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doc

收藏

编号:272874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2.43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5-01
17
金币
关 键 词:
敏感 决定 抉择 孩子 一生 一辈子 关键 症结 枢纽
资源描述: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张振鹏 海韵 目录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 第一章 语言敏感期(0-6岁) 10 1. 模仿: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不断重复(0-2.5岁) 10 身边小故事 10 敏感期分析 11 引导小妙招 11 2. 匹配:发现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2.5-3岁) 12 身边小故事 12 敏感期分析 12 引导小妙招 13 3. 句子表达: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3-4岁) 13 身边小故事 13 敏感期分析 14 引导小妙招 14 4. 诅咒:发现语言的力量,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是诅咒(3-4岁) 15 身边小故事 15 敏感期分析 16 引导小妙招 16 5. 悄悄话:孩子语言敏感期的特殊表现(3-4岁) 17 身边小故事 17 敏感期分析 17 引导小妙招 17 6. 接电话:拿起电话,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3-4岁) 18 身边小故事 18 敏感期分析 19 引导小妙招 19 7. 口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3-4岁) 19 身边小故事 20 敏感期分析 20 引导小妙招 20 8. 哭泣:孩子用哭泣表达心中的感受或想法(3-6岁) 21 身边小故事 22 敏感期分析 22 引导小妙招 22 第二章 秩序敏感期(0-4岁) 23 1. 找“主人”: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允许别人用不是他的东西(0-4岁) 24 身边小故事 24 敏感期分析 25 引导小妙招 25 2. “归位”:乐于将所有的东西“归位”,否则孩子就会焦虑不安、哭闹等(0-4岁) 25 身边小故事 25 敏感期分析 26 引导小妙招 27 3. “重来”:不符合孩子心意的事情、顺序不对的事情就得“重来”(2-4岁) 27 身边小故事 28 敏感期分析 28 引导小妙招 29 4. 重复: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也爱让她重复,比如垒高、开关灯、藏东西的游戏等(2-4岁) 30 身边小故事 30 敏感期分析 30 引导小妙招 31 5. “作对”:不让孩子玩孩子偏玩,不让孩子吃孩子偏吃,让孩子读8他偏读9,等等(3-4岁) 31 身边小故事 32 敏感期分析 33 引导小妙招 33 6. 不愿洗手:对洗手非常排斥,给孩子讲道理他也不会听(3-4岁) 33 身边小故事 34 敏感期分析 34 引导小妙招 34 7. 暴力:打小朋友屁股、布娃娃,故意摔坏自己的玩具等(3-4岁) 35 身边小故事 35 敏感期分析 36 引导小妙招 36 第三章 感官敏感期(0-6岁) 37 3. 色彩:对色彩开始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尝试寻找不同的颜色(3-4岁) 37 身边小故事 37 敏感期分析 38 引导小妙招 38 4. 耳朵:不喜欢静悄悄,喜欢在有声音的环境中(0-2岁) 39 身边小故事 39 敏感期分析 39 引导小妙招 39 5. 噪音:孩子的“声音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也会对噪音敏感(3-6岁) 40 身边小故事 40 敏感期分析 41 引导小妙招 41 6. “妈妈腔”:孩子喜欢妈妈用“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来跟自己说话(0-6岁) 42 身边小故事 42 敏感期分析 42 引导小妙招 42 7. 口:孩子用口来实现味觉、触觉认知(0-2.5岁) 44 身边小故事 44 敏感期分析 45 引导小妙招 45 8. 吃手:孩子会吃手,会练习牙齿、使用舌头(0-6岁) 46 身边小故事 47 敏感期分析 47 引导小妙招 48 9. 咬人:冷不丁地咬人一口(0-2.5岁) 48 身边小故事 49 敏感期分析 49 引导小妙招 50 10. 打人:打妈妈、奶奶的脸和头等,狠狠地拽妈妈的长头发等,(0-2.5岁) 50 身边小故事 51 敏感期分析 51 引导小妙招 51 11. 抓、扔、捏:喜欢抓软东西、扔东西、用两只手捏东西(0-2.5岁) 52 身边小故事 53 敏感期分析 54 引导小妙招 54 12. 玩沙,玩水:非常喜欢玩水,玩沙(0-6岁) 54 身边小故事 55 敏感期分析 55 引导小妙招 56 13. 绘画:喜欢画画,先是“乱画”,然后才是“会画”(4-5岁) 56 身边小故事 56 敏感期分析 57 引导小妙招 58 14. 音乐:孩子一听到音乐,就会和着乐曲扭屁股(4-5岁) 59 身边小故事 59 敏感期分析 59 引导小妙招 60 第四章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5-4岁) 61 1. 小线头:用拇指和食指捏床上、衣服上的小线头,捏起来扔掉或放到嘴里(1.5-4岁) 61 身边小故事 61 敏感期分析 62 引导小妙招 62 2. 头发丝:关注地上、床上、衣服上的头发丝,而且喜欢收集(1.5-4岁) 62 身边小故事 63 敏感期分析 63 引导小妙招 63 3. 小蚂蚁:耐心地蹲在某个角落里仔细观察小蚂蚁(1.5-4岁) 64 身边小故事 64 敏感期分析 64 引导小妙招 65 4. 