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章末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章末综合检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1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 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解析: 选B. 酶具有专一性, 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降解. 在蛋白酶的作用下, 甲酶没有变化, 因此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故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有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因为用该种蛋白酶处理后, 乙酶活性逐渐降低, 所以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项正确; 在蛋白酶的
2、作用下,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 进而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D项正确. 2下列选项中符合图示含义的是()A随pH从5升高到7, 酶的活性逐渐降低B随pH从5升高到7, 酶的最适温度不变C温度从0A变化过程中, 酶的活性逐渐降低D该酶的最适pH为7解析: 选B. 据图可知, 三条曲线的最低点对应的温度相同, 说明pH改变时酶的最适温度不变且最适温度为A点, 因此从0A过程中, 酶的活性是逐渐增强的. 纵坐标表示的含义为反应物剩余量, 剩余越多, 说明酶的活性越低, 因此在已知的三个pH中, pH为6的活性最高, 在从57的过程中酶的活性是先升高后降低, 且最适pH在57之间, 但一定
3、不是7. 3为了探究口腔的分泌液中是否有蛋白酶, 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 如图所示. 在37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 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 3、4中不加任何试剂,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实验B实验C实验、实验都能 D实验、实验都不能解析: 选A. 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 蛋白酶也是蛋白质, 故本题无法从化学特性上达到目的, 只有考虑物理特性, 如蛋白块的变小或消失. 4下列关于ATP和ADP相互转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AATP和ADP相互转化是一种可逆反应B细胞可以利用热能将ADP转化为ATPCATP转化成ADP时, 所有的高能磷酸键都断裂D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
4、转化时刻发生解析: 选D. ATP与ADP相互转化是不可逆的, 因为所需要的酶不同, 场所和能量的来源均不同; 细胞不能利用热能形成ATP, 但ATP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 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只有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由于细胞对ATP的需要量较大, 而ATP的含量较低, 所以要不停地转化. 5生物体内由于有各种酶做生物催化剂, 同时又有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存在, 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A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B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C通过糖类、脂肪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D通过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 选A. 能量不可能通过其他物质转变成
5、另一种能量形式, 关于能量的形式只能是以一种能量形式转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 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 如机械能、电能和渗透能等. 6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重要的细胞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两者都有能量转换的功能B两者都有双层膜的结构C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D两者基粒中所含酶的种类相同解析: 选D. 此题考查学生对两种主要细胞器的认识.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而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可将化学能转换成被直接利用的能量. 由于两者中的化学反应和代谢不同, 因此, 酶的种类、基质成分
6、和功能不相同. 7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A蛔虫进行无氧呼吸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长跑时, 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D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解析: 选C. A项和B项中, 蛔虫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 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项中, 剧烈运动时,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D项中,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8在有氧呼吸过程中, 进入细胞的氧将()与氢结合生成水与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在线粒体中被消耗在线粒体与细胞质中被消耗A BC D解析: 选A.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中O2的代谢及代谢场所.
7、在有氧呼吸过程中, 进入细胞的氧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氧化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生成的H, 这一步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9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浮液中分别加入a、b、c、d 4种抑制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 则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 则使丙酮酸增加C若c能抑制ATP形成, 则使ADP的消耗增加D若d能抑制H氧化成水, 则使O2的消耗减少解析: 选D. 抑制丙酮酸分解时, 丙酮酸的消耗减少, 含量增加; 丙酮酸是由葡萄糖分解产生的, 若葡萄糖分解受抑制, 则丙酮酸的形成减少; ATP与ADP能相互转化, ATP的形成减少, 则ADP的含量增加,
8、 消耗减少; 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 如果H的生成受到抑制, 则会使氧气不能与H结合或结合少, 故氧气消耗减少. 10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 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 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解析: 选D.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由清水换成冷水, 溶氧量降低, 产生的CO2减少; 葡萄糖被分解, 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 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11下列对葡萄糖分解至丙
9、酮酸过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A只有无氧呼吸才能发生该过程B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不产生CO2D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解析: 选C. 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变为丙酮酸, 产生少量H和少量的能量, 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不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有这一阶段. 既然是酶促反应, 就必然受温度的影响. 12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 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 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 在氧浓度为a时()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2/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C1/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D酵母菌停止发酵解析: 选B.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摩尔数之比是l1. a浓度
10、时酒精的产生量是6 mol, 则无氧呼吸CO2的生成量也为6 mol. 图中实际CO2的生成量为15 mol, 用CO2的总生成量减去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15 mol6 mol9 mol). 有氧呼吸消耗1 mol的葡萄糖产生6 mol CO2, 生成9 mol CO2则消耗了1.5 mol的葡萄糖; 无氧呼吸每消耗1 mol葡萄糖产生2 mol CO2, 生成6 mol CO2则消耗了3 mol的葡萄糖. 因此,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消耗了4.5 mol的葡萄糖, 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是3 mol, 占2/3. 13将原来处于温和状态下的体重相当的蜥蜴和小鼠放在
