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doc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目录第1章 目标定位篇 . 1 1.1.项目背景 . 1 1.2.总体要求.1 1.3. 发展条件分析 . 1 1.3.1. 自然地理现状 . 1 1.3.2. 社会经济现状 . 2 1.3.3. 现状资源条件 . 3 1.4. 主要问题. 8 1.5规划思路.81.6. 规划定位与目标 . 9 1.6.1. 总体定位 . 9 1.6.2. 规划目标 . 9 第2章策略与规划篇 . 102.1. 总体结构 . 10 2.1.1. “一廊” . 10 2.1.2. “两线” . 10 2.1.3. “两区” . 10 2.1.4. “多主题” . 10 2.2.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葆山理水,夯实美丽乡村生态本底 . 10 2.2.1. 划定禁建区,严格管制,依山构筑绿色脊梁 . 10 2.2.2. 分类保护,逐步修复,充分挖掘滨水地区利用价值 . 11 2.2.3. 两点两线,有机互动,大力增加美丽乡村地区森林覆盖率 . 14 2.2.4. 产业转型,创意修复,大力推动采矿地区环境改善 . 14 2.3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礼佛牛首,寻梦江宁,打造xxx都市圈外围旅游热点 . 15 2.3.1. 核心引领,带动周边,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潜力 . 15 2.3.2. 交通串联,区域联动,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 . 19 2.3.3. 挖掘特色,彰显魅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 20 2.3.4. 完善配套,提升服务,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 20 2.4. 现代农业振兴策略 . 22 2.4.1. 因地制宜,规模整合,全面落实农业1115工程 . 22 2.4.2. 农业观光,特色加工,大力增加农业附加值 . 25 2.5.聚落整合提升策略以点带面,考核推进,构建合理的大都市近郊聚落体系 . 27 2.5.1. 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示范 . 27 2.5.2. 服务均等,品质提升,全面改善乡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 30 2.6.特色风貌营造策略显山露水,乡土风韵,避免城市化的景观侵蚀美丽乡村 . 31 2.6.1. 抓牢三点,分区塑造,构建特色风貌基本框架 . 31 2.6.2. 提亮一线,梳理两网,打造特色风貌独特体验 . 34 2.7.综合交通策略完善路网,增加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美丽乡村交通体系 . 382.7.1. 内通外联,快慢相宜,提升美丽乡村的交通可达性 . 38 2.7.2. 公共交通,鼓励慢行,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公交体系 . 39 2.7.3. 精心选线,特色体验,打造旅游特色体验道路 . 39 2.8. 历史文化振兴规划 . 412.8.1. 总体原则 . 41 2.8.2. 深入挖掘,分级保护 . 41 2.8.3. 创新传承,延续文脉 . 41 2.9. 用地布局规划 . 42 2.9.1. 总体思路 . 42 2.9.2. 原总体规划优化原则 . 42 2.9.3. 国土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 42 2.9.4. 土地利用规划 . 43 第3章行动篇 . 473.1.行动计划.47 47.3.1.1.景观塑造工程 . 47 3.1.2. 旅游提升工程 . 47 3.1.3. 农田水利工程 . 48 3.1.4. 特色村庄建设工程 . 48 3.1.5. 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 49 3.1.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49 3.2. 考核体系及实施办法 . 49 3.2.1. 指标体系 . 49 3.2.2. 考核体系 . 50 3.2.3. 实施办法 . 51 3.3.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办法 . 53 3.3.1. 工作组织 . 53 3.3.2.投融资体系 . 54 3.3.3. 运营系统 . 54 3.3.4. .营销模式 . 54 第4章标准与指引篇 . 554.1. 旅游大道沿线景观设计指引 . 55 4.1.1. 规划理念 . 55 4.1.2. 指导思想 . 55 4.1.3. 规划原则 . 55 4.1.4. 规划策略 . 55 4.1.5. 旅游大道景观分区及指引 . 56 4.2. 美丽绿道建设指引 . 60 4.2.1. 绿道概念及基本构成 . 60 4.2.2. 建设目标 . 61 4.2.3. 美丽绿道类型 . 614.2.4. “美丽乡村”绿道选线依据 . 614.2.5. 规划建设指引 . 61 4.3. 村庄风貌指引与提升 . 63 4.3.1. 空间环境与景观 . 63 4.3.2. 建筑群体与单体 . 68 4.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72前言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xxx市委市政府做出未来5年xxx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的战略部署,要求在新三区和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 一工作组织2012年11月16日,江宁区规划局召开相关街道和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参加的资源调查及规划座谈会并开展现场踏勘、部门访谈、资料收集等工作。2012年12月4日,区政府转发实施了由我局制定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江宁示范区”规划工作方案,可简称为“116”规划。主要包含了1项资源调查,1个整合规划和6个专题规划。具体分工如下:2012年12月5日,初步完成资源调查(初步方案)及行动规划技术方案,上报市规划局。 2012年12月6日,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场开展补充调研并与我局对接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12月11日至12日为借鉴安吉先进经验,我局和编制单位(深圳蕾奥)赴浙江安吉县就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行学习和考察。2012年12月25日,我局邀请市规划局、区相关部门及街道召开初步规划思路及相关专题汇报会,对初步规划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明确了各专题编制主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2013年2月5日,召开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大会,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 2013年3月8日,我局向市规划局主要领导,初步中期规划成果,提交阶段性汇报材料。二预期效果规划的上述成果,目标是到2017年,通过十大任务具体分解,完成江宁“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的建设,率先达到“五美”建设标准,成为大都市近郊区休闲旅游的标志区、农民幸福生活的典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区。规划区位于xxx市江宁区。西临滨江新城,东至禄口空港新城,北至东山新市区,南至与安徽省交界,主要包括牛首山云台山生态廊道侧地区。东至宁丹路和横溪街道行政边界,西至宁马高速,北到绕越高速,南至省界。涉及谷里、横溪、江宁、秣陵街道4个街道。总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四规划意义xxx美丽乡村江宁示范区立足于建设“中国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作为江宁探索大都市近郊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抓手,通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等努力,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为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积极探索。