小豆子:用两个手指捏饭菜里或地上的小豆子(1.5-4岁) 65 身边小故事 66 敏感期分析 66 引导小妙招 67 5. 小花瓣:兴奋地捡地上凋落的小花瓣、树叶(1.5-4岁) 67 身边小故事 67 敏感期分析 68 引导小妙招 68 6. 纸屑:对地上、桌上、桌脚边的纸屑非常感兴趣(1.5-4岁) 68 身边小故事 69 敏感期分析 69 引导小妙招 69 7. 小石子:捡小石子是孩子的幸福时光(1.5-4岁) 70 身边小故事 70 敏感期分析 70 引导小妙招 70 8. 蜗牛:雨后树林中、屋檐下的蜗牛也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1.5-4岁) 71 身边小故事 71 敏感期分析 71 引导小妙招 71 第五章 动作敏感期(0-6岁) 72 1. 抓、爬、转、扔:先是抓、移动物体,扔东西等,再爬高、旋转等(0-2.5岁) 72 身边小故事 73 敏感期分析 73 引导小妙招 74 2. 插孔:对带孔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喜欢插拔吸管、钥匙等(2-3岁) 74 身边小故事 75 敏感期分析 75 引导小妙招 75 3. 捉迷藏:孩子对“捉迷藏”非常感兴趣,喜欢把自己藏在床底下、桌子下、大衣柜、壁橱里等(2-4岁) 76 身边小故事 76 敏感期分析 77 引导小妙招 77 4. 垒高: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从而建立自己对三维空间的感觉(3-4岁) 78 身边小故事 78 敏感期分析 78 引导小妙招 79 5. 模仿: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或好的,或坏的,一概模仿(0-2.5岁) 79 身边小故事 80 敏感期分析 80 引导小妙招 80 6. 剪、贴、涂:开始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3-4岁) 81 身边小故事 81 敏感期分析 82 引导小妙招 82 7. 行走(1):对带“坡”的地方非常感兴趣,不知疲倦地行走(7、8个月—2岁以上) 83 身边小故事 83 敏感期分析 84 引导小妙招 84 8. 行走(2):哪里不平哪里走,哪里脏乱哪里走(1-2.5岁) 85 身边小故事 85 敏感期分析 86 引导小妙招 86 9. 玩具:非常喜欢各式各样的玩具,包括日常用具(0-4岁) 87 身边小故事 87 敏感期分析 87 引导小妙招 87 10. 游戏:喜欢玩各种各样的好玩的游戏(0-4岁) 88 身边小故事 88 敏感期分析 89 引导小妙招 89 第六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 90 1. 说“不”:不管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一概说“不”(2-3岁) 90 身边小故事 90 敏感期分析 91 引导小妙招 91 2. “我的”:孩子会明确指明,“这是我的。”(2-3岁) 92 身边小故事 92 敏感期分析 93 引导小妙招 93 3. 藏、占有欲:孩子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并可能撒谎(3-4岁) 94 身边小故事 94 敏感期分析 95 引导小妙招 95 4. 交换、支配物品: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那些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3-5岁) 95 身边小故事 96 敏感期分析 96 引导小妙招 97 5. 抢玩具:孩子只是喜欢,所以就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抢不过来可能就会打起来(3-4岁) 98 身边小故事 98 敏感期分析 98 引导小妙招 99 6. 安全感:孩子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付款(3-4岁) 100 身边小故事 100 敏感期分析 100 引导小妙招 101 7. 性别:通过观察,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与成人身体不一样,男性身体与女性身体不一样,对异性身体,尤其是私处比较好奇(4-5岁) 101 身边小故事 102 敏感期分析 103 引导小妙招 103 8. 出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呢?”(4-5岁) 104 身边小故事 104 敏感期分析 104 引导小妙招 104 9. 审美(1):要求食物、饭菜或用具必须完整,否则就不吃(0-2.5岁) 105 身边小故事 105 敏感期分析 106 引导小妙招 106 10. 审美(2):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女孩对衣着服饰产生浓厚兴趣(3-4岁) 106 身边小故事 107 敏感期分析 107 引导小妙招 108 11. 追求完美:对事物、环境比较挑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比较高(3-4岁) 108 身边小故事 108 敏感期分析 109 引导小妙招 109 12. “我要结婚”:最早要和父母结婚,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周围的成人结婚(4-6岁) 110 身边小故事 110 敏感期分析 111 引导小妙招 111 13. “爱”上小伙伴:孩子会选择同龄的异性小朋友作为“结婚”对象(4-6岁) 112 身边小故事 112 敏感期分析 113 引导小妙招 113 14. 奥特曼、孙悟空、白雪公主:孩子崇拜偶像,扮演奥特曼、孙悟空、白雪公主,那是他在确认身份,积累人格特征(4-5岁) 113 身边小故事 114 敏感期分析 115 引导小妙招 115 15. 