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计划经济学-重要材料.doc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二)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三)需求弹性理论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七)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1、企业的短期目标:(1)投资者 (2)顾客 (3)债权人 (4)职工 (5)政府(6)社会公众 (7)技术改造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企业价值= 式中,是企业在第年的总销售收; 是企业在第年的总成本。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二)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只有经济利润才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账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它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这一点更为重要)。计算会计成本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人作为征税的根据等。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是一种机会损失)对经济学家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重要,会用)(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这笔资金借给别人能得到的利息。(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3)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就应当按市价来计算(用于出售可得的收入)。(6)使用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用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7)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Page8Page9例题3、经济利润的意义和计算: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其他用途中最好的)时的价值(收入)。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较优。经济利润0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为正值),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为最大。(注意:以上三种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地存在一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变动一种生产要素为前提的。收益递减的原因不在于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越来越少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第二,这一规律是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不再适用。三、生产的三个阶段1、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首先递增,然后递减。这一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AB之间。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是正值,不过要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递减趋势,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呈递减趋势。2、以上三个阶段中,只有第二个阶段是合理的。(从成本上看)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即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即变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增加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在这个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第三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上升趋势;由于平均产量下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两者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超过OB,否则就会使成本增高。可见,第三阶段也是不合理的。第二阶段: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故单位成本呈上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也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选择。四、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寻求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一般结论:假定: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 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那么,当=时,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教材例3-2)第二节 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在长期规划中,在多种投入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在资金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或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这就是本节讨论的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一、等产量曲线的性质和类型投入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同一个产量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投入要素来生产。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是相等的。2、等产量曲线一个重要的特性: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3、按投入要素之间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序,等产量曲线分三个种类:第一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第二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或是折线。第三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所以会出现这种形状是因为对不能完全替代的投入要素来说它们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一般随着投入要素的量的增加而递减。)这种类型的替代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简称)总是随着的量的增加而递减。4、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当取某值时,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要素,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公式表示:就是等产量曲线在取某值时的斜率,所以投入要素取某值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取该值时的斜率。同样,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随着量的增加而递减。二、等成本曲线及其性质等产量曲线只能说明生产一定的产量可以有哪些不同地投入要素组合方式,还不能说明哪一种组合方式是最优的。为此引入等成本曲线。1、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和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2、等成本曲线的表示式: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它们的价格分别为和,为总成本,等成本曲线的一般表示式为:或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所以如果投入要素的总成本发生了变化,但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仍保持不变,那么曲线仅仅发生平等位移,因为它们的斜率未变。(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所代表的成本越高)三、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1、图解法。已知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可用图解法来找最优的投入要素组合。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组合的最优组合点。这点也代表一定成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画图方法:(教材61页 例33)2、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组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用数学式表示:假设有多种投入要素结合起来生产一种产品,它们的边际产量分别为,它们的价格分别为 。那么,只有当: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教材62页倒数第二段,理解就可以了)(教材62页63页例题,例36经常用到)四、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以前贵的投入要素。第三节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探讨问题: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有什么影响。即:在中,如果L和K都增加a倍,则一、规模收益的三种类型假定,那么根据b值的大小,把规模收益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总产量曲线的形状见教材第65页图315第一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增;第二种类型:,规模收益不变;第三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减。二、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改变生产规模时,随生产规模从小变大,一般会先后经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1、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1)工人可以专业化。(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3)其他因素。(大规模生产便于实
收藏
编号:27176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54.4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管理
计划经济
重要
首要
材料
- 资源描述:
-
+\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
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
(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 (2)顾客 (3)债权人 (4)职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 (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企业价值=
式中,是企业在第年的总销售收;
是企业在第年的总成本。
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
(二)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只有经济利润才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账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它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这一点更为重要)。
计算会计成本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人作为征税的根据等。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
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是一种机会损失)
对经济学家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重要,会用)
(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这笔资金借给别人能得到的利息。
(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
(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
