬了五年之后,他是当时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就是现在湖南的零陵县。他给一个官员的信里边说,我是个罪孽深重的人。你仔细想想柳宗元犯了什么样的罪孽?其实我告诉你,他革新有没有错?没有错。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改革有没有错?也没有错。他错就错在什么呢,错就错在,在对待立唐宪宗为太子的问题上,他是一个反对派,所以他罪孽深重。他现在待在这个地方是百病交集,他在(信)里边说,我“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我现在真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我每天不吃饭肚子都是饱的,我自己浑身都在打摆子,忽冷忽热,我告诉你,这并不仅仅是当地的瘴疠之气,让我得了这个病,我的心里边有病。他心里这个气出不来,他说自己早年跟着王叔文在一起,的确是要为天下苍生谋,想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们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就是有大志向的人,而且他是一个奇才。但是现在落到这般田地,他说什么呢,说我呀,莆“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沸腾,鬼神交怒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蚀说我们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我们每前进一步,就有无数的人,来诋毁我们;就有无数的人,来围攻我们。还不包括那些割据的藩镇的势力也加入其中。所以,我现在落到这个田地,我自己觉得朝廷对我已经很宽大了,我还白拿着朝廷的俸禄。只是可惜呀,不知道朝廷的未来在哪里。在后来给另外一位朋友的信里边,他讲了这样一句话,说我为什么会失败,他说“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说我当时做礼部员外郎的时候,才三十二三岁,太年轻了,凡是这个世上的人,都想要自己发达的,都想要自己得官的,他们那样地嫉恨我,嫉妒我,难道是不应该的吗?正因为这样,我这么年轻,做了这个六品官,才能又不是那么地卓著能够服众,人家引以为怒,也是应该的,更何况后来,我跟王叔文等人关系那么密切,怎么能不招致人家的嫉恨呢?荿所以你看,他从少年时代的那种辉煌,从青年时代的那种仕途的顺畅,到后来得到王叔文等人的赏识,参与到了最核心的政治革新运动当中,本来可能能造就一番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复杂的原因,最终却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柳宗元三十二三岁被贬之后,后半辈子再也没有能够回到长安,没有回到洛阳,他就一直在被贬的永州和柳州度过了残生。蚈所以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那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万座群山那,没有一只鸟,千万条道路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丁点的声响,都是沉浸在恐怖的和痛苦的那样一种沉默当中。正是在这种万籁俱寂的、绝望的寂静当中,我一个人在孤独着垂钓,至于我能钓上来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我也无法知道。所以我刚才说,在这首诗的背后,它隐藏着一段悲剧,一段政治的大悲剧,至于这段悲剧,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一时又有谁能说清楚呢?这里边蕴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不论是对柳宗元,对刘禹锡,都是如此,更隐藏着一段绝望的情感。所以对当时的柳宗元来讲,他并没有在垂钓什么,他也许想钓起一段希望,但他知道,钓上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绝望,他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从此就要在茫茫的江天之际,在茫茫的雪原上,独自地行走。螄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止不住想问,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同情他吗?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人给柳宗元一点希望吗?就听下一集吧,谢谢。蚃下集预告:葿柳宗元是一个命运坎坷,半生沦落的政治人物,然而无论是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之后,始终有一个人,与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了终其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敬请关注。螅 画外音:柳宗元是一个命运坎坷,半生沦落的政治人物,然而无论是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之后,始终有一个人,与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了终其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敬请关注。蒆公元805年,三十二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此时他虽然有正六品的官职,却因为戴罪之臣的特殊身份,而失去一切实际的政治权力,所以在永州,柳宗元差不多就像是一个囚徒。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来与柳宗元交往的许多人因为担心受到牵连,对他避之犹恐不及,更别说是嘘寒问暖,关心他的前途命运了。不过,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却始终与柳宗元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蒂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二)朋友一生一起走 讲稿蕿 康震:上一集,我们发出了一些悲观的哀叹,柳宗元,你看写了个江雪是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呀,难道就这么孤独地、在没有任何的同情的声音当中就走完这一生吗?也不尽然。当时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有几句是这么写的:膆四门肃穆贤俊登,数君匪亲岂其朋。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羃吾尝同僚情可胜,具书目见非妄征,嗟尔既往宜为惩。韩愈永贞行节选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呀?它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朝廷新任命的宰相都是很贤能的,像你们,柳宗元、刘禹锡,跟王叔文本来非亲非故,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罪过嘛。他们原来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朝廷的清要之职,都是很有声誉的人。现在遭此贬谪,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值得同情了。想当年我们同朝为官,是很不错的朋友跟同事。现在,我要把我对你们的同情写在纸上,给你们看。我希望你们能够一路走好,希望你们的前程能够好一点。虿大家说,就这个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你想想,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什么样的罪犯?他是钦犯,是唐宪宗点了他们的名的。他们当年的作为,不管是主观上怎么想的,在客观上,就是成为唐宪宗想要做太子,甚至以后登上大宝之位的绊脚石,他们等于是唐宪宗直接的敌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写出这样寄予同情的诗,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彼此的情分。薇大家可能会说,这人是谁啊?就是韩愈。你看,关键时刻,还是我们的韩愈出现了,他依然是一个敢说也敢写的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们以前说过,韩愈从唐德宗贞元三年到贞元十二年这期间,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参加那个让他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这期间,刘禹锡和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他们不是同一届的,但是互相之间,想必是很熟悉的。