黏人:孩子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对父母,尤其是对妈妈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非常依恋妈妈(4-5岁) 116 身边小故事 116 敏感期分析 117 引导小妙招 117 16. 爱哭:对委屈特别敏感,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委屈(4-5岁) 117 身边小故事 118 敏感期分析 118 引导小妙招 119 17. “我要做”:孩子想学妈妈的样子扫地、擦桌子、切菜、做饭等,表达他“我要做”的意愿(5-6岁) 119 身边小故事 119 敏感期分析 120 引导小妙招 120 18. 遵守规则:如果有人说话不算话,或不遵守规则,或规则被破坏,孩子就会非常痛苦(5-6岁) 121 身边小故事 121 敏感期分析 122 引导小妙招 122 19. 讲权利,要求平等: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注重并维护自己的权利、要求公平、平等(5-6岁) 122 身边小故事 123 敏感期分析 123 引导小妙招 123 第七章 书写与阅读敏感期(3.5-5.5岁) 124 1. 书写:很喜欢符号、喜欢写文字符号,但写得却很不规范(3.5-4.5岁) 124 身边小故事 124 敏感期分析 125 引导小妙招 125 2. “墨宝”:孩子兴奋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白墙上、石桌上、水泥地上……到处都会留下他的“墨宝”(3.5-4.5岁) 126 身边小故事 126 敏感期分析 126 引导小妙招 127 3. 阅读:喜欢认字,喜欢阅读,对阅读乐此不疲(4.5-5.5岁) 127 身边小故事 128 敏感期分析 128 引导小妙招 128 4. 阅读兴趣:在孩子眼里,读书的数量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对阅读的兴趣(4.5-5.5岁) 129 身边小故事 129 敏感期分析 130 引导小妙招 130 5. 阅读游戏:喜欢书中的故事,并喜欢用故事的构思做游戏(4.5-5.5岁) 131 身边小故事 131 敏感期分析 131 引导小妙招 132 6. 阅读经典:孩子如果没机会传统启蒙经典,他就会背电视广告(4.5-5.5岁) 132 身边小故事 132 敏感期分析 133 引导小妙招 133 第八章 文化敏感期(6岁以上) 135 1. 探究:有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喜欢问“为什么”(6岁以上) 135 身边小故事 135 敏感期分析 136 引导小妙招 136 2. 文化知识:孩子喜欢各种文化知识,如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等(6岁以上) 137 身边小故事 137 敏感期分析 137 引导小妙招 138 3. 中国文化:孩子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让他受益终生(6岁以上) 138 身边小故事 139 敏感期分析 139 引导小妙招 139 4. 西方文化:孩子喜欢探索他想知道的西方文化(6岁以上) 140 身边小故事 140 敏感期分析 141 引导小妙招 141 5. “写作”: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心声,并用笔把它们写出来(6岁以上) 142 身边小故事 142 敏感期分析 143 引导小妙招 143 6. 数学:孩子迷恋加减法,探索数字间的关系;对分类和组合非常感兴趣(6岁左右) 143 身边小故事 144 敏感期分析 144 引导小妙招 145 第一章 语言敏感期(0-6岁) 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时的口形,并且发出牙牙学语声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模仿成人说话,会重复别人的话;会建立概念,把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也会诅咒,甚至是说脏话,因为他发现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当然,他还会同父母说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的魅力;还特别喜欢接电话,把他知道的电话常用语连珠炮似的说完,因为他感受到了机器能说话的魔力……这些都是孩子在语言敏感的正常表现,父母要对此有认知,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多掌握语言,从而为孩子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模仿: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不断重复(0-2.5岁) ——这不是孩子淘气,不要阻止,要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精确的语言 1岁多的孩子,在语言方面会模仿周围人说话,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只要孩子能模仿,孩子也会说出来。当然,最开始,他只能模仿词汇,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子来。当孩子发现语言竟然能够与某种事物相配,他就会不断重复。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没什么事也喊“妈妈”,喊了还会再喊,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喜欢听到妈妈“哎”的应答声。孩子会在这样的一喊一答中找到乐趣。其实,这不是孩子淘气,所以父母也不要生气。