(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就应当按市价来计算(用于出售可得的收入)。
(6)使用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用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Page8—Page9例题]
3、经济利润的意义和计算:
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其他用途中最好的)时的价值(收入)。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较优。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是决策的基础。
4、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这笔投资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不然企业主就会把资金抽走,投到其他地方去。正常利润属于机会成本,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
当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机会成本时,经济利润等于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
5、经济利润与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
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 + 内含成本)
第一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节 需 求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既定不变;“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指消费者不但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支付能力。)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不同的产品,影响因素也不同:
1、产品的价格(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通常需要量随价格的变化而作相反方向的变化。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与呈相反变化。
2、消费者的收入(指消费者的平均收水平),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提高,需求量就增加;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就减少。
对某些产品来说,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包括替代产品和互补品)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替代产品的价格是按相同方向变化的。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按是按相反的方向变化的。
总之,相关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影响该产品的需求量。
4、消费者的爱好(指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人们的爱好和选择也与人们的习惯有关。
5、广告费用。广告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爱好和选择。(广告费支出越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以上只是影响产品需求量的一般因素,不同的产品往往还有影响需求量的特殊因素。
三、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记为:
其中:——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为某产品的价格;
——替代产品(或互补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爱好;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对价格的期望;
——广告费。
以上仅是最一般的表示式,决策时必须估计出更为具体的需求函数来。Page15[例1—1]
四、需求曲线
1、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
2、需求曲线可用方程、图、需求表来表示。(第16页——第17页)
3、需求曲线可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企业需求曲线。
(1)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4、任何需求曲线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
这是因此需求量的变动有自己的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5、为什么价格下降会刺激需求量?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出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反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重要)
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需求量则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特定数量。
2、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3、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变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而是引起需求曲线的平等位移,这就属于需求的变动。
需求发生变动,即使价格不变,也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减。
(注意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一个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一个是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
第二节 供 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其中:“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供给量的诸因素既定;“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指生产者既要有向市场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愿望,又要有生产这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缺一不可。
注意:供给量并不是生产者实际卖出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影响企业(或行业)供给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2、产品的成本。这时原成本是指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此外,其他诸如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也会影响产品的供给量。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1、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式,最一般形式可记为:
式中:——某产品的供给量;——某产品价格;——某产品成本;——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在诸多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中,价格是最灵敏、最重要的因素。
2、供给曲线:是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示式。
一般形式记为: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研究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使用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用图形表示,也可用方程式表示,也可用一个供给表以一系列数字来表示。
3、企业供给曲线:表示企业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4、行业供给曲线:表示行业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由行业内诸企业的供给曲线横向相加而得)
5、供给曲线的规律: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的曲线。
4、供给量的规律:价格上涨,供给量就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就减少。
四、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非价格因素不变),因价格变化,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而变化。
供给量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
2、供给的变动则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不是一个单一的数,而是指一个供给表,或一条供给曲线,或一个供给曲线的方程。供给发生变化,即使价格不变,供给量也会增减。
第三节 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
(从价格形成角度来讲,比较重要)
供求法则: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
一、供求法则
1、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市场价格。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即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供给、需求两条曲线相交之处,表示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也即表明按这种价格成交能够使供需双方都满意。
此时的交易量为称为均衡交易量;此进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当价格为非时,会有一种使价格趋向的趋势,使价格朝的方向变动,最终变为。
只要没有新干扰因素,价格也就不会变动,此时这个市场达到了均衡。
2、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带来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情况(因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需求曲线位移)。需求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按同方向变动。
表现为: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交易量都提高;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和交易量都会下降。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情况(因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供给曲线位移)。供给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按相反方向变动,均衡交易量按相同方向变动。
表现为: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交易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涨,交易量减少。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情况。
如需求减少(增加),供给增加(减少),则均衡价格下跌(上涨)。
如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则均衡价格的变动要视供求双方增减程度的大小而定。
(具体变化见教材第22页——第23页)
3、需要说明的:
(1)上述供求法则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2)这里所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整个行业的(即市场的)曲线,不是企业的供需曲线。
二、需求—供给分析法
需求—供给分析法:通过绘制供给和需求曲线,不仅可以分析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供需曲线背后诸因素对价格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需求—供给分析法。
(第23页—第24页两个例子)
第四节 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一)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使用和生产什么样的资源和产品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
2、资源的可替代性。
3、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价格信号)
资源和产品的价格是其相对稀缺程度的批示器。 一种资源越是稀缺,价格越贵。
4、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是: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供求平衡。
(二)价格机制为什么能够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
就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不仅需求和供给决定价格,而且价格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有反作用;涨价能刺激生产,抑制消费;降价能抑制生产,鼓励消费,正是这个作用使价格对经济起调节作用。