你想嘛,韩愈都考了那么多时间了,都是老考生了,都是很有名气的,彼此之间应该是很熟悉。后来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的时候,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在朝廷里边做了监察御史,就是我前面说的国家监察部的高级公务员,韩愈正巧也做了监察御史。所以他们三个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应该算是同学,又是同事,同时又是非常铁的朋友。何以为证呢?这个刘禹锡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们三个人当年的友情,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么说的,说自从结识了您韩愈,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为什么呢,说您呢,不但才学丰厚,又勇于追求真理,您经常用很精辟的语言开导我,让我茅塞顿开呀,让我的思路变得很开阔,咱们两个人风格各有不同,你是长于写文章,我是长于议论,咱俩之间的关系就好象你拿着长矛,我拿着盾牌,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往往有时候还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柳宗元就出现了,他会笑咪咪地、很和蔼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打圆场,但这绝对不是和事佬,该是坚持原则的时候,还是依然地坚持。刘禹锡说,回想起当年的愉快时光,就好像还在昨天一样。这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三个人当时在朝廷里做监察御史的时候,那是谈天说地,论说古今,从上古一直说到现在,从昨天一直可以谈到明天。总而言之,一切以真理为上,把谁说服了,算谁最后掌握了真理。蚅你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源远流长,是有来历的。那么现在这两位好朋友因为参予了“王叔文集团”吧,被贬了,而且被贬到那么蛮荒的地方去,作为好朋友,作为曾经的同事的韩愈,当然寄予很大的同情,所以写下了刚才的那几句诗。芃 画外音:此时的韩愈也是被贬之臣,就在前一年,他因为为民请命,上书皇帝而被贬广东阳山,所以他对柳宗元的被贬感同身受,两个人之间更多了一份患难之交的真情。然而,韩愈对柳宗元也有另一层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贬,可能与柳宗元等人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韩愈为什么这样怀疑自己的好朋友,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蝿 康震:几乎就在同时,韩愈还写了另外的两首诗,那就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羇第一首: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膃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肂什么意思啊?说当时同朝为官的人很多,包括我在内,都是监察御史。可是,当时的朝廷为什么偏偏对你们两个那么地器重,那么地友善?我甚至怀疑,我给你们两个讲过的一些事情,我对当今朝政的一些议论,被通过你们的嘴泄露出去,所以造成了我现在的困境。可有一样,现在是不是你们俩干的这个事,我只是在猜测阶段,我一时还难以断定,可是我愿意把这个话先撂在这儿,你们俩肯定有问题,这是第一首诗。衿第二首诗:莈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袅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螁这诗什么意思啊,说想当年我读书的志向,那是要求王霸大略的。可惜呀,我现在的状况,就好像学了一个屠龙之术,没有用武之地嘛,我上哪儿找龙去?我没得可屠啊,我白白地有一身好武艺,无法施展。我告诉你们,我交友不慎。我因为交友不慎,所以我落得现在的下场。我想起我前面的被贬的经历,跟我现在糟糕的状态,我心里就发狠,我就忿忿不平。大家说,这不就成小孩了吗?前面还好么样的,说我同情你们,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事,你们当年都做了清要之官,现在落得如此的下场,我特别地同情你们,你们真是很可怜,希望你们将来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好,现在怎么突然就变了脸呢?说为什么同样是一朝做官的,单独对你们俩好,为什么给你们俩说的话,最后却变成了我现在这个下场?我的那些话想当年也不是什么特好的话,但是属于悄悄话,秘密的话,没让你们泄露出去。如果说第一首诗你注意啊,是在猜测,他一时难以断定。可第二首诗明确说了什么样呢,交友不慎,交你们这朋友,我倒了霉了我。衿大家都说这是什么人哪这是,这个需要稍稍地把记忆拉回去一点,让我们回到韩愈原来我们讲的那几集。我们当时讲敢问路在何方这一集的时候说到了,说三十六岁的韩愈当时刚做了监察御史,他就办了一件事,什么呢?当时长安地区发生了灾旱,灾情很严重,可是当时的长安市的市长李实这个人很坏,他为了讨好朝廷呢,他说这个灾情不要紧,照收当年的各种苛捐杂税。那韩愈这个监察御史的官,就是管这个事的,他要给皇上提醒啊,他就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说什么呢,说这个旱情是十分严重的,希望皇帝引起重视,已经收了就算了,没收的呢等一等,等旱情缓一缓,来年再收也不迟。就这么个事,他也没有点谁的名,也没有骂谁,也没有指责谁,就是一个很客观的甚至是很小心翼翼的一个建议,可是咱们都知道,他做梦都没想到,奏章上去刚过不过十来天,他还等好消息呢。“好消息”来了,一道诏书,给他贬到了几千里外的广东的阳山县。那可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薅韩愈这个恨啊,他为什么恨啊,第一,他觉得,我提这个建议,有可能潜在地得罪了李实,对不对?但是你要说,我也没说什么过分的话,你就给我一下弄得那么远,这也说不过去,我得罪谁了我。他被贬到广东阳山之后,唐德宗后来去世了,后来唐顺宗继位之后,把李实给罢免了,可是他(唐顺宗)还没有把韩愈叫回去,朝廷还没有把他召回去。按理说,最有可能惩罚他的两个人都已经或者死了,或者受到惩罚了,那他(韩愈)应该再回去啊,没有。他就很纳闷儿,不知道到底把谁给得罪了,他想啊想,他就琢磨琢磨,分析来分析去,最后确定,是他曾经的同事和好朋友,柳宗元、刘禹锡,就是你们俩干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弄错了,肯定是什么地方有点问题是吧,三个人都挺好的,是吧,都是唐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是著名的诗人,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共同的开启者和倡导者,是唐代最大的散文大家,这么崇高的人品,怎么可能干这事呢?不可能啊。你注意呀,韩愈在那诗里边,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芃我想,可能你们无意当中把我议论王叔文朝政的一些不好的话,无意当中泄露给了王叔文等人,他们可能认为或潜在地认为我是阻挡革新改革的一个阻力,所以,找个借口把我给贬了。这里边的关系非常复杂,你注意,他们三个是好朋友,又是同事,可是我们知道刘禹锡和柳宗元很早就和王叔文怎么样呢,成了那个政治集团里边的同盟者,他们的关系是很好的,但是这种关系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张扬的,它是一种很潜在的关系,就是不是说非得让大家都知道,那么也就是说,柳宗元和刘禹锡把韩愈还是作为自己的好朋友,写文章、写诗,我们都是好朋友,但是他们两个已然是那个政治集团里边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他们没有把韩愈也划到那圈里头,也可能韩愈对王叔文等人就有他的不同看法,这是完全允许的。但是这里边就很错位,他们是好朋友,那个好朋友呢,又是王叔文集团里头的,那么,韩愈可能跟他的好朋友就说了,我对朝政是怎么个感觉,怎么个看法。那二位也是年轻人,在无意当中可能就说漏嘴了,不是有意识的。结果说者无意,也许听者有心了。这样一来,就在他们三个人之间,造成了这样的误会。薀 画外音:由此可见,柳宗元与韩愈是文学挚友,与王叔文则是政治同盟者,这种微妙的关系,导致了这一场误会的发生。那么在这场误会出现之后,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作为唐代并驾齐驱的两位文化巨人,柳宗元与韩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作,两个人犹如双子星,相互辉映,照耀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像“韩柳”这样并称的文化名人很多,但是,只有“韩柳”这两个人的关系最为特殊,这又是为什么呢?羈 康震:我们大家都知道,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并称,让我们听起来都是非常地亲切和温暖。比如说“孔孟”,比如说“老庄”, 比如说“李杜”, 比如说“苏辛”,再比如说像“班马”,指的是司马迁和班固。