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星期天中午,一岁零四个月的儿子正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耍,妈妈则在厨房做饭。突然,儿子大声叫:“妈妈!”妈妈听到后,“哎”了一声,赶紧从厨房里跑到客厅里,问到:“宝贝儿,怎么了?”儿子看到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冲妈妈傻呵呵地笑了笑。 看到儿子没什么事,妈妈又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做饭。两三分钟后,儿子又喊上了:“妈妈!”妈妈赶紧答应:“哎!”接着就又跑到客厅,看儿子是否有什么事。结果,儿子跟刚才一样,冲着妈妈傻呵呵地笑。 妈妈又回到厨房……就这样反复好几次,这位妈妈有点纳闷:儿子这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故事2: 一位母亲曾这样讲述道: 有一阵子,两岁的女儿每天晚上都要不断地说几个词,像“淘气”、“小坏蛋”、“想吃什么”等等,因为我知道这是孩子敏感期的一种必然表现,所以也没制止他,而是想随她去。 一天晚上,女儿又在没完没了地说“淘气”、“小坏蛋”等等,都是自言自语,而且一边说,一边还冲着我坏笑。于是,我就问女儿:“你为什么老说这样的话呢?”女儿说:“你说的!”这句话一出来,我一下子意识到了,原来这些话是我在平时说给女儿的。我在对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一种幸福感,但这些话确实不太优美。 当时我就想,谁让她妈妈先说了这些不优美的语言呢?女儿说就说吧!从那以后,我对女儿再说话时,就会注意说一些比较优美的话,像“好宝宝”、“乖”、“真听话”、“真好看”等等。果然,几天后,女儿嘴里的话也换成了这些优美的语言。 敏感期分析 当1岁多的孩子发现一个词语能与一件事物相匹配时,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进行这样的匹配。比如,当孩子发现自己喊“妈妈”时,就会有一个“哎”的声音作回应。于是,他就能感受到一种喜悦,从而不断地喊“妈妈”,然后就从“妈妈”、“哎”,“妈妈”、“哎”,“妈妈”、“哎”的一叫一应中连续地感受这种喜悦。其实,这就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早期表现。 当然,孩子还会模仿某个词或某些词,这些词或好或坏,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过,作为父母,还是尽量在孩子耳边说一些优美的语言。这样,孩子模仿出来的词,也是优美的。 引导小妙招 1. 认识孩子的语言模仿的阶段 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这张白纸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得五彩斑斓。其实,宝宝早在婴儿时期,就具备了惊人的语言模仿能力。这种模仿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声音作出反应阶段,二是模仿发音阶段,三是用语言表达思想阶段。父母应该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孩子多家引导,从而让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阶段,尽管孩子听不懂,但父母也应该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有声的玩具,孩子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第二个阶段,孩子对周围的声音会更加敏感,常常会模仿,这时父母就应该帮孩子练习发音,让他模仿发音,进行模仿语言积累;第三个阶段,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思想,父母除了与孩子多交流,还应该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声音来训练孩子的联想力,比如,可以教孩子模拟“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或是“轰隆轰隆”的打雷声等。关于这些,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2. 面对喊“妈妈”的孩子不要生气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喊“妈妈”只是因为他找到了一应一答的乐趣,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孩子是处于兴奋和敏感状态中的。当孩子这样喊时,父母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正在进入语言敏感期。所以,面对这种情形,父母不要生气,更不能去用所谓的“教育”方法去阻止孩子,吓唬孩子,不能以妈妈忙为理由来拒绝对回应孩子。 3. 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的语言 有时候,孩子模仿的语言并不优美,就像故事2中的那个孩子。这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千万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剥夺他的模仿权利。否则,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减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有意义的语言。比如,父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句子,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语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学习什么。