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教案 .pdf
《2022年2022年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教案 .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9 页)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教案1、混合课题一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变化。2、了解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3、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变化。2、了解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沙和豆子,50 毫升和 100 毫升烧杯各 1 只,小勺 2 只,深色纸 2 小块,放大镜,筷子,
2、做筛子用的材料。教师演示用的油和水,试管。教学过程孩子们经过观察大树,寻访小动物、探究水和稻谷等探究活动以后,他们已经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发生了兴趣,即使是几粒沙子和几粒黄豆。片段一:教师出示了两袋锦囊,请孩子们猜测:锦囊里面包着什么?有的孩子用眼睛观察,发现一袋锦囊有凹凸感,一袋没有凹凸感;有的孩子马上用手去摸,发现一袋颗粒比另一袋大一些;有的甚至用上了自己的鼻子,试图从气味中发现什么线索最后他们大胆猜测:这可能是一包沙子和豆子。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锦囊,高兴地发现真是豆子和沙子。紧接着孩子们对沙和豆子不由自主地观察了起来。有的孩子发现豆子的形状是圆溜溜的,还可以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有的孩子发现
3、豆子的颜色是黄颜色的,而沙子是灰颜色的;有的孩子数了一下锦囊中的豆子有 60 颗;有的孩子剥开了豆子,探究了豆子的结构;有的孩子发现每颗沙子都有不同的形状片段二:面对着已经观察过的沙和豆子,孩子们高兴地混合着自己的沙和黄豆。再用筷子搅拌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同伴和老师:我有发现,我发现搅拌以后黄豆浮在了上面,我发现沙子钻进了豆子间的缝隙当中“混合以后黄豆和沙子会有什么改变呢?”老师的提问刚完,一名孩子马上告诉老师: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1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2 页 (共 39 页)“改变了,我发现豆子皮破了,豆子里有沙了”“那可能是一颗或几颗,所有豆子都是这样吗?”老师追问。孩子们有些迟疑:“可能是,可能不是,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开,然后观察所有的黄豆是否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又开始了分离实验,学生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一张网和一只底有小孔的杯子,分离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就不难了。通过多次混合和分离有的说豆子皮跑进了沙子,有的说豆子裂开了,有的说豆子颜色变得有些灰了“那这些跑进了沙子、破了皮的豆子还是豆子吗?”教师问道。这下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啊,豆子还是豆子,钻进豆子的沙也仍然是沙。面对着孩子们提
5、出的发现:老师,我的豆子变化了。在探究中孩子们发现,改变的只是豆子表面的东西,结果是:豆子仍然是豆子,沙子仍然是沙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与这探究的活动过程相混合了。课堂小结:存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教学反思:课题二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观察与描述小苏打和醋的特征;观察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现象;尝试解释这些现象;2、另外一些物质的混合,观察洗衣粉和泻盐混合的现象;尝试解释这种现象。3、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4、指导学生学习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教学重点1、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2、帮助学生理解观察
6、到“没有变化”同观察到“发生了变化”同样重要。教学难点: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寻找身边的混合物。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小苏打和醋1 份,小匙 1 只,玻璃杯 2 只,火柴教学活动中需要用的石灰水,在课前应临时分配。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三杯颜色、多少相近的液体,让学生说说这三杯水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熟悉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方法。)二、观察小苏打的活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3 页
7、 (共 39 页)出示豆子和沙子,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豆子和沙子混合后会怎样,有的同学说,但是研究的结果,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今天继续研究物体的混合。出示白醋、小苏打(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取出实验盒,二人组观察小苏打并记录。学生:我们组观察的小苏打,颜色是白色的,是颗粒状的,闻起来是没有气味的,尝起来是没有味道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回答。(其他学生:粉状的)我赞同你的意见,谢谢,我会再仔细进行观察后看看是否需要修改。三、提出问题的活动学生:我想把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看看混合以后会怎样?因为有些固体在液体里会融化。师:提出问题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样?提出课题混合身边的物质四、制订计划
8、的教师指导过程研究之前我们来制订一个计划,你会吗?师:问题已经来了,接下去干什么?(学生:猜测)师:猜测是一种好的方法,科学家经常使用。接下去做什么?(学生:验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接下去干什么?(师生:分析实验现象)。说说实验中可以最困难的是什么?师:你有什么材料(生:白醋、小苏打、杯子、木棒(多粗?)?怎样做?(先倒白醋、再到小苏打;先倒小苏打、再倒白醋;两种方法都一样。两种方法都不一样)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师:你要自己独立做还是老师带着做(独立做)出示研究活动记录,学生研究活动研究活动记录问题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样?猜测组 1:会变味道和颜色。组3:会融合成另一种液体。组 4:改变味
9、道。实验步骤现象组 1:变味道酸中带苦,颜色不会变。组4:有许多小泡,并且变冷了;分析现象组 1:变味道。组3:粉类和液体融合起来可能会变成另一种物体。每个组上台进行交流活动。(见上表)师:几点相同,主要是:(教师演示)冒泡、变冷。不同的是解释是不同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4 页 (共 39 页)师:现象分析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进一步研究:看看了泡泡想到了什么?生:味道淡了,可能是醋
10、里的酸性物质被小苏打赶跑了。生:混合后产生很大的力量,可以做燃料。生:为什么混合后产生气泡?师:泡泡里面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猜测:生1是气,因为会往上冒,生2可能是二氧化碳,比空气轻。生3是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废弃气体。教师验证,请同学帮忙。(生1,装一杯空气),教师用两根点燃的火柴来验证两杯气体的不同。师生:醋 +小苏打 气体(不帮助燃烧) +液体师生: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师提供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有什么问题?(柠檬酸哪里来?)出示小纸包,并把制作的结果寄回老师处。教学反思:课题三 分离混合物教学目标1、知道分离米和粉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怎样