可是你要知道这些并称都不如“韩柳”的并称来得特殊,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孔孟”,差着一百多年,都不认识;“老庄”,也差着呢,也不认识,这个称谓是后人说明他们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重要的代表并称起来的。“班马”也是一样,俩人也差着一百多年,他们因为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所以并称。“苏辛”也是一样,他们是豪放词的重要代表人物,可是谁也不认识谁,彼此也没交情。“李杜”好点,俩人认识,还有点交情,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可有一样,俩人在当时的地位极为不平等。李白当时是红得发紫的人,杜甫呢连个“粉丝”都没有,可能连个“粉末”都没有。羆可是“韩柳”是不一样的,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首先,韩柳两个人他们共同在当时开启和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们当时就是“古文运动”的双雄,领袖人物。第二,在“古文运动”的过程当中,在儒学复兴的过程当中,“韩柳”都创作大量的流传千古的散文和诗歌,他们俩都是在唐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第三,与那些并称的人相比,他们俩年龄相近,就差了五岁,而且彼此的经历也非常地像,都是进士出身,甚至还共事过一段时间。所以说,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近密,更为平等,更为均衡,尤其是两个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特别是在柳宗元被贬之后,他们两个人从来没有中断过联系,他们两个的友谊也没有因为刚才的那种误会和误解而产生更大的裂隙。我觉得这个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大的荣幸,也就是说,在柳宗元漫长的被贬的岁月和生涯当中,韩愈始终在跟他进行思想的交流,文章的交流,他们两个人之间依然是朋友的关系,依然是思想诤友的关系。莅 画外音:柳宗元与韩愈相互倾慕,相互支持,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韩愈著名的师说在后世广为流传,备受推崇,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为在唐代,门第、血统依然是打开仕途之门最重要的敲门砖之一,高门望族的子弟们既不屑于读书求教,更耻于为人师表,他们认为,师说是狂人乱语,韩愈更是自夸自卖,有失体统。那么远在贬谪之地的柳宗元,又会如何看待韩愈的这篇师说呢?两位文化巨人如何实现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呢?羃 康震:柳宗元虽然后来被贬之后,长期不在中原地区,但是我们说,他跟韩愈之间是声气相投的,彼此是呼应的,他们不但在思想上是交流的,而且在很多的政治、文学的主张方面是互相呼应的。大家都知道,韩愈是提倡勇于为师
收藏
编号:271721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3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百家讲坛
柳宗元
讲稿
- 资源描述:
-
#+
薃柳宗元讲稿
螃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讲稿
袀 画外音: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蒇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芄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没错,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呢,我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一首非常优美的、我们说它是山水诗也好,抒情诗也好,在这样一首优美的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巨大的悲剧,隐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还隐藏着一种极度绝望的心情。
薂 那我还真不是耸人听闻,还真不是故做奇异之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在哪儿呢?这还得从柳宗元青少年时期的极度的辉煌说起,柳宗元的青少年时代,那跟韩愈不一样。我们前面讲韩愈,觉得都挺惨的一个苦孩子,磕磕巴巴的,最后通过读书,然后终于考丨中了进士,考丨中进士半天又做不了官等等等等。(柳宗元)没有,咱们柳宗元“根正苗红”。
羀 他第一大辉煌是,他有一个非常耀眼的家族(出身望族),就是柳宗元这个柳姓,在唐代是一个大姓,特别是柳宗元是河东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的运城市人。这个河东的柳氏,还有河东的裴氏,河东的薛氏,是三大著姓,就是三大家族。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际,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柳宗元的家族里边做官的,往大了说,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最小的怎么着也是个刺史,再小了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去。在唐代的初期,他就有两个祖先非常地厉害,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算是个准驸马吧;还有一个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你看,人家这身世,多排场,多气派。这种显赫的家世,家族的历史,那无疑的,让柳宗元从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骄傲的人。
袈 第二,柳宗元这个人,从小少有大志,聪明过人,而且在同龄人当中是一个佼佼者。何以见得呢?在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反叛的藩镇将领叫李怀光,朝廷平叛把他镇丨压了。有一个姓崔的高官,就想写一封给朝廷的贺信,他就找到了柳宗元,柳宗元就代他写了一封给朝廷的贺信,这封贺信的名字,就是《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一年,柳宗元才十三岁。等于说,他替一个高级官员给朝廷写了一封祝贺打胜仗的这封信。有人可能说,我怀疑,不可能,哪儿那么多神童啊?你怀疑也是对的,可是你要知道,王勃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跟不用说那个李贺了,是吧,二十七岁他就死了,可是以他的地位,已经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自古天才出少年,这话是丁点都不差,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柳宗元在十三岁写了这样一篇大文章。柳宗元自己曾经说过,我这个人,
螂“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芀 我从小啊,我就没打算把事做小了,我的目标就是瞄着那历史上有大作为的人去的。韩愈曾经有一段话,对柳宗元有一个精辟的评价,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怎么说的呢?说柳宗元这个人聪明能干,从小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就没有他不明白的道理,虽然年轻,但他成熟得早,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五岁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他的才华是如此的卓越,他是个精明强悍的人,特别擅长发议论,每当他发议论的时候,往往是广征博引,出入于经史子集当中,他非常博学,他口才特别好,当他要跟你辩论的时候,他总是滔滔不绝,意气风发,所向披靡,想跟他辩论的人,就没法辩赢,必得给你辩得张口结舌,才算完了,这么一个人。而且柳宗元因此,这么小啊,才华超众,所以在长安的时候,王公大人都特别地欣赏他,交口称赞,都恨不能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说柳宗元是我的门生。就是这么火,就是这么招人喜欢。
肀 画外音:宗元的从政经历既简单又经典: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岁通过博学宏词科后,任集贤殿书院正字,即皇家图书馆校对管理员。二十八岁任首都长安下辖的蓝田县尉,即县公安局局长;三十岁任监察御史里行,即国家监察部高级公务员助理。三十二岁任礼部员外郎,即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级公务员,正六品。柳宗元用了仅仅十一年时间,便由一名普通的读书郎,成长为国家重要部委的高级公务员,这与在仕途之路上坎坷不断的韩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么为什么柳宗元的仕途之路会如此平坦呢?