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以相关规划为引领,以国土资源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型城乡聚落体系;充分考量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村庄布局、历史文化等因素,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和目标,优化建设路径和方法。二是突出标准制定。制定美丽乡村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指标体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三是突出因地制宜。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区别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不同的主导业态,分别提出不同的创建要求,选择不同的创建目标,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个性和特色。四是突出机制创新。按照相关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区主体、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整体合力。第1章 目标定位篇1.1. 项目背景国家美丽建设的战略要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并指明了进行生态建设的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xxx城市战略的要求xxx市提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乡统筹是举措关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国家与城市的战略要求下,xxx市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战略设想,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建设内容,本次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总体要求2013年2月5日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大会通过关于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里面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出了5大主要目标和十大任务。市政府要求在新三区和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并将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美丽乡村五大目标: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业兴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美丽乡村建设十大任务: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生态保育、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新市镇和新社区培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3. 发展条件分析1.3.1. 自然地理现状(1)气候规划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平均达224天,雨量充沛,春温夏热、秋暖冬寒、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5.50c,年平均降雨量为1005.7毫米左右。(2)地形地貌规划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属于丘陵河谷,地形以岗丘平原为主,主要体现为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境内丘陵、山区、冲田、岗地相互交错,地形复杂。规划区中部山体为xxx南部重要生态廊道,自北向南带状绵延,其中云台山峰最高,海拔319米,山峰海拔高差小,其间散布大小不一的水库与湖泊。(3)土壤特征规划区土地肥沃,土壤组合以马肝土黄白土青泥条土黄岗土为主要形式,适宜麦、稻、茶、竹的生长。 1.3.2. 社会经济现状(1)行政区划规划区共涉及4个街道的52个社区,656个自然村,其中包括:横溪街道18个社区,236个自然村,谷里街道11个社区,141个自然村,江宁街道17个社区,229个自然村,秣陵街道6个社区,50个自然村。表1.1 规划区涉及各街道社区名录(2)经济发展概况【美丽乡村规划方案】规划区四个街道中秣陵街道经济发展最好,经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以及农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均位于首位。其次为江宁街道,而谷里街道的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秣陵街道二三产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54%和41%,农业增加值的比例最小仅5%。谷里街道一二三产比例为18:55:27工业的比重最高。江宁街道一二三产比例为22:38:40,三产的比重最高。规划区各社区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服务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均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横溪社区和云台社区服务业和工业收入均较多。其次新杭社区、胜家桥、云山、谷里、祖堂社区的服务业收入排名靠前,而甘泉社区、红旗社区、云台社区、向阳社区的工业排名较靠前。中西部社区的农业收入较多,其中南山湖和丹阳社区最多,其次为清修、牧龙、陆郎、荷花、甘泉湖和许呈社区。规划区农民人均收入整体较好,2011年除了大盛社区以外,均大于13000元远高于全国6477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清修、南山湖、甘泉湖、谷里、祖堂、横溪和西岗社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大于17000元。截止2011年底,秣陵街道71328户,总人口224260人;江宁街道28675户,总人口89472人;谷里街道22902户,总人口57946人;横溪街道14555户,总人口76845人。其中甘泉湖、牧龙、南山湖、谷里和丹阳社区的人口最多,大于5000人。其次荷花、横溪、许呈和西岗社区的人口均大于4000人。总体上看,规划区人口有向东部社区集中的趋势。规划区的农用地较多,除了天然社区之外,其他社区的人均农用地均大于1亩,而大部分社区的人均农用地在2亩以上。其中横山和洪幕社区的人均农用地最多在6亩以上。图1.1 重要社会经济指标图表1.2 各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统计表(3)聚落体系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二):2015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2015年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 . 21.1规划背景 . 21.2 建设原则 . 31.3 指导思想 . 41.4 发展目标 . 51.5 建设内容 . 51.6建设期限 . 6第二章 规划必要性及意义 . 7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 11第四章 开发*市*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 13第五章 项目规划选址 . 185.1 项目选址 . 185.2项目区基本情况 . 195.3 项目区资源优势 . 19第六章 建筑方案选择 . 226.1建筑设计方案选择指导思想与原则 . 226.2项目建筑规划方案 . 236.3建筑方案 . 24第七章 客源市场分析 . 267.1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 .