当然,父母在孩子耳边说什么,孩子也会模仿什么。所以,当孩子开始模仿某个词时,开始重复某个声音时,父母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正在模仿中……当然,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美好的语言模仿的环境,孩子才能成长成一颗“语言”的参天大树。 2. 匹配:发现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2.5-3岁) ——要认同孩子,表扬他,引导他多练习;如果匹配不正确,还要纠正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两三岁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名字,并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一旦他发现自己能匹配时,他就会非常高兴,就会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时,父母要认同孩子,对他的正确匹配要表扬。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认知与语言匹配得不正确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的错误匹配进行纠正。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小区的绿地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正在摆飞机玩,他们的年龄在3岁左右,旁边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或许是哪位孩子的妈妈吧! 这时,小男孩对年轻的女士说:“看,我在摆飞机的路。” 女士问:“是跑道吗?你说的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跑道吗?” 男孩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不是,是飞机飞行时候的路。” 女士说:“哦,那是航线呀!” 男孩立刻接着说:“对,是航线,我说的就是航线!” 然后,男孩继续给女孩一边摆,一边讲:“你看,这就是飞机的路!” 女孩问:“你说什么?路?” 男孩立刻改口说道:“哦,我说的是航线!” 故事2: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好朋友来家里做客。他看到我两岁半的儿子,非常高兴,于是就说了一句话:“叫爸爸,我给你买好吃的。”结果,孩子还真就叫上了:“爸爸!”当然,那位朋友真带着儿子到楼下小卖店,买了儿子爱吃的零食。 当我儿子第二次见到那位朋友的时候,又主动叫“爸爸”了,弄得那位朋友乐得不行:“哎呀,咱这儿子可太聪明了,一见到我就知道叫‘爸爸’。走,买好吃的去!”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一个聚会。刚到会场,我的一个朋友迎面走来,这时,儿子一看见他就撒腿跑了过去。朋友把一把就把我的儿子抱了起来,亲了他几下,还用胡子扎他。 结果,儿子就非常认真地喊了一声:“爸爸!” 朋友非常吃惊:“不能乱叫,我是叔叔,不是爸爸!” 儿子也很奇怪地问:“那你为什么长胡子呀?” 这时,我才想起来,原来我以前也曾经用胡子扎过儿子。所以,这位朋友用胡子扎儿子时,就勾起了儿子的某种记忆。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就到了一个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起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真感觉与匹配能力很强。孩子学习词语,并不是从名称中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中导出一个名称。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男孩,开始他先用了一个词,很快他就学会了用公共词语或正规词语来表达。 引导小妙招 1. 表扬孩子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的情形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的感觉认知与语言能够匹配时,父母应该表扬他,而不应该嫌孩子烦。当孩子在一遍一遍地让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匹配时,父母应该欣赏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任,强化孩子的这种正确认知。 2. 引导孩子多去练习 孩子的认知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的。所以,当孩子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多去练习。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所以,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蒙台梭利强调失误教学,反复强调要通过情景形成概念。比如,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容器,他就会反复地摸呀、看呀,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瓶子!”让孩子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当父母把瓶子再拿起来让孩子触摸时,孩子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然后,再拿一个印有瓶子图案的广告纸或书,让孩子再看。