芈 康震:大家可能就会问了,说凭什么呀?凭什么柳宗元年纪轻轻的,仕途就顺风顺水的,就一直能往上做呢,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你,这有国内的大气候,也有个人的小气候。就是柳宗元所处的唐德宗时期是个什么时期啊?对藩镇割据的势力有点姑息苟且,宦官们手握禁军的军权,还有,这个唐德宗,老是对宰相不信任,所以他任命那些宰相都像倭瓜一样,特别软,在他跟前唯唯诺诺的,所以整个的朝政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没有生气,没有生机,当时像柳宗元这样的年轻的官员,都有着要改革朝政的这样一种愿望,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认识了他这辈子跟他的命运紧密相关的两个人,太重要了。第一个人,是他的同科进士刘禹锡,就是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那个人。刘禹锡不但是他的同科进士,而且跟他在一生当中都是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俩在政治上、在文学上、在哲学上、在思想上,很多的想法都非常地接近。还有一个人,就是通过刘禹锡,他认识的王叔文》王叔文?大家可能对这个人就非常陌生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王叔文,王叔文是越州人,就是现在的绍兴人,他出身很低微的,他下棋下得特别好,所以皇帝召他为棋待诏,就是说,我有功夫,叫你来陪我下盘棋,就这个活儿,这地位是很低的,就是杂耍一类的,是不是?可是这个人喜欢读书,当时的太子李诵,特别地欣赏他,经常叫他跟自己一起读书,这个王叔文很有政治头脑,他经常劝太子说,你应该多多地网罗人才。经常跟他说,你看这个人,将来您要是登了大宝之位,这个人可以做宰相。您看那个人,将来他可以做将军。有一次这个李诵,他不是太子吗,他召集手底下的门客,说咱们应该集思广益,给咱们现在当今的圣上,就是我的父皇,提点政治上的建议。大家一听都特别高兴,非常踊跃,你一嘴我一言的,就提好多建议。只有王叔文,坐边上不吭声,耷拉个脑袋。这会议完了之后,李诵就非常地纳闷儿,就问他说,哎,你今儿是怎么着?有状况啊?你怎么不说话呀?王叔文说您傻呀?您做为太子,主要应该关心皇上的健康,和他的身体状况,您怎么能够在他跟前说长道短,说您的朝政这儿不成,那儿应该提点建议。您知道当今圣上,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的疑心又那么重,您要是这么做,皇上到时以为您要收买天下人心,对你有什么好处啊,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李诵当时听了以后非常感激,跟他说哎哟,多亏先生提醒啊,我这儿大梦方醒啊,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从此更喜欢王叔文了,这就成他的死党了。
蒄 当时刘禹锡做什么官呢?刘禹锡在太子的东宫里边做官,所以他跟王叔文就认识,他就又把柳宗元介绍给王叔文,就这么认识了。你想,在当时那种政治形势下,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的政治家和官员,早就渴望着要竖起革新和改革的大旗,早就对政局不满了。所以他们都聚集在王叔文周围,我们姑且把他们叫做“革新集团”。
莃 画外音: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逝,太子李诵却突发中风,各方势力开始觊觎皇帝宝座。危急时刻,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果断出手,成功拥立李诵登基,这就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唐顺宗。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度支等职,成为朝廷最主要的决策者,而柳宗元等人也分别被委以重用,他们大胆改革前朝遗留下来的弊政,例如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召回被贬忠臣,废除扰民害民的“宫市”,还将上千名宫女放出皇宫,让她们自由选择生活等等,史称“永贞革新”。这些改革措施深受民众的欢迎,史料记载“百姓相聚,欢呼大喜”。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八个月的时间,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就失败了,主要的参与者或者被杀,或者被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作为“永贞革新”的重要成员,柳宗元的人生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呢?
