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第卷 (选择题 共50分)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几幅图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有(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主要用于酒器的制造 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B. C. D.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
2、.西汉 C.东汉 D.隋唐3.下列哪种工具不适用于灌溉( ) A翻车 B.水车 C.水排 D. 筒车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5.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6.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过与桑
3、蚕也。”“其”指的是( )A丝织品 B棉织品 C麻织品 D编织品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8.俗谚:种田种的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9.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
4、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10.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得利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11.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我国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 Y Y Y Y 来源:学+科+网 X X X X A B C D12.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
5、,所有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 )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13.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14.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
6、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制瓷技术的进步 “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 B C D15.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 )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 B C D16.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
7、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7.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A规模大,分工极细工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18.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20.明代中叶以
8、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 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2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
9、业紧密结合2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 B草市兴起 C海禁政策 D市坊分区 2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 )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25.下列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 三市在道东。”。” B“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C“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D“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26.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
10、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27.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A B C D2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
11、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3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12、;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31.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B.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D.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的国力32.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检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