通过价格的波动,最终能使供求趋于平衡,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市场机制的不足
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和条件下可能“失灵”的原因:
1、垄断因素的存在。(价格机制发生作用是以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竞争为前提的,可现实生活中垄断因素大量存在限制着竞争的展开)
2、外溢效应的存在。
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指从社会角度计算的成本和效益。
外溢成本:经济学把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称为“外溢成本”。
外溢效益:把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的部分称为“外溢效益”。
3、公共物品的存在。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
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这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
4、信息的不完全性。
另外,市场机制本身还有一定的缺陷。(如收入分配的不公)
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要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
2、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流动。只有建立完善的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社会资源都能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体系还必须是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为推动竞争,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公正,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反对和抑制垄断
(2)要反对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3)政府还要为所有的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4)要采取法律和其他手段来规范交易行为,维护竞争的正常秩序。
(5)还要为竞争者创造其他条件。
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从宏观上看,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如果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可能导致工人失业和经济萧条;如果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这种干预和调控不直接施加于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并利用市场间接进行曲的,主要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各种市场动作的法规,反对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防止公害;
(2)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劳务,举办公共事业、实施必要的社会福利;
(3)实施税收、劳动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保持收入公平,保护劳动者权益;
(4)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
分析和估计企业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1)高需求是企业能够兴旺发达的前提
(2)需求是企业一切计划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一节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需求量变动率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E=
Q变动%
X变动%
式中:E——需求弹性; Q——需求量; X——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
也可理解为: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可以有:产品价格、居民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等等。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等。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
=
价格变动%
=
式中:——需求量; ——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
——价格; ——价格变动的绝对数量。
如果不知道需求曲线方程,但知道需求曲线上两点的坐标,就计算需求曲线上这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弧弹性。
弧价格弹性:
在计算价格弹性时必须注意:
第一,价格弹性公式中,分子和分母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所以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是负值。(通常用绝对值来比较弹性的大小)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第二,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两回事,但有联系。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平坦的需求曲线弹性大,陡的需求曲线弹性小。
2、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按照价格弹性的不同,大体上可以把需求曲线划分为四类
(1)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
曲线上各点的弹性均为零(),不管价格多高,需求量总是保持不变(需求变动率永远为零)。——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
(2)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
各点的价格均为(),只要价格稍微上升,需求量立刻降到零。——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是一条方程为的双曲线。
各点的价格弹性无数为1(),价格变动一定的百分率,会导致需求量变动同样的百分率——单元弹性需求
(4)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点的价格弹性是变化的:(Page34图2—6(d))完全弹性需求、弹性需求、单元需求、非弹性需求、完全非弹性需求。
3、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1)弹性需求的,提高价格会使收入下降。
(2)单元弹性需求的,变动价格不影响销售收入。
(3)非弹性需求的,提高价格会增加收入。
(教材第36页,表3—4)
4、价格弹性与总收入、边际收入、平均收入之间的关系。
(1)总收入():(教材第36页,图2—8)
(2)边际收入():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能使总数收入增加多少。即:。(理解教材第36页倒数第二段)
(3)平均收入():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即。所以平均收入也就是产品的价格,平均收入曲线即企业的需求曲线。
○平均收入(即价格)、边际收入、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当时,;
当为其他值时,均小于:时,为正值;
(关系如第36页图2—8)
时,;
时,为负值。
5、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就大。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的商品,其价格弹性就大,比重小的弹性就小。
(4)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就大;如果只看短期,其弹性就小。
6、价格弹性应用举例。
(1)用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例2—3]、[例2—4]
(2)用于政策决策分析。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的计算。
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
点弹性:
其中:——点收入弹性。
弧弹性:
其中:——弧弹性收入。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这是因为需求量和消费者收入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即收入增加时,需求量也增加;反入需求量减少。
也有例外,以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称低档货,收入弹性
3、收入弹性应用举例
(1)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2)用于企业经营决策。
(3)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
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
两种相关的产品x和y,计算y产品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交叉弹性=
Y产品需求量变动的%
x产品价格变动的%
点弹性:
弧弹性:
不同的交叉弹性的值,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
,两种产品是替代品;
,两种产品是互补品;
,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宏观看:
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大——同一部门。
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小——互不相关。
第二节 需求估计
需求估计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归结为两种:
根据市场调查得到资料进行需求估计。
根据积累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估计。
一、市场调查
通常有访问法和实验法
1、访问法:就是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或书面等形式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
调查对象可根据调查项目的要求来选择,或采用抽样方法确定。重要的是制定调查提纲。
调查的样本越多,所得资料越多,估计出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访问法普通被采用,因为成本低,使用方便,还能当面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和对将来市场的意见。
2、实验法
第一种形式,现场实验法,在现有市场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作为实验市场,然后改变需求函数中的变量,来观察需求在一个时期或若干市场之间发生的变化。
第二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在一个模拟的商店中,让选定的顾客带着一笔事先准备好的钱,在改变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不同情况下购买商品,然后根据顾客购买行为变化的资料去估计需求。
两种形式的共同缺点:成本太高,因试验成本不能太大,影响了所得资料的可靠性和所得结论的推广意义。另外,现场实验的市场环境,实验者无法控制。
二、统计法
需求估计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
先选择需求函数的形式,然后用最小二乘法确定需求函数中的诸参数。
1、常用的需求函数有两种形式:
(1)线性函数:
其中:y ——需求量;
——函数中的诸自变量,分别代表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
——方程中待求的诸参数。
线性函数两个重要性质:
每个自变量的边际需求量是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参数。
最便于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诸参数的一种方程形式。
(2)幂函数:
其中:Q——需求量;
——函数中的诸自变量;
——幂函数中待于的诸参数。
幂函数的性质:
每个变量的弹性都有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指数。
可用对数形式转化为线性关系,因而仍可用最小二乘法来找出它的参数。(第43页公式2—3)
一般来说,幂函数更符合需求变动的实际情况;但线性函数比较简便,在一般数据观察范围内,也能满足需求估计的实际需要。
2、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中的参数。
假设
需求函数(回归方程)的形式为一元线性方程:
观察数据有:。
用观察数据求参数的值的两个公式:
式中: ——观察数据成对的数目;
——观察数据x的总和;
——观察数据y的总和;
——观察数据y的算术平均值()
——观察数据x的算术平均值()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利用已知的x和y的观察数据,就能算出回归方程的参数,这个回归方程就最能符合x和y之间的实际关系。
具体举例见教材第44页——45页例2—6
注意估计出来的的值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是适用的。
第三章 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一、怎样生产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投入要素怎样组合才是最优?