膀 康震: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前面说了,说那首《江雪》的诗背后隐藏了一个很大的悲剧和落差,这个落差和悲剧就慢慢地开始酝酿了。
蒅 第一, 改革推进了,但是有一点你注意到了没有,这些改革都是皮儿上的,没有触及到藩镇割据这个要命的话题。这王叔文他们当时一掌握政权之后,就有一些割据的藩镇势力跟他们套近乎,拉拢他们说,你看,你把我的地盘再扩大一点,我就支持你,我就力挺你。王叔文不吃这一套,差点把(藩镇)派来的官员给杀了。但是这样一来呢,这些藩镇的将领一看,王叔文的(来头)不对,他们就转而去联络那些宦官,跟那些宦官勾结起来,共同地对付改革派。所以第一,他们没有能够真正从实质上触及到藩镇割据的势力。王叔文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有时候派些使者去安抚安抚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强力的举措,这是第一条。
膆 第二,你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改革和革新的主要的对象是谁?一个是藩镇,还有谁啊?宦官嘛,这很清楚啊。当时我们知道,宦官手里是有军权的,什么军队?就是皇家的禁军。你不把皇家禁军的军权拿到手里头,那皇上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中。王叔文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倒是派人去想把这个军权夺过来,人家不给,不给怎么办?王叔文也是奈何奈何,没办法,他们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能够把军权夺过来。因为什么呢,军队都在人家手里头,都是人家的人。所以宦官这一块,他摇不动,宦官的军权也拿不走。
膂 第三,还有一个很要命的地方,唐顺宗是个什么人啊,是个说不出话来,行动不便的一个半身不遂的人。所以他坐着皇帝(位置),全国人民跟着担心。就有一个强烈的诉求,什么诉求啊?想尽快地立一个太子。这太子立谁啊?就是当时的广陵王李纯,就是后来的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可是你知道,这家伙很危险,为什么呢,王叔文等人他们一块儿拥立了李诵唐顺宗,现在这个太子要立了的话,太子的心思肯定是跟他们不对付的,而且太子身边也有另外一拨宦官,就是那帮掌握军权的宦官,他们早就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太子拉到了一起。这样一来就很麻烦,你知道为什么吗,本来王叔文等人进行的革新运动,他的目标是针对谁的?宦官、藩镇、朋党、种种的弊政,但是现在如果要立了这个李纯为太子,矛盾就转变成什么了?转变成你想不想立他为太子,你想立谁为太子,这直接就关系到说你想将来让谁当皇帝的问题,这麻烦可就大了,这就变成个政治问题了。你知道柳宗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吗?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六逆论》,它里边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是比较要命的,他说什么呀?他说继承大统其实没有什么贵贱之分的,高贵的人如果智能不够,也不一定能继承大统。低贱的人如果脑子聪明也不是不可以继承大统。还有一条,就是嫡出的呢还是庶出的,也不应该受限制,对不对?你说你是嫡出的能继承,你脑子不够用,你也不能继承皇帝的宝座。那我说我这庶出的,如果脑子聪明,就也可以继承。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篇文章,是不是为了配合太子的拥立的问题写的,但是他的立论本身,你说这个后来的唐宪宗看了能高兴吗?这就是舆论工作。所以说,王叔文等人当时就比较沉重,因为这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问题就是李纯最终还是被立为太子,这就是埋下了一个大地雷,你知道吗,李纯心里很清楚,你们这帮人就不想让我当太子。其实我们知道,唐宪宗后来是一个锐意改革的君主,他改革那些举措,咱说白了,跟王叔文他们那改革举措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一点都没有。关键是谁掌握领导权的问题,特别是你想让谁当皇帝的问题,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芀 画外音: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以“刚明果断”著称,是一个有为的君主。而当年,在自己能否被立为太子的问题上,“革新集团”的敌视与对立态度,深深刺痛了他。皇权之争向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也是“革新集团”覆灭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革新集团”当政之后,本来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但是集团内部一系列不健康的因素,却使得他们迅速地走向分崩离析,走向覆灭。那么这些不健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袆 康震:再有一个,他们的工作作风不大好,就是这些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当他们在一块议论事的时候,他们都说什么呢,在一块儿互相夸耀,这个说我看你像诸葛亮嘛,那个说我看你像乐毅嘛,那人说我看你像管仲嘛,就互相夸。然后呢,轻易地封官许愿,凡是跟他们关系好的,说我看那谁还不错,明天给提拔提拔,过两天真就给提拔了。再过两天说我看那个谁也还可以再考虑考虑,还真就考虑了。所以到底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太年轻,而且这样引起了不好的风气,在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家门口,就门庭若市,来来往往,车水马龙,都干嘛呢,那不得套近乎吗?再加上我们说这些人少年得志,免不了有些宗派习气,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所以朝廷里边的老臣都是以一种沉默,来做一种消极的抵抗。我给你讲个很简单的例子,你马上就清楚了。这韦执谊,很年轻的宰相。韦执谊跟当时另外三位年纪很大的宰相在政事堂、也就是宰相办公室吃饭。按规定,宰相们吃饭的时候,别人是绝对不可以打扰的。这时候,王叔文来找韦执谊,因为从内在关系上我们知道,王叔文是他的什么呢,是他老板呐,他的宰相是王叔文给的。王叔文找他,外边吵吵嚷嚷的,后来外头看门的人进来说,他让你出去。这韦执谊就特别难受,你知道吗,因为他并不愿意真的被叫起来,然后出去见王叔文,可是他又害怕王叔文。他最后憋红着脸,然后出来见王叔文,两个人在走廊上说话。其他的三位老宰相就不吃饭了,等着他回来。结果过了一袋烟功夫,人家传过来话说,这个王叔文王学士,已经叫了饭了,让韦执谊到他那屋吃去。当时就有两个宰相表示,我要告病,我不干了,我要回家。没有体统,没有尊严。就是这些事看上去是小事,但实际上,他不但影响到你的观感,你的形象,也影响到这批老大臣的心理。
薄 再有一个,改革派内部出现问题。我刚才说了一个人,大家不熟悉,叫韦执谊。这个人是个投机派,为什么呀?韦执谊是长安的大族、望族。我跟你说,他本来是看不起王叔文这些人的,你想王叔文什么出身啊?既非进士,又非望族。他就是因为棋下得好,皇上给他弄个待诏,然后跟太子的关系不错,这么着上来的。韦执谊觉得他们现在得势了,所以应了他们的要求,到这儿来做宰相,算作是改革派里头的人。可这个人是个见风使舵的人,当他一旦发现王叔文等人根基不稳之后啊,他就考虑要挪窝,要转向。他好几次都跟王叔文说,说你别老看我跟你的意见不一致,其实我跟你说,我的心跟你们是在一起的,我只是觉得有时候这么做,面上不太好看,我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得比较顺畅,做出来的事让这些老官僚们看着也舒服,别人也觉得我比较公道,这样咱们的事才能干得更好。你说王叔文又不是傻子,知道这是个两面派,但是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他们这个年轻的改革集团内部,他们的阵营并不稳固,出现了分裂。最要命的是现在,就跟足球的临门一脚一样,在改革进行得特别艰难的时候,在革新正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在这个新派和旧派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时候,这个王叔文他母亲去世了。你知道,在古代,当官的如果他们家老头老太太去世,这可就是转折性的一个事件。他没办法呀,他得守丁忧。丁忧至少得几年啊?得三年,黄花菜都凉了。