其实,纸上的瓶子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这时,如果用文字告诉孩子,这是“瓶子”时,它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一定能够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地触摸、感觉后,他就会对他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形成一个概念。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机会,并让孩子把握好。 3. 纠正孩子匹配不正确的情形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感觉都能与语言匹配起来,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例外。就像故事2中的那个孩子,把“爸爸”的概念给搞混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在孩子眼里,凡是给他买好吃的、用胡子扎他的男人都是“爸爸”。其实,孩子并不笨,因为他已经在思维。只是,他的概念建立错了。所以,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认真提醒他就好,给孩子一个分辨的时间。 3. 句子表达: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3-4岁) ——这是孩子语言“高级”重复阶段,不必惊讶,与孩子一起做句子表达的游戏 孩子三四岁时,就会对句子的表达很感兴趣,而且喜欢模仿别人说话,或者是重复别人的话,而且他会觉得很有意思。这时,父母也不要感到惊讶,更不要以为孩子是淘气,是与父母作对,不听父母的话。其实,孩子已经进入了言“高级”重复的阶段。作为父母,只要与孩子快乐地做这样的句子表达游戏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父母也会在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感受孩子的成长。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早上,妈妈与3岁的儿子诚诚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诚诚,该起床了! 诚诚:诚诚,该起床了! 妈妈: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呀? 诚诚: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呀? 妈妈:你这孩子! 诚诚:你这孩子! 妈妈:你呀,真淘气! 诚诚:你呀,真淘气! 妈妈:你再淘气妈妈就不理你了! 诚诚:你再淘气妈妈就不理你了! 故事2: 敏敏已经3岁零4个月大了,现在,她经常模仿妈妈说话。这不,母女俩的对话又开始了…… 妈妈:敏敏,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好吗? 敏敏:敏敏,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好吗? 妈妈:看,外面还有小朋友呢! 敏敏:看,外面还有小朋友呢! 妈妈:走喽,晒太阳去喽! 敏敏:走喽,晒太阳去喽! 妈妈:敏敏真乖! 敏敏:敏敏真乖! 妈妈跟敏敏说着,而敏敏也一直重复妈妈的话…… 故事3: 菲菲3岁零9个月大。一天,她拿着零食在小区的绿地上一边吃,一边玩耍。旁边一起玩的一个小男孩要给菲菲要吃的。谁知,菲菲不给,还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愿意给你,你别吃了!”这时,小男孩就要伸手去抢菲菲手里的零食、菲菲大叫一声:哎呀!大事不妙了!快跑!然后撒腿就跑。 原来,“大事不妙”这个词,是她刚听过的《白雪公主》里的,她已经学会用了。 故事4: 3岁的明明最爱吃豆沙糕了,现在,妈妈正在厨房里给明明做呢!明明有点等不及了,一会儿就往厨房跑一趟,还不时地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吃呀!”妈妈说:“别着急,请再等一会儿!” 不一会儿,明明又来到厨房,表情十分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正在‘请等一会儿’呢!能吃的时候你叫我呀!” 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就明白了,笑呵呵地说:“好!” 敏感期分析 在语言敏感期的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学舌的小鹦鹉一样,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别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回答,还是重复人家的话。为什么孩子总是重复别人的话呢?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他已经喜欢上表达了,而且,在这个时候,孩子也有能力模仿一句话了。所以,他就开始了这种模仿游戏,而且是乐此不疲地模仿。当然,孩子还会模仿电视上或童话书里的某个人的说话,这也充分表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句子表达的能力。 引导小妙招 1.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 孩子模仿的语言,重复的话几乎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他在这一段敏感期内,会模仿口语,练习口语,并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地重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孩子学习语言必经的过程。