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农业与畜牧业.docx
《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农业与畜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农业与畜牧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第六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序言:人口与农业(抓住光热水)要素:光、热、水( 400mm 等降水量线)A 中国人口进展 :1 公元前 3 世纪,全国总人口约2000 万;公元前 2 年,西汉汉平帝第一次记录全国总人口以及每一个郡的人口数,全国总人数达到 5500 万,此后便有了准确的人口记载(之前依据军队人口推算) ;2 古代税收:地税(按土地的拥有量上缴)与口税(人头税),古人贫困时主动溺婴 以削减人口数;所以推断人口数按理应当大于统计人口数;在慢;之后速度逐步增加;在清朝增长至 4 亿;3 清朝雍正皇
2、帝时期进行重要赋税改革,将人头税取消1764 年(乾隆年间)前人口增长缓,天下全部赋税均与田亩连在一起;有地就纳税,无地可不纳人头税;人口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相应的转变;4 农夫起义带来生产力的提高?错;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犁从西汉到辽 ( 1000 年左右)耕土的工具未经过重大转变;锄头从西汉到宋(1000 年左右)未经过重大转变镰刀从西汉到明也无明显变化,粮食的产量没有重大的提高4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 从平原向山区 ,从中原腹地(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名师归纳总结 1. 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
3、00 万至清末增加到4 亿;第 1 页,共 11 页2. 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 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 斤, 明清 中上地亩产150 200 斤;宋代 水稻亩产 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冲突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宋代以前江南落后,亩产很少不能作比较,所以从宋代之后的数据开头被用于讨论;) 现-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在主要是由于品种改良、农药科技等影响导致其亩产增加;(注:人粮冲突仍可以有引入高产作物,多熟制来解决)5 至 20 世纪初期, 黄河流域 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
4、值下降更加突出;长江流域 呈明显上升趋势; 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分别为 唐中期 ;至北宋中期 珠江流域 人口增殖仍旧很慢;第一节 地区开发 A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 “ 三河”河内、河南、河东 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 天下之中” ;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 呈岛状分布 ;殷商都河内,西周都河南 (河南是伊水、洛河与黄河形成的夹角) (汾河下游 注入黄河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逝,土地连片开发;汉代 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 ,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 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4/5
5、 ;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 隋唐统一后 黄河流域经济逐步复兴, 但“ 安史之乱” 与“ 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大量北方人进入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B 长江上中下游开发历程1 综述: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供应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应地;2 长江的农业开发次序为:1. 上游成都平原; (战国时秦惠文王建立巴郡蜀郡;都江堰对该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
6、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地进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2. 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3. 中游江汉平原;3 都江堰: 建于公元前 256 年,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 的“ 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防洪浇灌作用;4 唐宋时期 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 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明清时期 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 湖广熟,天下足”;民谚变化是长江流域主要粮食生产中心从下游转向中游的反应;缘由是在明清,长江中游得到开发;早期这里有云梦泽,水体去掉后变成天下粮
7、仓;沿江四大米市(其中有苏州后被取代,米运往苏州,苏州无米,由于江南经济转型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化过程),芜湖 、安庆 、九江 三个码头运输粮食;这时江南依旧富有;户部尚书、侍郎不能由苏州人担任;不能让该地人知道有多少东西从江南运出;C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南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主要人口集中在南岭南麓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D 山区的农业开发1 中国山地面积占 2/3 以上, 由于自然障碍, 山区开发较慢; 在山区开发中经受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时期 :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由于南方地广人稀,平原尚未完全开发;那时是占山为田
8、;2. 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显现农业垦殖区;3. 明清时期: 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名师归纳总结 得到大规模开发;将大量经济作物、高产作物普及全国;明清山区开发最为猛烈,与中国人第 3 页,共 11 页移动关系亲密; 中国人口曾由北向南3 次南迁; 明清显现了反方向迁移(福建以山地为主,-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省内容纳不了那么多人,福建人移迁江西-开发山区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福建-浙江 - 安徽山区 - 湖南湖北交界山区-北
9、方);E 平原农业区开发:以东部季风区为核心,向周边进展,进入内蒙古、新疆及闯关东其次节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熟制(一年种几次) 种什么(e.g. 轮种) 取决于水热条件, 长江黄河流域热量条件根本不同;1. 短期和定期的 轮荒耕作制 :夏商周三代实行; (土地只有一部分种庄稼;种地不用施肥;一块土地连年种植就会缺失肥力;粗放经营下实行的方式;可类比现在欧洲二圃制:农田中有 1/2 进行耕种,剩下的种草;将草翻过来作为绿肥;)2.土地连作制 的确立: 春秋战国开头; (农田连年耕种;开头施肥;精耕细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施肥上; )3 .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 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 显现在 华北
10、局部地方 ,以冬小麦为核心 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 (但: 关中人不这么种麦子;秦国人口少, 关中整体人口少; 商鞅商君书 来民,招来韩赵魏三国人口到秦国为民,所以那时两年三熟仅限于山东;直到唐宋时期两年三熟才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4. 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南下移民参加全部农业活动的同时,带去技术人口转移之前 :江南地区 火耕水耨 的粗放农业( 火耕水耨 : 类似于轮荒制,将草踩在水中腐名师归纳总结 烂作为肥料;江南农田利用率为50% ;直播 :直接播种,占地时间长),第 4 页,共 11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北方人南迁后,
11、人口显著增加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100% ;接下来开头施肥;:需求推动下农田利用率变为唐代显现水稻插秧:先将种子密集洒在苗圃中,长出肯定高度再按肯定距离插入农田中;水稻插秧和稻麦复种 这两项技术终止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显现:北宋时期 长江流域显现一年两熟,主要为 稻、麦轮作;清朝 出现双季稻 ,水稻一年两熟 ,双季稻显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一年两熟的条件要求:土地肥沃、人力充分、两种稻子;籼稻 是早稻类型; 粳稻 像北方大米,属于晚稻类型,四月插秧,要求土地肥沃;在太湖和三角洲地带适合种植;小麦必需与晚稻协作;水稻小麦一年两熟制的探究从 唐代 连
12、续至 宋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过程,其中包括以土地利用与面积扩展为核心的 广度开发, 以及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提升为主的 深度开发 两个层面, 唐宋两代,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中 前期以广度开发为主,后期以深度开发为主;中国历史上农耕区的扩展通过三种方式:1. 肯定面积扩展;2. 土地复种指数提高;3. 高产作物引进;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三节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A 年表1. 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原产中国, 北方旱地主要作物,可适应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历史 地理 农业 畜牧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