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题(10 分)、多选题(20 分)、填空题(5 分)、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25 分)、论述题(20 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 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1) 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
2、、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3)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 社会性;(5) 经济性;(6) 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P4-53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P6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 综合性;(2) 整体性;(3) 定量性;(4) 最优化。P6 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P7 6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
3、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7 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2) 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3) 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4) 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5) 研究城乡间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其特点。(6) 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P7-8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4、1.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一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P92.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P10 3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能动性;(2) 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性;(4) 具有时效性。P10-11 4资源配置: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
5、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P1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重要性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现实需要。P15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和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个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1)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2)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P17-18 7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
6、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P21 8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1) 劳动手段;(2) 能源;(3) 劳动对象;(4) 生产工艺;(5) 生产力布局。P21 9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1)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2) 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 劳动组织;(4) 劳动条件;(5) 劳动者的生活条件。P21-22 10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1) 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的联系;(2) 制度具有“公共品”的特点;(3) 制度与组织不同,制度是一种规则,而组织是参与这种规则活动的角色。P23-24 11产权结
7、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强制性。P2512. 目前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P2713. 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1) 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2)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 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 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 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P29第三章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传统体制下人力资源“统包统配”的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如下:(1) 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2) 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 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
8、调剂。(4) 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 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 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7) 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P3132 2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计划配置的?(1)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2) 统包统配制度。P33-34 3传统体制下调配劳动力的形式有成套调配、成批调配、零星调配、临时借调等。P334.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 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P335. 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
9、的劳动制度。P346.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1) 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2) 劳动效率低下。(3) 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37 7劳动力计划配置的特点有:(1) 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2) 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分配;(3) 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消费品的凭证。P38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1) 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结构;(2) 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 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 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 城市
10、化与劳动力配置。P42-45 9我国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 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 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P45-4710. 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 相互作用,发挥着对劳动力进行宏观和微观配置的作用。P4911. 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1) 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职工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
11、标;(2) 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3) 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P52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 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P582. 劳动力流动可分为以下类型:(1) 岗位之间的流动;(2) 职业之间的流动;(3) 单位之间的流动;(4) 产业之间的流动;(5)
12、地区之间的流动;(6) 国际间的流动。P59 3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是:(1) 如果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的乡村工资与租金能够正确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2) 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3) 资本(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P66 4托达罗认为,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1) 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2) 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要的就业成本少得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总工下发展;(3) 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4) 该部门所吸收的
13、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半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5) 该部门更易于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6) 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7) 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P66-67 5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有:(1) 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2) 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劳动力的存在;(3) 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农业部汴的工资水平
14、,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工资也是不断上升的。P67-686乔根森模型的假设是:(1) 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2) 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圭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3) 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4) 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P68 7劳动者要实现就业转换,完成劳动力流动,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形成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成本:(1) 直接成本;(2) 机会成本;(3) 心理成本;(重点看)(4) 风险成本。P69-70 8劳
15、动力个人流动的收益主要有:(1) 直接收益;(2) 间接收益;(3) 心理收益。P72 9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模型是:劳动力流动的真正动力源自流动所带的经济净收益(非物质性满足)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称为流动的净效用。当流动的净效用为正时,流动是合理的和理性的。P72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益有:(1)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 加速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3) 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 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5) 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 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P73-75 11流动人口对流出地的影响表现为:(1) 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不利于农业生
16、产;(2) 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 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P77-78 12阅读第四节(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整节的内容。P79-8913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有:(1) 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 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3) 以非农产业为主;(4) 年龄特征上表现为跨省流动人口在各职业中的平均年龄都较省内流动人口和未流动人口高;(5) 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未流动就业人口。P80-89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1. 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主要是受城乡间产业分工以逐步形成当时国家政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要配置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P912. 从配置
17、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1949 年-1957 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7-1978 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1979 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P91-92 3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P924. 阅读第二节(城乡劳动力配置现状)全节。P92-99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经济单位注册登记类型来看,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城镇中以国有单位为主的单一就业渠道,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就业的格局;从就业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
18、后在国有经济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中就业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P966. 阅读第三节(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全节。P100-1017.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 20 多年时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既是不合法的,又是成本高昂的。偶尔也有农村劳动力外出,但规模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并被视为非法,称作“ 盲目流动人口”。P1018. 阅读第四节(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全节。9. 城乡间劳动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有以下特点:(1) 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2) 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 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
19、第三产业转移;(4) 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P102第六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1.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的逻辑演进序列,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渡,随后以运输、通信、金融、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P1062.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作用有:(1) 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 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3) 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P106-107 3劳动力配置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劳动力配置 最新 整理 自考 11469 宏观 劳动力 配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