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一定不要太随意、随性,要谨慎,要说规范的、准确的、文明的语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的语言模仿环境。 2. 注意用语言来鼓励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善于模仿重复别人语言的敏感期,用语言来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宝宝,你真勇敢!”“孩子,你真棒!”孩子也会重复父母的这些话,而且这些话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他会记住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想起这些话来。当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时,也许就是儿时父母对他说的那些鼓励的话,会让他战胜困难。 3. 有意识地去让孩子重复一些语言 作为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重复一些话,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晚饭后可以与孩子说说话,开始的时候,说一些孩子已经会说的话,像“妈妈上班”、“爸爸开车”、“爷爷看电视”、“宝宝上幼儿园”、“老师再见”等,父母每说一句,孩子也会跟着说,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还比较兴奋,甚至手舞足蹈,开心大笑等等。这时,父母也可以再教孩子说一些新句子,比如“爸爸打电话——喂喂喂”“路上汽车——笛笛笛”、“鸭子说话——呱呱呱”……这样的带有象声词的话比较有意思,孩子也喜欢重复。当然,如果孩子有说不清楚的,父母也要多重复几次,一定要有耐心。 4. 诅咒:发现语言的力量,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是诅咒(3-4岁) ——并非孩子学坏了,父母对此不作任何反应,要学会冷处理,也要反省一下自己 当孩子3-4岁时,他就会慢慢地发现语言具有某种力量,而最能够表现语言力量的话语就是骂人的话,就是粗话,就是诅咒。比如,孩子会冷不丁地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像“我打你”、“大傻瓜”、“你是猪”等等。而且,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诅咒反应越强烈,孩子就会越喜欢说这样“有力量”的话,就会没轻没重、没完没了、乐此不疲地使用。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萌萌满3岁了,在稍微不如意时,她就边哭边大声喊叫:“我打你,我打死你!”然后就挥舞着小拳头示威。不长时间后,她这方面的词汇就变得更多了,比如,她会说:“我捏死你!”“我踢你!”“你是猪!”“混蛋!”等等。总之,就是她知道的“有力量”的词都用上了。 在这以前,如果萌萌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她就会大哭起来,以此来表示抗议。但是,3岁2个月后,萌萌使用的语言就更加令人惊讶:“我要把你从马桶里冲走!”“我要割下你的脑袋来!”“我要把你撕碎!”“我要把你压成肉饼!”当妈妈听到萌萌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吃惊,她真不知道孩子是怎样把这些粗话记在小脑袋里的。 现在,萌萌已经4岁了,即使在她很高兴的时候,她也会突然冒出一句诅咒的话。比如,她正在客厅里随着电视音乐翩翩起舞,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都在欣赏中。突然,萌萌会停下来,一转身,脸上带着笑意说:“我要把你们都踢出去,踢到对面的楼顶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粗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好。 故事2: 一位妈妈正在给3岁的女儿穿袜子,突然,女儿说了一句:“坏妈妈,你弄疼我的脚了!”这位妈妈先是一愣,但马上就意识到孩子已经进入语言的敏感期了。所以,她没有生气,而是非常平静地对女儿说:“袜子穿好了,你自己穿鞋子,然后去洗漱。” 看到妈妈对她的诅咒没有任何反应,女儿感到很惊奇。不过,她好像还是有点不太甘心,于是继续重复道:“坏妈妈,坏妈妈……”妈妈依旧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忙着手里的活儿。最后,女儿忍不住了,站在妈妈的面前,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说‘坏妈妈’呢!” 妈妈还是很平静:“妈妈听见了,现在该吃早饭了,走,我们去吃早饭!”看到妈妈一直没有什么反应,女儿觉得这个游戏很不好玩,于是就放弃了。 不过,女儿有时还是会在其他人身上玩这个游戏,比如对爸爸说:“臭爸爸!”对爷爷说:“坏老头爷爷!”对奶奶说:“笨老太太奶奶!” 这位妈妈非常有心,她为了帮女儿度过这个敏感期,就与全家人达成一致意见,无论女儿怎样诅咒,说多么难听的话,全家人都不作任何回应。不到两个月,女儿真感觉这个游戏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把这个游戏彻底放弃了。 敏感期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发现一句话能够表达一种意思,这个发现也会令他喜悦不已,于是他又会不断地重复说这句话。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渐渐发现了语言的力量。很快,他又会发现某种语言会更有力量,这种语言会像一把剑一样把别人刺伤,会让人大发雷霆,会让人伤心落泪,这些语言就是诅咒的话,就是成人所认为的粗话……实际上,孩子讲粗话或诅咒的敏感期这时候就已经到来了。 