袁 王叔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临走的时候,他还把几个最主要的宦官,拥护他的和反对他的,都叫在一块儿吃了顿饭,他希望在他走了之后,能够暂时缓和这样一种矛盾。但是,这确实是缘木求鱼,痴心妄想。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王叔文守丁忧一走,马上局面就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在唐顺宗的永贞元年,八月四日这一天,唐顺宗禅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太子李纯,这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八月四日禅位,太子李纯奉他的父亲为太上皇。到了八月六日,就贬谪了王叔文。第二年,就杀了王叔文。然后,把柳宗元和刘禹锡等,这些参与改革的年轻的官员们纷纷贬往偏远地区,第一次贬的时候,纷纷是贬往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做刺史。后来刚贬不久,马上觉得这不够狠,改了,全部贬往更加蛮荒偏远的地方做司马。司马是什么呢,相当于副刺史。可是你想,对这批人,他还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吗?他不可能有。所以我们说,所有这些元素和因素,都造成了革新派在很短的时间里头就失败了,前后加在一起八个月,从永贞元年正月到永贞元年八月,八个月,好算得很。反而是那些以宦官、藩镇、官僚大臣们、老臣们结成的集团,比他们老到和成熟得多,人家各个击破,把自己的地盘看管得很严,然后在一些最关键的突破点上,取得了胜利,很轻易地就把牌翻过来了。
艿 画外音:“革新集团”失败之后,柳宗元等相关参与者均受到了严惩,柳宗元本人被贬为永州司马,与他同时被贬的,还有刘禹锡等七个人,这八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八司马”。那么,从当年平步青云的政治新星,到如今失魂落魄的戴罪之臣,柳宗元将会如何认识自己的这段曲折经历呢?
芇 康震:说了这么多,那大家可能就要问了,说那柳宗元后来怎么样了呢?柳宗元自己也在反省,柳宗元在被贬了五年之后,他是当时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就是现在湖南的零陵县。他给一个官员的信里边说,我是个罪孽深重的人。你仔细想想柳宗元犯了什么样的罪孽?其实我告诉你,他革新有没有错?没有错。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改革有没有错?也没有错。他错就错在什么呢,错就错在,在对待立唐宪宗为太子的问题上,他是一个反对派,所以他罪孽深重。他现在待在这个地方是百病交集,他在(信)里边说,我“……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我现在真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我每天不吃饭肚子都是饱的,我自己浑身都在打摆子,忽冷忽热,我告诉你,这并不仅仅是当地的瘴疠之气,让我得了这个病,我的心里边有病。他心里这个气出不来,他说自己早年跟着王叔文在一起,的确是要为天下苍生谋,想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们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就是有大志向的人,而且他是一个奇才。但是现在落到这般田地,他说什么呢,说我呀,
莆 “……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沸腾,鬼神交怒……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蚀 说我们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我们每前进一步,就有无数的人,来诋毁我们;就有无数的人,来围攻我们。还不包括那些割据的藩镇的势力也加入其中。所以,我现在落到这个田地,我自己觉得朝廷对我已经很宽大了,我还白拿着朝廷的俸禄。只是可惜呀,不知道朝廷的未来在哪里。在后来给另外一位朋友的信里边,他讲了这样一句话,说我为什么会失败,他说“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 说我当时做礼部员外郎的时候,才三十二三岁,太年轻了,凡是这个世上的人,都想要自己发达的,都想要自己得官的,他们那样地嫉恨我,嫉妒我,难道是不应该的吗?正因为这样,我这么年轻,做了这个六品官,才能又不是那么地卓著能够服众,人家引以为怒,也是应该的,更何况后来,我跟王叔文等人关系那么密切,怎么能不招致人家的嫉恨呢?
荿 所以你看,他从少年时代的那种辉煌,从青年时代的那种仕途的顺畅,到后来得到王叔文等人的赏识,参与到了最核心的政治革新运动当中,本来可能能造就一番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复杂的原因,最终却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柳宗元三十二三岁被贬之后,后半辈子再也没有能够回到长安,没有回到洛阳,他就一直在被贬的永州和柳州度过了残生。
蚈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那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万座群山那,没有一只鸟,千万条道路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丁点的声响,都是沉浸在恐怖的和痛苦的那样一种沉默当中。正是在这种万籁俱寂的、绝望的寂静当中,我一个人在孤独着垂钓,至于我能钓上来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我也无法知道。所以我刚才说,在这首诗的背后,它隐藏着一段悲剧,一段政治的大悲剧,至于这段悲剧,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一时又有谁能说清楚呢?这里边蕴藏着一段巨大的落差,不论是对柳宗元,对刘禹锡,都是如此,更隐藏着一段绝望的情感。所以对当时的柳宗元来讲,他并没有在垂钓什么,他也许想钓起一段希望,但他知道,钓上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绝望,他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从此就要在茫茫的江天之际,在茫茫的雪原上,独自地行走。
螄 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止不住想问,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同情他吗?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人给柳宗元一点希望吗?就听下一集吧,谢谢。
蚃下集预告:
葿 柳宗元是一个命运坎坷,半生沦落的政治人物,然而无论是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之后,始终有一个人,与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了终其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敬请关注。
螅 画外音: 柳宗元是一个命运坎坷,半生沦落的政治人物,然而无论是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之后,始终有一个人,与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了终其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敬请关注。