收藏
编号:27180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8.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30
8
金币
- 关 键 词:
-
美丽
标致
锦绣
乡村
建设
规划
计划
- 资源描述:
-
+\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目录
第1章 目标定位篇 ...................................................................................................................... 1
1.1.项目背景 ............................................................................................................................. 1 1.2.总体要求..................................................................................................................................1 1.3. 发展条件分析 ........................................................................................................................ 1 1.3.1. 自然地理现状 ..................................................................................................................... 1 1.3.2. 社会经济现状 ..................................................................................................................... 2 1.3.3. 现状资源条件 ..................................................................................................................... 3 1.4. 主要问题................................................................................................................................. 8 1.5规划思路.....................................................................................................................................8
1.6. 规划定位与目标 .................................................................................................................... 9 1.6.1. 总体定位 ............................................................................................................................ 9 1.6.2. 规划目标 ............................................................................................................................ 9 第2章策略与规划篇 ................................................................................................................... 10
2.1. 总体结构 ............................................................................................................................. 10 2.1.1. “一廊” .............................................................................................................................. 10 2.1.2. “两线” .............................................................................................................................. 10 2.1.3. “两区” .............................................................................................................................. 10 2.1.4. “多主题” .......................................................................................................................... 10 2.2.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葆山理水,夯实美丽乡村生态本底 ............................................ 10 2.2.1. 划定禁建区,严格管制,依山构筑绿色脊梁 ................................................................... 10 2.2.2. 分类保护,逐步修复,充分挖掘滨水地区利用价值 ....................................................... 11 2.2.3. 两点两线,有机互动,大力增加美丽乡村地区森林覆盖率 ........................................... 14 2.2.4. 产业转型,创意修复,大力推动采矿地区环境改善 ....................................................... 14 2.3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礼佛牛首,寻梦江宁,打造xxx都市圈外围旅游热点 .................. 15 2.3.1. 核心引领,带动周边,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潜力 ................................................... 15 2.3.2. 交通串联,区域联动,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 ............................................................... 19 2.3.3. 挖掘特色,彰显魅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 20 2.3.4. 完善配套,提升服务,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 20 2.4. 现代农业振兴策略 .............................................................................................................. 22 2.4.1. 因地制宜,规模整合,全面落实农业1115工程 .............................................................. 22 2.4.2. 农业观光,特色加工,大力增加农业附加值 ................................................................... 25 2.5.聚落整合提升策略——以点带面,考核推进,构建合理的大都市近郊聚落体系 ............. 27 2.5.1. 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示范 ................................................... 27 2.5.2. 服务均等,品质提升,全面改善乡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 30 2.6.特色风貌营造策略——显山露水,乡土风韵,避免城市化的景观侵蚀美丽乡村 ............. 31 2.6.1. 抓牢三点,分区塑造,构建特色风貌基本框架 ........................................................ 31 2.6.2. 提亮一线,梳理两网,打造特色风貌独特体验 ............................................................ 34
2.7.综合交通策略——完善路网,增加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美丽乡村交通体系 ................. 38
2.7.1. 内通外联,快慢相宜,提升美丽乡村的交通可达性 ....................................................... 38 2.7.2. 公共交通,鼓励慢行,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公交体系 ........................................ 39 2.7.3. 精心选线,特色体验,打造旅游特色体验道路 ............................................................... 39 2.8. 历史文化振兴规划 .............................................................................................................. 41
2.8.1. 总体原则 .......................................................................................................................... 41 2.8.2. 深入挖掘,分级保护 ......................................................................................................... 41
2.8.3. 创新传承,延续文脉 ......................................................................................................... 41 2.9. 用地布局规划 ...................................................................................................................... 42 2.9.1. 总体思路 .......................................................................................................................... 42 2.9.2. 原总体规划优化原则 ....................................................................................................... 42 2.9.3. 国土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 42 2.9.4. 土地利用规划 ................................................................................................................... 43 第3章行动篇 .............................................................................................................................. 47