11、5 的盒子中, 下列对这两种动物的呼吸强度的预测正确的是()A都增强B蜥蜴增强, 小鼠减弱C都减弱D小鼠增强, 蜥蜴减弱解析: 选D. 蜥蜴是变温动物, 当外界温度下降时, 体温也下降, 所以呼吸作用减弱, 但小鼠是恒温动物, 体温不下降, 并且为维持体温, 小鼠会加大呼吸作用, 增加产热. 14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玻璃瓶, 已知一瓶混有酵母菌, 一瓶混有乳酸菌, 一瓶只有葡萄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B发热的瓶子肯定混有乳酸菌C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能量会增加D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减少解析: 选A.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均能产生CO2,
12、 乳酸菌是厌氧菌, 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只产生乳酸, 葡萄糖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分解, 故有气泡的肯定是混有酵母菌. 酵母菌与乳酸菌在无氧呼吸时均产生热量, 并且还产生中间代谢产物, 因而物质的种类会增加, 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没有变化. 15某种蔬菜离体叶片在黑暗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t1、t2表示1030 之间的两个不同温度.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与t1相比, 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 不利于叶片储藏B与t2相比, 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 有利于叶片储藏C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t1t2, t1时不利于叶片
13、储藏D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t1t2, 所以D错. 16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进行纸层析分离, 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 不正确的是(多选) ()A未见色素带, 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 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 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解析: 选ABD. 纸层析分离后, 未见色素带的原因有多种. 如忘记画滤液细线, 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等. 材料为黄化叶时如果操作正确也能得到胡萝卜素、叶黄素两条色素带, 所以A项不正确. 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溶解到
14、层析液中, 且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而分开,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 是因为层析液已挥发, 所以B项不正确. 四条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颜色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所以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 所以扩散得最快, 位于滤纸最前方, 所以D项也不正确. 17如图为正常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叶绿体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以下对该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示表明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总吸收光谱是
15、代表叶绿体4种色素对光能的吸收C图示表明只有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才能用于光合作用D总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光谱基本一致, 说明叶绿体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能参加光合作用解析: 选C. 图示中, 叶绿素a的吸收值有两个波峰, 主要集中于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叶绿体中含有4种色素, 各种色素都能吸收光, 因此总吸收光谱是指叶绿体色素的总吸收值. 图示中, 作用光谱的变化趋势与总吸收光谱非常相似, 说明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 18在细胞呼吸中, 有CO2放出时, 可判断此过程()A一定是无氧呼吸 B一定是有氧呼吸C一定不是酒精发酵 D一定不是乳酸发酵解析: 选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都有CO
16、2的释放, 故A、B、C全错, 只有乳酸发酵不产生CO2. 故正确答案为D. 19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时的实验示意图, 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A12 B21C89 D98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原子的对应关系. A、B均为光合作用产生的O2, O2中的O原子来自原料水, A中均为16O, A的分子量为32, B中均为18O, B的分子量为36. 20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光反应不需要酶, 暗反应需要多种酶B光反应消耗水, 暗反应消耗ATPC光反应固定CO2, 暗反应还原CO2D光反应储存能量, 暗反应释放能量解析:
17、选B. 考查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 CO2的固定和还原都发生在暗反应; 光反应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暗反应是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21下列有关化能合成作用的描述, 正确的是()不利用光能利用环境中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在叶绿素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贮能不多, 对自然界作用不大属异养型新陈代谢A BC D解析: 选B. 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H2O和CO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所以它并不利用叶绿素, 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化能自养型. 22.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 调节小室内CO2浓度, 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
18、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 测定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 a点左移, b点左移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 a点左移, b点右移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 a点右移, b点右移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 a点左移, b点右移解析: 选D. 本题涉及光合作用的CO2浓度和光照强度两个基本条件. 假定光照强度降低, 要达到补偿点a, 则需要浓度更高的CO2, a点应右移, A、B选项不正确; 假定光照强度升高, CO2利用率升高, 要达到光补偿点a, 在CO2浓度低一些的时候即可达到, a点应左移, C选项不正确, D选项正确, 另外, 光照强度升高, 则需要更
19、高浓度的CO2才能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 b点应右移. 2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 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 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解析: 选B. 水绵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CO2, NaHCO3稀溶液可提供CO2; 装片中不能有空气, 否则好氧细菌均匀分布, 无法根据好氧细菌的聚集状况来确定叶绿体是否有放氧功能. 24.如图为光照强度对植物光
20、合作用的影响关系. 下列有关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b代表光下植物干物质积累量Bm的大小与植物呼吸作用强度有关Cn点之后植物吸收CO2量不再增加与叶绿体中酶数量有关D若植物长期处于光照强度为m的自然环境中, 植物仍能正常生长解析: 选D. 25下列措施及对应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种植作物一年两茬, 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B栽种秆矮、叶直而小的作物, 能增加种植密度, 有益于增大光合面积C温室条件下, 通过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作物对有机物的吸收D经常疏松土壤可以促进植物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解析: 选C. 温室条件下, 增施农家肥可增加土壤中矿质离子的含量和CO2含量, 以提高农作物
