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C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D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解析】田鼠种群的数量= 第一次标记数量再次捕捉数量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因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所以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池塘的不同水层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故取样时各水层均应取样调查;对土壤小动物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
2、答案】 A 2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在遭受火灾后的森林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在演替的过程中,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3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 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 如下图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药前图中生物构成群落B施药后群落的丰富度不变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该森林中所有的生物种群构成,A选项错误; 施药后乙昆虫灭绝,物种丰富度下降,B选项错误;如果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则乙昆虫不会灭绝,D选项错误【答案】 C 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5
4、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D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解析】 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鲢鱼和鳙鱼、 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 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 故不能以 “J”型曲线持续增长; 由图可知四大家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 A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两类元素在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B图中过
5、程主要发生在硫元素循环过程中C两类元素在过程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有机物D图中过程在两类元素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解析】 在过程转化时碳元素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24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图中过程表示两类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流动,这种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和 SO2,其中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答案】 A 6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 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
6、上的点N(KN)/KS120 0.90 S250 0.75 S3100 0.50 S4150 0.25 S5180 0.10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D(KN)/K值为 0.25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捕捞后,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 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防治蝗虫时,若蝗虫的种群数量在K/2 附近, 蝗虫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防治目的;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一开始就出现;(KN)/K值为 0.5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 A 7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
7、,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C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D丁每获得1 kJ 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 太阳能【解析】首先可以看出甲是生产者,丁处于最高营养级。丙和丁、 乙和丁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捕食关系,A选项正确;若丙的数量下降,意味着生态系统中营养级高的生物减少,故生态系统能量的损耗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有可能是提高的,B 选项错误;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
8、则甲体内 DDT浓度最高是错误的,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导致丁体内的DDT浓度最高, C选项错误;丁每获得1 kJ 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 太阳能是错误的,既然考虑最少, 就考虑食物链最短且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故只考虑甲到丁这条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是20% ,所以是5 kJ ,D选项错误。【答案】 A 8某池塘底栖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类(铜锈环棱螺等) 、寡毛类 ( 苏氏尾鳃蚓等)、摇蚊类( 羽摇蚊等 ) 。科研人员研究了该池塘底栖动物能量流动过程,构建了下图所示模型,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2119.5 kJ/(m2a) B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C图中
9、“ 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解析】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为摄食能排粪能,即2119.5 1642.1 477.4 kJ/(m2a) ;底栖动物呼吸能为同化能与生长能的差,即477.4 87.7 389.7 kJ/(m2a) ,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用于生长、 发育的一部分能量将被下一营养级摄取同化;能量流动以物质为载体,与信息传递息息相关。【答案】 A 9泉州湾浴阳江河口红树林每年八九月间发生由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红树林中的桐花树大面积枝叶泛黄枯死。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 。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将提高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
10、定性B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成虫,可用于调查小卷蛾种群密度C保护食虫鸟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D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将定向改变小卷蛾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解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体现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所以 A选项错误;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利用其应激性,小卷蛾夜间活动,利用其趋光性即可,所以 B选项正确; 生物多样性维持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竞争和寄生等关系来维持,C选项正确;生物的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环境对生物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选项正确。【答案】 A 10为了验证车
11、轴草和粉苞苣这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科研人员做如下相关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组别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粉苞苣的干重1 单独种植M2 种植在同一花盆中枝叶隔开0.68M3 种植在不同花盆中枝叶混合0.47M4 种植在同一花盆中枝叶混合0.31M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下列有关该实验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种植物在一起生长时会竞争阳光、营养物质和水等重要资源B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可以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C 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
12、影响D两种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对光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解析】由2、3、4 实验组与1 组对比可知,两种植物存在竞争。由实验2 可知,两种植物一起生长时竞争水分和营养物质,由3 可知,两种植物一起生长时竞争阳光;由2、3的数据综合推理发现,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大于水分、营养物质竞争的作用;4 的数据并非2、3 的简单累计,所以A、B、C正确, D选项错误。【答案】 D 11请回答与生态调查相关的问题:(1) 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注:表示出现,表示优势