3.1.行动计划................................................................................................................................47 47..3.1.1.景观塑造工程 ............................................................................................................. 47 3.1.2. 旅游提升工程 ................................................................................................................... 47 3.1.3. 农田水利工程 ................................................................................................................... 48 3.1.4. 特色村庄建设工程 ........................................................................................................... 48 3.1.5. 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 49 3.1.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49 3.2. 考核体系及实施办法 .......................................................................................................... 49 3.2.1. 指标体系 .......................................................................................................................... 49 3.2.2. 考核体系 .......................................................................................................................... 50 3.2.3. 实施办法 .......................................................................................................................... 51 3.3.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办法 ...................................................................................................... 53 3.3.1. 工作组织 .......................................................................................................................... 53 3.3.2.投融资体系 ........................................................................................................................ 54 3.3.3. 运营系统 .......................................................................................................................... 54 3.3.4. .营销模式 ........................................................................................................................... 54 第4章标准与指引篇 .................................................................................................................. 55
4.1. 旅游大道沿线景观设计指引 .............................................................................................. 55 4.1.1. 规划理念 .......................................................................................................................... 55 4.1.2. 指导思想 .......................................................................................................................... 55 4.1.3. 规划原则 .......................................................................................................................... 55 4.1.4. 规划策略 .......................................................................................................................... 55 4.1.5. 旅游大道景观分区及指引 ............................................................................................... 56 4.2. 美丽绿道建设指引 .............................................................................................................. 60 4.2.1. 绿道概念及基本构成 ....................................................................................................... 60 4.2.2. 建设目标 .......................................................................................................................... 61 4.2.3. 美丽绿道类型 ................................................................................................................... 61
4.2.4. “美丽乡村”绿道选线依据 ............................................................................................... 61
4.2.5. 规划建设指引 ................................................................................................................... 61 4.3. 村庄风貌指引与提升 .......................................................................................................... 63 4.3.1. 空间环境与景观 ............................................................................................................... 63 4.3.2. 建筑群体与单体 ............................................................................................................... 68 4.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72
前言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xxx市委市政府做出未来5年xxx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的战略部署,要求在新三区和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 一.工作组织
2012年11月16日,江宁区规划局召开相关街道和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参加的资源调查及规划座谈会并开展现场踏勘、部门访谈、资料收集等工作。
2012年12月4日,区政府转发实施了由我局制定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江宁示范区”规划工作方案》,可简称为“116”规划。主要包含了1项资源调查,1个整合规划和6个专题规划。具体分工如下:
2012年12月5日,初步完成资源调查(初步方案)及行动规划技术方案,上报市规划局。 2012年12月6日,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场开展补充调研并与我局对接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12月11日至12日为借鉴安吉先进经验,我局和编制单位(深圳蕾奥)赴浙江安吉县就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行学习和考察。
2012年12月25日,我局邀请市规划局、区相关部门及街道召开初步规划思路及相关专题汇报会,对初步规划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明确了各专题编制主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3年2月5日,召开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大会,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 2013年3月8日,我局向市规划局主要领导,初步中期规划成果,提交阶段性汇报材料。
二.预期效果
规划的上述成果,目标是到2017年,通过十大任务具体分解,完成江宁“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的建设,率先达到“五美”建设标准,成为大都市近郊区休闲旅游的标志区、农民幸福生活的典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区。