二是产品产量怎样组合才是最优?
二、投入要素怎样组合
对现有企业——着重解决企业的作业率多高才最合理。
对新建企业——涉及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多大的生产规模问题。
在管理经济学中,这些问题是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和寻找最优解来解决的。
三、生产函数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一般表示式:
式中:——代表产量
——代表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
生产函数中的产量,是指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所可能生产的最大的产品数量。即以企业经营管理得很好、一切投入要素的使用都非常有效、没有浪费为假设前提的(理想状态)
技术的任何改进,都会导致产生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函数。不同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
生产决策分析也就是对如何投入进行分析和决策。
四、生产函数分为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
1、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2、短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但有的是固定的。
第一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短期生产函数)
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这种情况在短期决策中经常遇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
1、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工人人数=)
3、边际产量():指在一定的数量劳动力的条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总产量的变化/工人人数的变化=)
边际产量在生产决策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为正值),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曲线呈下降趋势(斜率为负值),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为最大(斜率为零)。
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当总产量由线的切线和其与原点的连接线重合(斜率相等)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3、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为最大。
(注意:以上三种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地存在一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变动一种生产要素为前提的。收益递减的原因不在于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越来越少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
第二,这一规律是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不再适用。
三、生产的三个阶段
1、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首先递增,然后递减。这一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AB之间。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是正值,不过要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递减趋势,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
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呈递减趋势。
2、以上三个阶段中,只有第二个阶段是合理的。(从成本上看)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即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即变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增加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在这个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第三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上升趋势;由于平均产量下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两者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超过OB,否则就会使成本增高。可见,第三阶段也是不合理的。
第二阶段: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故单位成本呈上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也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选择。
四、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寻求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一般结论:
假定: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
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
那么,当=时,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教材例3-2)
第二节 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
在长期规划中,在多种投入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在资金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或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这就是本节讨论的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
一、等产量曲线的性质和类型
投入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同一个产量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投入要素来生产。
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是相等的。
2、等产量曲线一个重要的特性: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3、按投入要素之间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序,等产量曲线分三个种类:
第一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
第二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或是折线。
第三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所以会出现这种形状是因为对不能完全替代的投入要素来说它们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一般随着投入要素的量的增加而递减。)
这种类型的替代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简称)总是随着的量的增加而递减。
4、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当取某值时,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要素,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
公式表示:
就是等产量曲线在取某值时的斜率,所以投入要素取某值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取该值时的斜率。同样,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随着量的增加而递减。
二、等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等产量曲线只能说明生产一定的产量可以有哪些不同地投入要素组合方式,还不能说明哪一种组合方式是最优的。为此引入等成本曲线。
1、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和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2、等成本曲线的表示式:
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它们的价格分别为和,为总成本,等成本曲线的一般表示式为:
或
——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
所以如果投入要素的总成本发生了变化,但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仍保持不变,那么曲线仅仅发生平等位移,因为它们的斜率未变。(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所代表的成本越高)
三、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
1、图解法。
已知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可用图解法来找最优的投入要素组合。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组合的最优组合点。
这点也代表一定成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画图方法:(教材61页 [例3—3])
2、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
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组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用数学式表示:假设有多种投入要素结合起来生产一种产品,它们的边际产量分别为,它们的价格分别为 。
那么,只有当: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教材62页倒数第二段,理解就可以了)
(教材62页——63页例题,[例3—6]经常用到)
四、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
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以前贵的投入要素。
第三节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
探讨问题: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有什么影响。
即:在中,如果L和K都增加a倍,则
一、规模收益的三种类型
假定,那么根据b值的大小,把规模收益分为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总产量曲线的形状
见教材第65页图3—15
第一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种类型:,规模收益不变;
第三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减。
二、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
改变生产规模时,随生产规模从小变大,一般会先后经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1、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1)工人可以专业化。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其他因素。(大规模生产便于实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