引导小妙招 1. 认识到孩子并不是在学坏 面对讲诅咒语言的孩子,很多父母都非常敏感,认为孩子讲这些话是在学坏。其实,当孩子讲粗话或者是说一些诅咒的话时,可能并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只是看着别人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这么说,他也就学着说了。这只不过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宣示自己的个性而已,而不管别人的反应是好还是坏。 2. 对孩子的诅咒默然以对,冷处理 很多孩子之所以以说脏话为乐,就是因为父母对此表示过震惊和惊慌,甚至还威胁他说,如果继续说脏话,将如何去惩罚他。其实,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想:“哈,这可真是一个惹他们注意的好方法。真有趣!”“我找到战胜爸爸妈妈的办法了!”可见,面对孩子的诅咒,父母如果作出比较过激的反应,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刺激,他就会更加感受到诅咒语言的神奇力量,就会更喜欢去说这样的话。 所以,父母不用把这种情形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要强行地去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更不用对孩子大发脾气、动手打孩子。父母对此如果不予理睬,不急着纠正,而是继续做手边的事情,可能就不会产生孩子预期的效果了。就像上面的故事2,父母越是不当回事,孩子就越是感到索然无味,就会觉得很没趣。也许几个月后,孩子的这种“有力量”的语言就会悄无声息地离他而去了。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指出的,实际上,出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对效果强的语言是很敏感的。所以,很多骂人的语言被这个时期的孩子使用,就是因为成人的反应太过强列。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所以父母不妨一试。 3. 找一下脏话的源头 孩子讲粗话,一定是从哪里学到的。比如,孩子可能是跟父母、其他小朋友、其他成人、电视等学会的。所以,要尽量从源头上予以隔绝,让孩子减少讲粗话的机会。比如,当他人无意在孩子面前说出脏话时,父母最好提醒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不雅的话。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反省自己是否当着孩子的面讲过粗话,如果讲过,一定要立即改正。 5. 悄悄话:孩子语言敏感期的特殊表现(3-4岁) ——孩子用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魅力,配合孩子,与孩子一起想象 还是在三四岁的年龄,孩子会经常与爸爸妈妈说“悄悄话”,这种“悄悄话”可真是够“悄悄”的,因为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是孩子的嘴巴在动,根本就没有话说出来。而且,孩子还一本正经地问:“你听懂了吗?”如果你说“没听懂”,孩子还会继续来说这种“悄悄话”,直到你“听懂了”为止。其实,这时候,孩子正在感受语言的魅力。作为父母,一定要配合孩子,与孩子一起想象就好。 身边小故事 一位妈妈发现,最近她3岁多的女儿突然变得非常爱讲悄悄话了,一会儿趴在爸爸耳边说一阵,一会儿趴在奶奶的耳边说一阵。 晚饭后,妈妈正在沙发上看书,女儿又跑到妈妈的跟前,凑到耳边说了一阵悄悄话。女儿说完后,非常兴奋地问:“妈妈,你听明白了吗?”妈妈摇摇头说:“没有,你说的什么?”于是,女儿继续在耳边说。妈妈还是没听到,就回头看了女儿一眼,这时,妈妈发现,女儿只是嘴唇在懂,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来。女儿“说”完后,又问道:“妈妈,你听明白了吗?”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她知道,如果自己再说“没听明白”的话,女儿一定还会继续说这种悄悄话。于是,妈妈点点头,非常认真地说:“嗯,听明白了!”这时,女儿满意地一蹦一跳地走开了。 敏感期分析 随着孩子对语言使用次数的增多,他会发现语言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在很多人面前大声喊叫,也可以在两个人之间悄悄地说。所以,孩子就会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其实,“说”悄悄话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引导小妙招 1. 要欣赏并配合孩子 一位母亲曾讲道,有一段时间,她的儿子经常趴在她的耳边说悄悄话:“妈妈,我要跟你说悄悄话!”之后,她只能听到儿子的最后一句话:“你明白了吗?”或是“你知道了吗?”这时,她就会非常高兴地说:“明白了!”或是“知道了!”这样孩子才会满意。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在欣赏孩子的行为,而且她也配合了孩子,与孩子一起来想象。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配合的作用,其实这能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也会促进孩子思维、想象力的提高。相反,如果父母不配合,还呵斥孩子的话,孩子的“悄悄话”敏感期就会很快消失,当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影响。 2. 利用悄悄话引导孩子想象、表达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28742.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