规划区位于xxx市江宁区。西临滨江新城,东至禄口空港新城,北至东山新市区,南至与安徽省交界,主要包括牛首山云台山生态廊道侧地区。东至宁丹路和横溪街道行政边界,西至宁马高速,北到绕越高速,南至省界。涉及谷里、横溪、江宁、秣陵街道4个街道。总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四.规划意义
xxx美丽乡村江宁示范区立足于建设“中国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作为江宁探索大都市近郊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抓手,通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等努力,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为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积极探索。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以相关规划为引领,以国土资源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型城乡聚落体系;充分考量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村庄布局、历史文化等因素,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和目标,优化建设路径和方法。
二是突出标准制定。制定《美丽乡村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指标体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是突出因地制宜。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区别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不同的主导业态,分别提出不同的创建要求,选择不同的创建目标,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个性和特色。
四是突出机制创新。按照相关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区主体、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整体合力。
第1章 目标定位篇
1.1. 项目背景
[国家美丽建设的战略要求]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并指明了进行生态建设的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xxx城市战略的要求]
xxx市提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乡统筹是举措关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国家与城市的战略要求下,xxx市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战略设想,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建设内容,本次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总体要求
2013年2月5日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大会通过《关于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里面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出了5大主要目标和十大任务。市政府要求在新三区和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并将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
美丽乡村五大目标: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业兴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任务: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生态保育、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新市镇和新社区培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 发展条件分析
1.3.1. 自然地理现状
(1)气候
规划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平均达224天,雨量充沛,春温夏热、秋暖冬寒、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5.50c,年平均降雨量为1005.7毫米左右。
(2)地形地貌
规划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属于丘陵河谷,地形以岗丘平原为主,主要体现为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境内丘陵、山区、冲田、岗地相互交错,地形复杂。
规划区中部山体为xxx南部重要生态廊道,自北向南带状绵延,其中云台山峰最高,海拔319米,山峰海拔高差小,其间散布大小不一的水库与湖泊。
(3)土壤特征
规划区土地肥沃,土壤组合以马肝土—黄白土—青泥条土—黄岗土为主要形式,适宜麦、稻、茶、竹的生长。 1.3.2. 社会经济现状
(1)行政区划
规划区共涉及4个街道的52个社区,656个自然村,其中包括:横溪街道18个社区,236个自然村,谷里街道11个社区,141个自然村,江宁街道17个社区,229个自然村,秣陵街道6个社区,50个自然村。
表1.1 规划区涉及各街道社区名录
(2)经济发展概况【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规划区四个街道中秣陵街道经济发展最好,经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以及农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均位于首位。其次为江宁街道,而谷里街道的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秣陵街道二三产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54%和41%,农业增加值的比例最小仅5%。谷里街道一二三产比例为18:55:27工业的比重最高。江宁街道一二三产比例为22:38:40,三产的比重最高。
规划区各社区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服务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均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横溪社区和云台社区服务业和工业收入均较多。其次新杭社区、胜家桥、云山、谷里、祖堂社区的服务业收入排名靠前,而甘泉社区、红旗社区、云台社区、向阳社区的工业排名较靠前。中西部社区的农业收入较多,其中南山湖和丹阳社区最多,其次为清修、牧龙、陆郎、荷花、甘泉湖和许呈社区。
规划区农民人均收入整体较好,2011年除了大盛社区以外,均大于13000元远高于全国6477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清修、南山湖、甘泉湖、谷里、祖堂、横溪和西岗社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大于17000元。
截止2011年底,秣陵街道71328户,总人口224260人;江宁街道28675户,总人口89472人;谷里街道22902户,总人口57946人;横溪街道14555户,总人口76845人。其中甘泉湖、牧龙、南
山湖、谷里和丹阳社区的人口最多,大于5000人。其次荷花、横溪、许呈和西岗社区的人口均大于4000人。总体上看,规划区人口有向东部社区集中的趋势。
规划区的农用地较多,除了天然社区之外,其他社区的人均农用地均大于1亩,而大部分社区的人均农用地在2亩以上。其中横山和洪幕社区的人均农用地最多在6亩以上。
图1.1 重要社会经济指标图
表1.2 各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统计表
(3)聚落体系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二):2015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2015年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 2
1.1规划背景 ............................................................. 2
1.2 建设原则 ........................................................... 3
1.3 指导思想 ............................................................ 4
1.4 发展目标 ........................................................... 5
1.5 建设内容 ........................................................... 5
1.6建设期限 ............................................................. 6
第二章 规划必要性及意义 .................................................... 7
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 11
第四章 开发**市**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 13
第五章 项目规划选址 ....................................................... 18
5.1 项目选址 .......................................................... 18
5.2项目区基本情况 ...................................................... 19
5.3 项目区资源优势 ..................................................... 19
第六章 建筑方案选择 ........................................................ 22
6.1建筑设计方案选择指导思想与原则 ...................................... 22
6.2项目建筑规划方案 .................................................... 23
6.3建筑方案 ............................................................ 24
第七章 客源市场分析 ........................................................ 26
7.1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 .........................................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