13、种从调查结果看,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_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养殖区与航道区优势种类型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在夏季,航道区的苦草迅速繁殖达到最大量时可占湖泊中总生物量的60% 以上,它所制造的有机物可用于细胞呼吸消耗、_、被分解者利用等方面。除人为捕捞外,此湖泊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导致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少。(2) 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两种害虫与三种害虫天敌属于不同种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_多样性。果园中存在复杂的捕食关系,维持了果园的生态稳定,请根据调查情况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14、: _。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_调节。【解析】 湖泊中的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水生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造成养殖区与航道区优势种类型有差异的主要原因,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主要是河蟹的取食;生产者所制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的有机物可用于细胞呼吸消耗、初级消费者取食、被分解者利用等;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加上人为捕捞,导致
15、湖泊中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两种害虫与三种害虫天敌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果树蚜虫瓢虫,蚜虫增多会导致瓢虫增多,瓢虫增多又会导致蚜虫减少,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答案】(1) 垂直河蟹的取食初级消费者取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物种果树蚜虫瓢虫(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负反馈12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 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下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
16、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 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_和_。(2)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3) 该人工湿地中的浮游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_。(4) 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_。【解析】 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供生态系统所有生物利用,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供分解者利用;能分解有机的细菌、
17、真菌等微生物, 其呼吸方式主要为有氧呼吸;为提高分解效率可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增加水体溶氧量,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利用;该人工湿地中的浮游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含N、P的无机盐等; 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2) 向水体中通入空气(3)含 N、P的无机盐等 (4)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考点攻略完美过程】一、种群和群落【考点教材回归】1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
18、征。(2)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种群数量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有曲线图、数学方程式。(2) “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NtN0t。(3) “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即种间关系,包括 ? 捕食、 ? 竞争、 ? 互利共生、 ? 寄生等。(2) 森林垂直
19、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地形的变化、土壤? 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 ? 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镶嵌分布。(4) 初生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21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2灌木阶段森林阶段。(5) 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23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考点纵横整合】1种群数量增长和数学曲线(1)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
20、型曲线变化规律,而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以后,常在一定时间内大致呈现“J”型增长。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其比较见下图及下表:(2) 种群增长曲线、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曲线解读:a图 A: “J”型曲线,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J”型曲线无K值,且增长率保持一定的数值不变。 “J”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t,代表的是增长倍数, 不是增长率。 1 时,种群密度增大;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 时,种群密度减小。b图 B: “S
21、”型曲线,现实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K值的含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K值不同,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K值也不相同。 要想既保证鱼类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到破坏,又能获得最大捕获量,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 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量最大。c图 C:我国的人口数量呈现“J”型增长。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生育率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A、B两曲线所示种群增长率分析:请根据右图所示的“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 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
22、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 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 (K值 ) 为 110 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 依据自然界 “种群增长” 的特点, 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 _点后进行,原因是_ 。(4) 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 鼠 的 数 量 会 很 快 恢 复 到 原 有 的 数 量 。 请 你 依 图
23、提 出 更 有 效 的 控 制 鼠 害 的 方 案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综合运用、获取信息等能力,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没有天敌制约,呈“J”型增长,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图中曲线符合,若出现曲线下降,如cd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全世界的人口就控制在K/2左右,所以为55 亿。由于e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 e 点后进
24、行;通常对有害的种群控制采用增加有害动物的环境阻力,即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答案】(1) 过度繁殖(2) 55 亿(3)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 可从食物来源、 生活场所、 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开始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 。A第三年捕捞量为 (K/2 Q) B第四年捕捞量为 (nK/2) C第五年捕捞量为 (mK/2) D第六年捕捞量为 (Km)
25、 【解析】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刚捕捞后剩余余量为K/2 ,即第四年捕捞,捕捞量为(nK/2) ,第五年初次捕捞延迟一年,每两年只能捕捞(mK/2) ,每年只能捕捞 (mK/2)/2 ,第四年开始捕捞与第五年开始捕捞每年获得的草鱼差为(nK/2) (mK/2)/2nm/2 K/4 ,由图可知: (nK/2)(mn) ,得: 2nmK/20 ,得:nm/2 K/40 ,故第四年开始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最多。【答案】 B 【易错易混突破】1 “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1) “J”型曲线增长率恒定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一直降低。(2) “S”型曲线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2022 年高 生物 二轮 复习 环境 知识点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