11、操作的?运用这些方法的理由(依据)是什么?2、不同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不同的;同一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学重点难点:不同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不同的;同一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学准备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2、 4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5 页 (共 39 页)2. 分离混合物 - 粳米和面粉。老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5)学生思考、交流。(6)尝试操作。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3. 分离混合物 - 铁屑和木屑。(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
13、屑和木屑分开?(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4)小组汇报交流。4. 小结。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教学反思:课题四研究土壤教学目标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14、 - 第 5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6 页 (共 39 页)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
15、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研究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
16、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7 页 (共 39 页)2、空气课题一了解空气( 1)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2、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2、通过设计实验,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学习新的科
17、学探究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个小组准备23 张 32 开废作业纸。每个学生自带一块擦手用的毛巾。教学过程1. 引入。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我们在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我们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2. 感觉空气。(1)收集空气。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 ”它,怎样才能“ 逮住” 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2)感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 ?我们 要
18、 先用感 官来 观 察。大 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 官观察?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8 页 (共 39 页)(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学生因为口头语言
19、发展水平不高,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教师要能够沉得住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3. 纸的奇遇。(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解释玻璃杯里那段 空 着的地方是什么?(3)认识魔术
20、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4. 谁赶走了杯中的水。(1)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 魔术 的 过 程 中 , 我 们在 水中 看到 了 什 么 ? 它 是什 么 ? 它 在 水 中 是怎 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
21、子里又怎么样了?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9 页 (共 39 页)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5. 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 空气, 塑 料袋鼓 起来 了 ,说明 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 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
22、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6. 作业。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教学反思:课题一了解空气( 2)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2、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实际进行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2、通过设计实验,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学习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23、教学过程1. 引入。上节 课我 请 同 学 们 找 一 找哪 个地 方还 有 空 气 , 现 在请 同 学 们 说 说 都 在哪 里找到了?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2. 瓶里的空气。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39 页 - - - - - - - - - 第 10 页 (共39 页)(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
24、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打入一些空气。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抽出一些空气。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可让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4)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尽量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5)
25、比较用空气和水进行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3称称空气(1)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说明天平的这一边怎样?(2)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2022年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教案 2022 科教 小学 三年级 下册 科学 全套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