蒆 公元805年,三十二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此时他虽然有正六品的官职,却因为戴罪之臣的特殊身份,而失去一切实际的政治权力,所以在永州,柳宗元差不多就像是一个囚徒。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来与柳宗元交往的许多人因为担心受到牵连,对他避之犹恐不及,更别说是嘘寒问暖,关心他的前途命运了。不过,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却始终与柳宗元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两个人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在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二集《朋友一生一起走》。
蒂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二)朋友一生一起走 讲稿
蕿 康震: 上一集,我们发出了一些悲观的哀叹,柳宗元,你看写了个《江雪》是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呀,难道就这么孤独地、在没有任何的同情的声音当中就走完这一生吗?也不尽然。当时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有几句是这么写的:
膆 ……四门肃穆贤俊登,数君匪亲岂其朋。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
羃 ……吾尝同僚情可胜,具书目见非妄征,嗟尔既往宜为惩。 ——韩愈《永贞行》节选
芁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呀?它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朝廷新任命的宰相都是很贤能的,像你们,柳宗元、刘禹锡,跟王叔文本来非亲非故,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罪过嘛。他们原来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朝廷的清要之职,都是很有声誉的人。现在遭此贬谪,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值得同情了。想当年我们同朝为官,是很不错的朋友跟同事。现在,我要把我对你们的同情写在纸上,给你们看。我希望你们能够一路走好,希望你们的前程能够好一点。
虿 大家说,就这个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你想想,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什么样的罪犯?他是钦犯,是唐宪宗点了他们的名的。他们当年的作为,不管是主观上怎么想的,在客观上,就是成为唐宪宗想要做太子,甚至以后登上大宝之位的绊脚石,他们等于是唐宪宗直接的敌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能写出这样寄予同情的诗,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彼此的情分。
薇 大家可能会说,这人是谁啊?就是韩愈。你看,关键时刻,还是我们的韩愈出现了,他依然是一个敢说也敢写的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们以前说过,韩愈从唐德宗贞元三年到贞元十二年这期间,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参加那个让他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这期间,刘禹锡和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他们不是同一届的,但是互相之间,想必是很熟悉的。你想嘛,韩愈都考了那么多时间了,都是老考生了,都是很有名气的,彼此之间应该是很熟悉。后来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的时候,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在朝廷里边做了监察御史,就是我前面说的国家监察部的高级公务员,韩愈正巧也做了监察御史。所以他们三个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应该算是同学,又是同事,同时又是非常铁的朋友。何以为证呢?这个刘禹锡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们三个人当年的友情,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么说的,说自从结识了您――韩愈,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为什么呢,说您呢,不但才学丰厚,又勇于追求真理,您经常用很精辟的语言开导我,让我茅塞顿开呀,让我的思路变得很开阔,咱们两个人风格各有不同,你是长于写文章,我是长于议论,咱俩之间的关系就好象你拿着长矛,我拿着盾牌,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往往有时候还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柳宗元就出现了,他会笑咪咪地、很和蔼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打圆场,但这绝对不是和事佬,该是坚持原则的时候,还是依然地坚持。刘禹锡说,回想起当年的愉快时光,就好像还在昨天一样。这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三个人当时在朝廷里做监察御史的时候,那是谈天说地,论说古今,从上古一直说到现在,从昨天一直可以谈到明天。总而言之,一切以真理为上,把谁说服了,算谁最后掌握了真理。
蚅 你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源远流长,是有来历的。那么现在这两位好朋友因为参予了“王叔文集团”吧,被贬了,而且被贬到那么蛮荒的地方去,作为好朋友,作为曾经的同事的韩愈,当然寄予很大的同情,所以写下了刚才的那几句诗。
芃 画外音:此时的韩愈也是被贬之臣,就在前一年,他因为为民请命,上书皇帝而被贬广东阳山,所以他对柳宗元的被贬感同身受,两个人之间更多了一份患难之交的真情。然而,韩愈对柳宗元也有另一层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贬,可能与柳宗元等人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韩愈为什么这样怀疑自己的好朋友,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蝿 康震:几乎就在同时,韩愈还写了另外的两首诗,那就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羇 第一首: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膃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
肂 什么意思啊?说当时同朝为官的人很多,包括我在内,都是监察御史。可是,当时的朝廷为什么偏偏对你们两个那么地器重,那么地友善?我甚至怀疑,我给你们两个讲过的一些事情,我对当今朝政的一些议论,被通过你们的嘴泄露出去,所以造成了我现在的困境。可有一样,现在是不是你们俩干的这个事,我只是在猜测阶段,我一时还难以断定,可是我愿意把这个话先撂在这儿,你们俩肯定有问题,这是第一首诗。
衿 第二首诗:
莈 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
袅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