21、的产量, 作物不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有机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 共50分)26(13分)如图所示是一名学生制作的一个装置, 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 三角瓶内含有悬浮在2%的葡萄糖液中的2.5 g酵母菌. 实验记录小液滴移动距离(单位: cm)如下表. 试回答: 时间/分5 10 20 35 55 100.20.40.70201.01.31.60.130.11.92.22.80.240.23.13.34.40.350.34.04.44.40.4(1)实验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向_, 理由是_. (2)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知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_. (3)根据实验
22、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4)根据表中数据, 三角瓶内的葡萄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_分钟. (5)绘出35 时, 酒精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解析: 密闭装置内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随温度逐渐升高, 发酵速度加快, 产生CO2增多. CO2浓度升高引起内压上升, 小液滴左移. 答案: (1)左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 增大了三角瓶中气体压力(2)35(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酵母菌发酵作用增强, 超过这一范围, 酵母菌发酵作用减弱(4)4(5)如图: 27(12分)(2011高考海南卷, 26)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 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
23、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下图所示), 其中A不密封, B、C密封; B内培养皿中盛有(BaOH)2溶液, 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 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 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判断, 该实验的目的是_. (2)从理论上讲, 培养一段时间后, 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大、小), 原因是_; A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_(大、小), 原因是_. 解析: (1)分析题干可知, 本实验的唯一变量是CO2的浓度, 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的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由于
24、A不密封, B、C密封, 而且B中的Ba(OH)2溶液吸收玻璃钟罩内的CO2, 所以三个玻璃钟罩中CO2的浓度大小为ACB, 由于幼苗的光合作用需要CO2, 所以幼苗生长量的大小为ACB. 答案: (1)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小B中Ba(OH)2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导致幼苗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大A不密封, 外界的二氧化碳可以进入玻璃钟罩内, 增强光合作用强度; C密封, 幼苗只能利用玻璃钟罩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28(12分)如图所示, 甲图表示A、B两种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的关系, 乙图是A植物叶肉细胞内有关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 当在_千
25、勒克斯光照强度条件下, 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相同. B植物在1天内(12 h白天, 12 h黑夜), 要使有机物积累为正值, 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于_千勒克斯. (2)在光照强度为12千勒克斯时, 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同, 主要原因是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_不同. (3)对于A植物, 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 对应乙图中存在的箭头有(填字母)_. (4)乙图中c不能表示葡萄糖的去向, 原因是_. 解析: (1)当在6千勒克斯光照强度条件下, A的光合速率为448, B的光合速率为268. 当光照强度达到1千勒克斯时, B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所以当光照时间与黑夜时间等长时, 光
26、照强度必须大于1千勒克斯, 才有有机物的积累. (2)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 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同, 内因是叶肉细胞中酶和色素的含量不同. (3)A植物在10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 则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满足细胞呼吸(c)外, 有一部分散失到细胞外(b), 光合作用需要的CO2除来自细胞呼吸(d)外, 另一部分来自大气(a). (4)乙图中的c只能是气体不能是葡萄糖, 因为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内参与反应. 答案: (1)61(2)酶和色素(3)a、b、c、d(4)葡萄糖需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 再进入线粒体中继续分解29(13分)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
27、影响, 某同学进行了实验, 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 请回答: 试管编号实验步骤12341%NaCl溶液(mL)11%CuSO4溶液(mL)11%Na2SO4溶液(mL)1蒸馏水(mL)1pH6.8缓冲液(mL)11111%淀粉溶液(mL)1111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11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取出试管, 加入1%碘溶液0.1 mL观察结果无色深蓝色浅蓝色(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 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 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 (2)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 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 (3)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
28、行检测, 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在操作过程中, 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 其原因是_. 解析: 该实验的大体思路是向1、2、3、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NaCl溶液、1%CuSO4 溶液、1%Na2SO4溶液、蒸馏水来观测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情况, 以此判断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1%NaCl、1%CuSO4、1%Na2SO4溶液和蒸馏水;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加入1%NaCl溶液的1号试管中淀粉被淀粉酶完全水解, 所以可能是Na或Cl促进酶活性, 如果是Na能够促进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则3号试管中最后的结
29、果应该也是无色, 而3号试管中现象为浅蓝色, 所以是Cl能够促进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同理通过2和3号试管的比较可知, Cu2能够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2)4号试管中加入的是蒸馏水, 起对照作用; 3号试管与1号试管对照说明Na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3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说明SO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3)1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 淀粉被水解成麦芽糖, 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有深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抑制, 淀粉未被水解成麦芽糖, 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3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未受到影响, 淀粉部分被水解成麦芽糖, 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有浅砖红色沉淀生成, 4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也未受到影响, 结果同3号试管; 斐林试剂中含有Cu2, 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影响, 故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 答案: (1)Cl和Cu2Cu2Cl(2)对照确定Na和SO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3)深砖红色无砖红色(或蓝色)浅砖红色浅砖红色斐林试剂中有Cu2, 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