螁 这诗什么意思啊,说想当年我读书的志向,那是要求王霸大略的。可惜呀,我现在的状况,就好像学了一个屠龙之术,没有用武之地嘛,我上哪儿找龙去?我没得可屠啊,我白白地有一身好武艺,无法施展。我告诉你们,我交友不慎。我因为交友不慎,所以我落得现在的下场。我想起我前面的被贬的经历,跟我现在糟糕的状态,我心里就发狠,我就忿忿不平。大家说,这不就成小孩了吗?前面还好么样的,说我同情你们,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事,你们当年都做了清要之官,现在落得如此的下场,我特别地同情你们,你们真是很可怜,希望你们将来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好,现在怎么突然就变了脸呢?说为什么同样是一朝做官的,单独对你们俩好,为什么给你们俩说的话,最后却变成了我现在这个下场?我的那些话想当年也不是什么特好的话,但是属于悄悄话,秘密的话,没让你们泄露出去。如果说第一首诗――你注意啊,是在猜测,他一时难以断定。可第二首诗明确说了什么样呢,交友不慎,交你们这朋友,我倒了霉了我。
衿 大家都说这是什么人哪这是,这个需要稍稍地把记忆拉回去一点,让我们回到韩愈原来我们讲的那几集。我们当时讲《敢问路在何方》这一集的时候说到了,说三十六岁的韩愈当时刚做了监察御史,他就办了一件事,什么呢?当时长安地区发生了灾旱,灾情很严重,可是当时的长安市的市长李实这个人很坏,他为了讨好朝廷呢,他说这个灾情不要紧,照收当年的各种苛捐杂税。那韩愈这个监察御史的官,就是管这个事的,他要给皇上提醒啊,他就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说什么呢,说这个旱情是十分严重的,希望皇帝引起重视,已经收了就算了,没收的呢等一等,等旱情缓一缓,来年再收也不迟。就这么个事,他也没有点谁的名,也没有骂谁,也没有指责谁,就是一个很客观的甚至是很小心翼翼的一个建议,可是咱们都知道,他做梦都没想到,奏章上去刚过不过十来天,他还等好消息呢。“好消息”来了,一道诏书,给他贬到了几千里外的广东的阳山县。那可是一个欠发达地区。
薅 韩愈这个恨啊,他为什么恨啊,第一,他觉得,我提这个建议,有可能潜在地得罪了李实,对不对?但是你要说,我也没说什么过分的话,你就给我一下弄得那么远,这也说不过去,我得罪谁了我。他被贬到广东阳山之后,唐德宗后来去世了,后来唐顺宗继位之后,把李实给罢免了,可是他(唐顺宗)还没有把韩愈叫回去,朝廷还没有把他召回去。按理说,最有可能惩罚他的两个人都已经或者死了,或者受到惩罚了,那他(韩愈)应该再回去啊,没有。他就很纳闷儿,不知道到底把谁给得罪了,他想啊想,他就琢磨琢磨,分析来分析去,最后确定,是他曾经的同事和好朋友,柳宗元、刘禹锡,就是你们俩干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说弄错了,肯定是什么地方有点问题是吧,三个人都挺好的,是吧,都是唐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是著名的诗人,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共同的开启者和倡导者,是唐代最大的散文大家,这么崇高的人品,怎么可能干这事呢?不可能啊。你注意呀,韩愈在那诗里边,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芃 我想,可能你们无意当中把我议论王叔文朝政的一些不好的话,无意当中泄露给了王叔文等人,他们可能认为或潜在地认为我是阻挡革新改革的一个阻力,所以,找个借口把我给贬了。这里边的关系非常复杂,你注意,他们三个是好朋友,又是同事,可是我们知道刘禹锡和柳宗元很早就和王叔文怎么样呢,成了那个政治集团里边的同盟者,他们的关系是很好的,但是这种关系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张扬的,它是一种很潜在的关系,就是不是说非得让大家都知道,那么也就是说,柳宗元和刘禹锡把韩愈还是作为自己的好朋友,写文章、写诗,我们都是好朋友,但是他们两个已然是那个政治集团里边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他们没有把韩愈也划到那圈里头,也可能韩愈对王叔文等人就有他的不同看法,这是完全允许的。但是这里边就很错位,他们是好朋友,那个好朋友呢,又是王叔文集团里头的,那么,韩愈可能跟他的好朋友就说了,我对朝政是怎么个感觉,怎么个看法。那二位也是年轻人,在无意当中可能就说漏嘴了,不是有意识的。结果说者无意,也许听者有心了。这样一来,就在他们三个人之间,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薀 画外音:由此可见,柳宗元与韩愈是文学挚友,与王叔文则是政治同盟者,这种微妙的关系,导致了这一场误会的发生。那么在这场误会出现之后,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作为唐代并驾齐驱的两位文化巨人,柳宗元与韩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作,两个人犹如双子星,相互辉映,照耀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像“韩柳”这样并称的文化名人很多,但是,只有“韩柳”这两个人的关系最为特殊,这又是为什么呢?
羈 康震:我们大家都知道,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并称,让我们听起来都是非常地亲切和温暖。比如说“孔孟”,比如说“老庄”, 比如说“李杜”, 比如说“苏辛”,再比如说像“班马”,指的是司马迁和班固。可是你要知道这些并称都不如“韩柳”的并称来得特殊,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孔孟”,差着一百多年,都不认识;“老庄”,也差着呢,也不认识,这个称谓是后人说明他们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重要的代表并称起来的。“班马”也是一样,俩人也差着一百多年,他们因为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所以并称。“苏辛”也是一样,他们是豪放词的重要代表人物,可是谁也不认识谁,彼此也没交情。“李杜”好点,俩人认识,还有点交情,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可有一样,俩人在当时的地位极为不平等。李白当时是红得发紫的人,杜甫呢连个“粉丝”都没有,可能连个“粉末”都没有。
羆 可是“韩柳”是不一样的,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首先,韩柳两个人他们共同在当时开启和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们当时就是“古文运动”的双雄,领袖人物。第二,在“古文运动”的过程当中,在儒学复兴的过程当中,“韩柳”都创作大量的流传千古的散文和诗歌,他们俩都是在唐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第三,与那些并称的人相比,他们俩年龄相近,就差了五岁,而且彼此的经历也非常地像,都是进士出身,甚至还共事过一段时间。所以说,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近密,更为平等,更为均衡,尤其是两个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特别是在柳宗元被贬之后,他们两个人从来没有中断过联系,他们两个的友谊也没有因为刚才的那种误会和误解而产生更大的裂隙。我觉得这个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大的荣幸,也就是说,在柳宗元漫长的被贬的岁月和生涯当中,韩愈始终在跟他进行思想的交流,文章的交流,他们两个人之间依然是朋友的关系,依然是思想诤友的关系。
莅 画外音:柳宗元与韩愈相互倾慕,相互支持,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韩愈著名的《师说》在后世广为流传,备受推崇,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为在唐代,门第、血统依然是打开仕途之门最重要的敲门砖之一,高门望族的子弟们既不屑于读书求教,更耻于为人师表,他们认为,《师说》是狂人乱语,韩愈更是自夸自卖,有失体统。那么远在贬谪之地的柳宗元,又会如何看待韩愈的这篇《师说》呢?两位文化巨人如何实现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呢?
羃 康震:柳宗元虽然后来被贬之后,长期不在中原地区,但是我们说,他跟韩愈之间是声气相投的,彼此是呼应的,他们不但在思想上是交流的,而且在很多的政治、文学的主张方面是互相呼应的。大家都知道,韩愈是提倡勇于为师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